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聋

(又称:噪声性耳聋)

就诊科室: 耳鼻喉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噪声性耳聋是指因暴露在噪声环境中而出现的获得性耳聋,听力下降、耳鸣、头晕、呕吐为本病主要表现。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什么是噪音性耳聋耳鸣?

韩朝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耳鼻咽喉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病因密切相关:

  • 环境因素:人体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是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根据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将噪声分为长期、持续的噪声和短期、突发的噪声。源自于职业中接触到高水平的噪声,是导致噪声性耳聋更为普遍的原因。
  •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人群更易罹患本病。
  • 年龄:年轻时看似无害的噪音接触,可能会导致老年时期的严重听力丧失。
  • 其他:包括吸烟、缺乏锻炼、饮食不良、糖尿病和充血性心脏病等其他因素。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噪声性聋,需加以注意:

  • 从事建筑、采矿、飞机、木制品制造、房地产或租赁等行业的人群。
  • 经常性的在音乐会、夜总会、个人音乐播放器中接触高声量音乐的人群。
  • 长期吸烟人群。
  • 糖尿病罹患及充血性心脏病的人群。
  • 老年人群。
  • 家族中有患病者人群。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育儿须知】噪音对宝宝有哪些危害?

靳瑾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妇产科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失聪:获得性的听力减退和耳鸣是噪声性耳聋典型症状。患者表现出对称或不对称的听力损失、暂时性和永久性听力损失。大多数噪声性耳聋患者都有双侧耳鸣,也有单侧耳鸣患者且以左侧耳朵耳鸣更常见。
  • 头晕头痛
  • 呕吐

如何预防

本病是可以完全有效预防的,预防的重心在于尽量减少环境噪声的产生以及使用听力保护装置:

  • 法律约束:根据 2005 年《工作噪声控制条例》,已设定了法律限制,要求在每日噪声水平超过 80 分贝时采取措施,包括提供噪声限制设备,并在充分休息的情况下减少噪声暴露。
  • 有效的听力保护装置包括耳罩和耳塞,可以减少噪音对人体的创伤,对于长期在高分贝噪声职业环境下工作的工人,需通过安全教育来鼓励工人使用听力保护装置。
  • 对于患有糖尿病、充血性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基础病情。
  • 日常生活中注意体检,若发觉听力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如何预防噪声性耳聋呢

谭志强 主任医师 湖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专科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纯音测听:反映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所能听到的各个频率的最小声音的听力级,了解听力正常与否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并作为诊断和处理依据。
  • 听觉图读数:根据听觉阈值的听觉图读数,可判断患者的听力损伤是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其意义有助于医生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治疗方式

本病目前没有办法逆转已造成的听觉损害,因此预防和保护至关重要,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为防止噪音暴露。

药物治疗

  • 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可以减轻噪声性创伤所造成的炎症,特别是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在听觉创伤后,给予鼓室内类固醇治疗,比单纯使用系统类固醇具有更好的保护听力的效果。类固醇对急性声损伤有保护作用,但使用类固醇有副作用,因此不能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 耳蜗植入术:根据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和(或)突触引起的语音识别能力差,部分患者可以进行完全电刺激、电—声刺激的人工耳蜗植入。

其他治疗

  • 佩戴助听器:尽量恢复听力、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 严格戒烟戒酒,降低听力损失的风险。
  • 应尽量处于安静的环境中,避免长期处于尖锐、嘈杂噪声的环境中。
  • 如长期处于高分贝噪音环境中,且噪音的分贝无法降低,个人应做好防护措施,保护听力不受损。
  • 定期体检,治疗后定期复查,做好听力监测,防止疾病迁延不愈或进行性加重,造成严重后果。

预后

  • 若未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的听觉可进行性减退,甚至最终完全失聪,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质量。
  • 接受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通过佩戴助听器可以很好地改善听力,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噪声性聋相关科普号

张青医生的科普号

张青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3506粉丝27.7万阅读

谭志强医生的科普号

谭志强 主任医师

湖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3087粉丝12.5万阅读

张华医生的科普号

张华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420粉丝103.7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