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婷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血液科 血小板增多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一种异常表现,许多患者在发现自己的血小板数值偏高后,往往会担心是否患上了血液肿瘤。实际上,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肿瘤性疾病。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应对措施。一、什么是血小板增多?血小板(PLT)正常值范围一般为100-300×10⁹/L。当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⁹/L时,医学上称为"血小板增多"。根据增高程度,血小板增多可分为:1.轻度:血小板计数450-700×10⁹/L2.中度:血小板计数700-900×10⁹/L3.重度:血小板计数900-1000×10⁹/L4.极重度: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10⁹/L根据病因不同,血小板增多可分为两大类:1.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由其他疾病或生理状态引起。2.克隆性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本身异常导致。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大多数血小板增多属于反应性增多,常见原因包括: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儿童患者。2.缺铁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血小板增多的原因之一。3.创伤或手术后:组织损伤会刺激血小板生成。4.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5.肿瘤性疾病:某些实体肿瘤可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高。6.脾切除术后: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脾切除后血小板会暂时性升高。7.药物因素:如厄他培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增多。8.剧烈运动后:短暂的生理性升高。三、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血液肿瘤?当排除上述反应性因素后,持续性的血小板增多可能需要考虑以下血液系统疾病: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特点是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虽然以红细胞增多为主,但常伴有血小板增多。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早期可能表现为血小板增多。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部分患者以血小板增多为首发表现。这些疾病通常需要通过骨髓穿刺、基因检测(如JAK2、CALR、MPL、BCR-ABL1)等进一步检查来确诊。四、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当血小板增多伴有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1.血小板持续>450×10⁹/L,有进行性升高趋势,尤其是>1000×10⁹/L;2.伴有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夜间盗汗、发热;3.出现血栓或出血症状;4.脾脏肿大;5.血常规同时伴有其他血细胞异常;7.有血液肿瘤家族史。五、发现血小板增多该怎么办?1.不必过度恐慌:多数血小板增多是反应性的,与肿瘤无关2.寻找潜在原因:回顾近期是否有感染、缺铁性贫血、手术、使用药物等情况3.复查血常规:排除一过性升高或检测误差4.专科就诊:自己不能判断时,需要血液科门诊进一步评估5.完善检查:根据医生建议可能需要进行铁代谢检查、炎症指标、骨髓检查等六、总结血小板增多≠血液肿瘤。临床上绝大多数血小板增多是反应性的,与感染、缺铁性贫血、炎症、药物等非肿瘤因素有关。只有排除这些继发因素后,才需要考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可能。发现血小板增高时,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评估,避免不必要的焦虑,也不要忽视必要的检查。参考文献:1.Ertapenem-InducedThrombocytosis.Cureus2017.DOI:10.7759/cureus.12632.HemolyticAnemiaandReactiveThrombocytosisAssociatedWithCefoperazone/Sulbactam.FrontPharmacol2019.DOI:10.3389/fphar.2019.013423.PlateletDisordersandMedicationStrategiesThrombHaemost.2025May7.Doi:10.1055/a-2561-8818.07月19日
35
0
0
-
范晓强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血液病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小板减少”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但当面对“血小板增多”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庆幸,认为血小板增多似乎是件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血小板增多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也可能造成多种后果,需要引起重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血小板增多的神秘面纱,看看它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一、什么是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100-300×10⁹/L)。血小板增多可以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以血小板过度生成为特征。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则多为继发性,可能与多种疾病或状态有关。二、血小板增多的不同原因和临床特点(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以血小板过度生成为特征。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患者体内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使得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00~300×10⁹/L之间,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持续≥450×10⁹/L,有些患者甚至达到1000×10⁹/L以上。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可能罹患该病,笔者见过几位年龄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见过超过80岁的老人家。理论上讲,这些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有直接是因为心梗或者脑梗收入医院被发现的,但同时由于假性血管性血友病的风险导致出血的风险也相对增加,所以此前该病还有一个名字,叫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年轻女性不孕不育,有些也与此有关。(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继发性血小板增多是指由其他疾病或状态引起的血小板增多,其实临床上这种患者更多更为多见,常见的原因包括:1.各类炎症性疾病、感染、肿瘤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会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如肺炎、脓毒症等,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小板增多;这些患者的血小板增多一般都不会特别高,查下炎症指标可能帮助提示诊断,随着原发病的控制一般会得到改善。实体恶性肿瘤如肺癌、胃肠道肿瘤有些可能分泌促血小板生成因子,表现为血小板增多的副肿瘤综合征,或者由于本身合并炎症等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增多。。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血小板的增多,特别是由于月经增多或者痔疮等原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这也是最容易处理的血小板增多了。如果注意到患者有小细胞低色素的贫血,结合患者特征病史等,想到去查一些铁代谢的指标,往往能够很快得到诊断和有效治疗,这类患者的血小板增多一般也都在600×10⁹/L以下。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关键是要想到。3.脾切除术后:脾脏是血小板的主要清除器官,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清除减少,导致血小板增多。4.其他血液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粒等,这些疾病也会导致血小板增多,甚至巨核系受到影响的急性白血病也都遇到过。 三、如何诊断血小板增多?很明显,首先还是要仔细问病史查体,想一想其他可能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如感染、炎症性疾病、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实体肿瘤等;必要时开具一些针对性的化验检查,譬如查铁等。但对于不那么明确或者一时难以明确的、或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的、特别高的、合并有明显贫血、白细胞变化的患者,必要时还是需要做骨髓穿刺。1.血液检查: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常规、血小板功能测试等。2.基因检测:检测JAK2、CALR、MPL等基因突变,必要时NGS也要做的。3.骨髓检查:如果做骨髓穿刺,骨髓活检也一定要做,要考虑到其他血液病的可能,也要考虑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骨髓纤维化的可能,这本来就属于评估的一部分内容。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脾脏大小等,如果考虑血液系统的问题,这是必须要做的。四、血小板增多的治疗当然要看血小板增多引起的原因,不同的原因处理方法肯定不同,譬如对于前面说的缺铁导致的血小板增多,补铁就够了;对于本身就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还要要针对性的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等。对于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则要综合评估患者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心脑血管靶器官损害等多个因素,还要结合基因检测的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了。治疗内容主要是要考虑是否需要抗血栓、抗凝、降细胞处理。提醒一下,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接受上述治疗(抗血栓、抗凝、降细胞)的,对于血小板>1000×10⁹/L的患者,也先别急着抗血栓抗凝,警惕出血风险。 五、预后如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大多数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达20年左右,甚至更长。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髓系白血病,导致预后不良。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许多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如果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恢复正常。总之,血小板增多虽然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信号,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有效管理病情,降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你或你的家人被诊断为血小板增多,不要过于担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04月11日
164
0
1
-
孔令军副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血液病科 3月20日有个与血小板相关的节日,即中国血小板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血小板认识、推动血小板采集、科学应对输注风险、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性认知,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血小板疾病,关爱、救治血小板疾病患者。首先我们先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是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后者又由多能干细胞经巨核系祖细胞分化而来。每个巨核细胞可形成6个胞质突起,每个突起中含1000个左右血小板。生存的血小板约有1/3储存在脾脏内。血小板的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他因素调节。正常人血小板的存活时间用Cr标记测定为8~11天;血小板半衰期为3.7或4.0天。正常人的血小板数为(100~300)x10°/L。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较为重要的血细胞,在病理、生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止血功能。血小板具有止血、营养毛细血管的作用,血小板的功能有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促凝物质、收缩作用等。因此当血小板减少时的常见症状为1)皮肤瘀斑:血小板减少皮肤上会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通常在下肢发生的几率比较高。2)出血:患者的尿液和大便中会带血,还可能会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和鼻出血的症状。3)脑出血: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会出现脑出血的症状,这种情况可能危及生命,但是发生率比较低。血小板增多症有哪些典型症状?早期症状: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可有疲劳、乏力等非特异症状。出血:患者的血小板虽增多,但是如果血小板功能不正常,就可能发生出血。出血常是自发性的,可反复发作,胃肠道出血较为常见,也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斑、血尿、大便带血。脾大: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常见脾大,部分患者还可见肝肿大,一般无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有哪些?骨髓巨核细胞以外因素是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指由于骨髓巨核细胞以外的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的增多,血小板本身的形态以及功能等并不发生改变。常见的原因有:1)贫血或失血:如铁元素缺乏、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的感染(最常见)。2)非感染性情况: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创伤、应激、药物的影响。3)手术:脾切除术及其他一些外科手术。骨髓增殖性疾病因素:在一些骨髓增殖性肿瘤或骨髓增生异常性疾病的情况下,巨核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发生异常,导致血小板增多,常伴有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因此更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和出血。常继发于以下疾病:1)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4)环形铁幼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特发性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确切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发病机制可能与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及其受体(MPL)改变、基因异常激活有关,50%以上的患者有JAK2V617F、CALR等基因突变。血小板增多症病情需要日常监测哪些指标?平时应注意有无便血、血尿以及皮肤瘀斑等出血表现,如出现出血或栓塞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血小板增多症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对于原发病的治疗是关键,患者应保持耐心,学习疾病相关的知识,配合医生做好日常生活管理,控制病情,预防出血、栓塞。2024年03月24日
71
0
0
-
2022年02月22日
721
0
6
-
付朝杰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有一项研究在某地区医院的7539例患者进行了统计,研究以血小板计数大于500× 10^9/L作为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发现有6.0%(456例)患者诊断为血小板增多症,而且所有患者都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新生儿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为12.5%, 1个月婴儿的血小板增多率达到35.8%, 6至11个月婴儿的血小板增多率恢复到12.9%。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逐渐下降,在11至15岁儿童中,仅为0.6%。 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为感染(67.5%)、川崎病(9.4%)、早产儿(7.7%)和缺铁性贫血(6.4%)。 所有病例中,无论血小板值多少,都无儿童血栓栓塞并发症。 作者得出结论,儿童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良性疾病,其发病率和病因似乎取决于年龄。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具有年龄依赖性的模式,发病率最高的是在2岁以下的儿童,在很多研究中,男孩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约60%)明显要高于女孩(约40%)。 婴儿期容易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原因相关: 骨髓造血期间,骨髓中血小板生成素基因存在高表达,产生更多的血小板生成素(让生产血小板的造血干细胞生成); 新生儿与婴幼儿比儿童与成人血循环中血小板生成素浓度高; 巨核细胞祖细胞对血小板生成素的敏感性增加等。2021年10月18日
1941
0
2
-
2021年10月18日
1121
0
0
-
徐瑞荣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属于慢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和血小板增多为特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血栓形成,半数病人可伴有脾肿大。 出于规范基本分类,更好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于2017年11月与2018年4月重新修订的《规范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建议》中,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一疾病统筹分类为骨髓增值性肿瘤的范畴,中医病名为“髓毒血实病”,其中“髓毒”表示病因病位,“血实”表示血小板增多,容易堵塞血管的病理特点。 中医古籍对本病并没有专门的论述,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治法的探索,多是从相关临床表现的中医典籍中的记载片段参考获得,以及现代医家对于本病症型的总结与对症处理的结论。虽然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且不明确,但从中医理论经典当中参考的论述,可探讨认为本病的致病主要因素是“毒”,尤其以阳毒为主,包括先天胎毒、六淫毒气、后天外感之毒等,再加上患者先天素体不足,脏腑功能紊乱,收到髓毒干扰,气血不和,血液循行紊乱,继而发为本病,病位主要在奇恒之府的“髓”,同时因其病理特点,同肝脾肾三脏关系也十分密切。本病以髓病为本,内外合邪,迁延日久,浸润骨髓,使得骨髓化生异常,阻滞经脉,导致血液运行不畅通,淤血内停,发为气虚血瘀互结之证。治疗上,针对气虚、血瘀、毒邪这三大基本病机的侧重不同,治疗原则也分为益气活血,解毒化瘀等,例如选用黄芪、茯苓、白术、陈皮等中药益气健脾,桃仁、红花、莪术、芍药等活血化瘀,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再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轻重及侧重表现的不同,适当调整用药,或加用焦三仙、薏苡仁等健脾化食之药缓和长期服用西药(如羟基脲)带来的胃肠不适。长此治疗,可改善患者血小板负荷,减少患者的出血及血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20年09月01日
2741
0
0
-
2019年12月23日
2623
0
4
-
2019年12月17日
4469
2
9
-
卢英豪主任医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科 血小板是血液当中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正常数值在(100-300)×10^9/L,低了会引起出血,高了有又容易形成血栓。那么血小板偏高是怎么回事?只要超过300×10^9/L就必须治吗? 1. 引起血小板升高的原因? 一、继发性 ① 生理性升高:在运动或饭后血小板会小幅度的升高,休息时恢复正常;一般早晨低午后高,春季低冬季高。女性月经第一天血小板会降低,之后会升高,这是机体的生理反应。所以,不同时间段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有6%-10%的波动是正常的 ② 有炎性反应时:急性化脓性感染、身体有慢性炎症等情况可刺激骨髓增生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升高。 ③ 身体应激状态:急性失血、溶血、创伤等情况可刺激血小板释放导致血小板升高,这是机体的保护性本能反应。 ④ 肿瘤:一些肿瘤会分泌肿瘤细胞因子刺激骨髓增生,从而引起血小板升高。 ⑤ 脾切除术后: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如果由于外伤导致脾脏切除,血小板破坏减少,外周血检查就会发现血小板异常增多。 二、原发性 所谓原发性就是找不到原因的、非继发的,多见于骨髓本身病变,就是骨髓增殖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一般血小板>600×10^9/L。 2. 发现血小板数值偏高怎么办? ① 对于有继发因素的血小板增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改善贫血、控制溶血等,继发因素解除后血小板多数能恢复正常。 ② 对于脾切除术后患者,脾切除后短期内血小板会升的很高,可以达到1000×10^9/L以上,高峰是脾切除后两周,大部分在脾切除后的1至2月恢复正常;对于血小板特别高的患者,可能要吃一些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的药物。 ③ 对于没有继发因素,血小板只是偏高(<450×10^9/L),病人没有任何不适,反复检查血小板没有进行性上升趋势,可以定期观察;对于有血栓风险的可以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 ④ 对于血小板>450×10^9/L,或发现血小板有进行性上升趋势,又找不到继发因素,可以去血液专科行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排查。 ⑤ 对于骨髓增殖性肿瘤引起的血小板增高,可以到血液专科行药物、血小板采集等方法治疗。2019年12月14日
13266
0
2
相关科普号

惠吴函医生的科普号
惠吴函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血液科
192粉丝3.4万阅读

何瑛医生的科普号
何瑛 副主任医师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液风湿科
150粉丝1万阅读

徐述医生的科普号
徐述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血液科
576粉丝28.4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