新生儿黄疸

(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就诊科室: 儿科  新生儿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预后

介绍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引起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及其他脏器黄染,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其中生理性基本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则需要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治疗。

由于新生儿本身胆红素代谢特点,约 60% 足月儿和 80% 以上的早产儿可于出生后 2~5 天出现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新生儿黄疸知多少

张贵福 副主任医师 成武县人民医院 儿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小儿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排泄量所造成的。

  • 胆红素生成过多:胎儿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 血浆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分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结合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弱: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相关蛋白含量极微,肝脏中处理胆红素转化的关键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 1%,没法及时处理生成的大量胆红素。早产儿则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导致胆红素增高。
  • 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新生儿肠蠕动性差和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内相关酶的活性相对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非结合胆红素,再通过肠道重吸收,导致血胆红素水平增高。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高胆红素血症)、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胆汁排泄障碍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 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增多。常见相关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新生儿败血症、红细胞酶缺陷或形态异常等。
  •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导致血清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相关疾病有克里格勒-纳贾尔(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 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 胆汁排泄障碍: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相关疾病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代谢缺陷病、Dubin-Johnson 综合征等。

危险因素

下列因素会增加重症新生儿黄疸的发病风险:

  • 血型不合伴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其他溶血病(如 G-6PD)、呼气末一氧化碳浓度增高。
  • 胎龄 35~36 周早产儿。
  • 头颅血肿或明显淤斑。
  • 单纯母乳喂养,尤其因喂养不当,体重明显减轻时。
  • 产前或产时缺氧。
  • 不合理使用催产素。
  • 母亲疾病状态,例如母亲有糖尿病等。
  • 部分先天或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愚型、先天性胆道闭锁以及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
  • 东亚种族后裔。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新生儿黄疸知多少

张贵福 副主任医师 成武县人民医院 儿科

症状表现

生理性黄疸

  • 症状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 2 ~ 3 天出现,持续 2 ~ 3 天后消退,至第 5 ~ 6 日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一般不超过 2 周,但早产儿的黄疸可能会持续至 3 ~ 4 周才消退。
  • 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面、颈部皮肤呈浅黄色,也可波及躯干,眼球白色部分(巩膜)亦可变黄,但小腿、前臂、手足心常无明显变黄。且新生儿精神反应、吃奶量、睡眠、发育及大小便均可无明显异常。

病理性黄疸

  • 出现早:生后 24 小时即出现黄疸。
  • 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时间大于 2 周、早产儿大于 4 周,或黄疸消退后又重复出现。
  • 进展速度快,皮肤黄染程度重,若治疗不及时,会逐渐出现精神不好、吮奶无力、不爱吃奶、吐奶、呻吟、尖叫、大小便颜色异常、肌张力降低、嗜睡甚至抽搐症状。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胆红素脑病
  • 胆红素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新生儿,为了让小孩多吃多排排黄疸,吃了妈咪爱将近10天,结果最近吐奶严重

刘海燕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大二附院 小儿内科

如何预防

  • 产前母亲做血型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防止感染等,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 产前母亲做好定期产检,如有感染及时治疗,发生“破水”尽快到医院待产。
  • 在家注意给密闭房间定期通风,通风时注意保暖。
  • 母亲生后尽早开奶,足量喂养。注意卫生条件,注意护理,避免感染。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孕妇吃什么可以预防新生儿黄疸

谢利娟 主任医师 上海新华医院 新生儿科

检查

本病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体格检查

  • 主要检查患儿精神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皮肤黄染的程度,孩子四肢肌张力、吮吸、握持等原始反射的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

  • 血清总胆红素检查:新生儿黄疸诊断的重要指标,可采取静脉血或微量血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
  • 经皮胆红素检测:无创的检测方法,使用经皮测胆红素仪,但受测定部位皮肤厚薄与肤色的影响,仅作为筛查使用,如果此方法检测超过临界值,则需要检测血清总胆红素。
  • 血型测定:测定父母双亲及新生儿血型,需测量 ABO 和 Rh 系统,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新生儿溶血病有重要意义。
  • 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 Coomb’s 试验,对判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重要意义。
  • 血常规:包含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是新生儿黄疸时的常规检查,有助于筛查新生儿溶血病。
  •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正常还原率>0.75,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者降低,提示需进一步检查。
  • 肝功能检查:测量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指标。
  • 乙肝五项:怀疑肝炎时,可以进一步做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等检测。
  • 血液、尿液、脑脊液培养:如果怀疑新生儿黄疸是感染所致,应进行血、尿、脑脊液培养。
  • 其他检查:怀疑患儿有先天代谢疾病时可以考虑进行血和尿先天代谢疾病筛查。排除继发因素,考虑先天胆红素代谢异常或其他基因病时,可以考虑基因检测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怀疑胆道系统疾病时,如胆管囊肿、胆管扩张、胆结石、胆道闭锁、胆囊缺如等,可通过超声检查判断。
  • 其他:对于怀疑胆红素脑病的患儿,需要进一步做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测。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怎么判断宝宝的黄疸是母乳性黄疸?

周文 副主任医师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治疗方式

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多吃多排,一般可自然消退。

病理性黄疸,通常是以光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为主,并根据不同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光疗

目前治疗新生儿非结合(间接)胆红素升高的主要方法,最常用的是蓝光照射治疗,促进非结合胆红素排泄。通常采用连续照射的方法,光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药物治疗

  • 免疫球蛋白: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型不合溶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极少数会出现过敏、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
  • 白蛋白:补充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如果患儿白蛋白水平正常,则不建议使用。极少数会出现过敏、皮疹、发烧等不良反应。
  • 苯巴比妥:可以诱导肝酶活性,促进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代谢,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

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通常用于重症新生儿溶血或严重败血症等疾病。对于黄疸水平高、进展快的新生儿,或者有核黄疸症状的患者,具有换血治疗指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母乳性黄疸怎样处理?

周文 副主任医师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注意事项

加强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避免诱发黄疸的因素,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 对新生儿日常进行记录:精神状态、吃奶、活动、反应、睡眠情况以及排便情况进行观察,加强护理,做好记录。
  • 保证新生儿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给予宝宝一个温馨、安静的环境,光线不要太暗,以便观察宝宝皮肤颜色的变化。
  • 注意保持宝宝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摒弃“包裹新生儿脐部,以免漏风”的习俗,防止破损感染。
  • 加强喂养:尽早开奶,新生儿母亲每隔 3 小时对新生儿进行 1 次哺乳,至少 8~12 次/天,保证热卡和液体量的摄入,使宝宝尽早排便和增加大小便次数,有利于胆红素排出体外。
  • 不滥用药物,遵医嘱使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母乳性黄疸治疗/管理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预后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预后良好,通常通过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后,足月儿多在 2 周内消退,早产儿多在 4 周内消退。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如早发现、早治疗,包括蓝光照射、药物治疗甚至换血治疗等,并且积极治疗原发病,通常预后良好,极少数有后遗症。但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因此需引起重视。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后听力障碍是黄疸后遗症吗?

侯涛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肝病科

新生儿黄疸相关科普号

陈栋医生的科普号

陈栋 主治医师

济南市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

1863粉丝17.5万阅读

刘彩虹医生的科普号

刘彩虹 主治医师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

儿科

7粉丝1万阅读

冯文科医生的科普号

冯文科 副主任医师

阳春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神经康复科

97粉丝1.2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