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疾病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检查
  • 5治疗方式
  • 6营养与饮食
  • 7康复锻炼
  • 8预后

介绍

植物神经系统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主要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在维持人体的随意和不随意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的活动是在无意识下不随意进行的,故也称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疾病在整个神经病学中是较薄弱的一个领域,其基础的临床研究都很不充分,且许多植物神经疾病的病因及病理了解也甚少,故迄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全面而完整的分类体系。

比较常见的疾病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雷诺氏病、红斑性肢痛症又称肢端红痛症、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心脏病与胃病有没有关系

罗民 主任医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疼痛科

发病原因

植物神经系统损伤会影响大脑与器官之间的信号传递。一些与神经相关的疾病和治疗可导致神经损伤,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他病因包括:

  • 淀粉样变病(一种异常的蛋白质沉积)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
  • 莱姆病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帕金森病
  • 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植物神经失调综合征
  • 脊髓损伤
  • 手术
  • 药物,包括治疗癌症的化疗药物
  • 化学品,如丙烯酰胺和重金属

症状表现

症状取决于受损神经的位置及器官,表现为:

消化系统

  • 腹泻
  • 便秘
  • 饥饿感或饱腹感
  • 恶心
  • 呕吐(未消化的食物)
  • 吞咽困难
  • 烧心

心血管系统

  • 起身时头晕或昏厥
  • 心率极快,尤其在运动时

泌尿系统

  • 排尿困难,尿频、尿急
  • 尿不尽
  • 尿路感染

体温

  • 盗汗
  • 出汗过多或过少
  • 吃饭时汗流不止

性功能

  • 勃起困难
  • 阴道干涩
  • 性欲低下
  • 高潮困难

视力

在明亮房间和昏暗房间转换时,不能很好地调整视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就诊指南

袁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血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HIV 等。
  • 倾斜台试验:躺在一个台子上,台面倾斜将部分身体升起,同站立姿势。在体位变化的过程中,观察血压和心率。
  • 量化催汗轴突反射试验(QSART):使用微电流检查汗腺功能。
  • 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储存和排出尿液的功能。
  • 超声检查:应用高频声波生成膀胱图像并观察。
  • X 线检查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就诊指南

袁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治疗方式

需要针对导致神经损伤的疾病进行治疗。针对糖尿病,需要通过饮食、锻炼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通过药物调整免疫系统功能,来抑制体内炎症。

此外,能够缓解症状的方法包括:

消化系统

  • 调整饮食习惯: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中增加水分和纤维的摄入,预防腹胀和便秘。
  • 泻药有助于缓解便秘,腹泻和肚痛也可通过服药改善。
  • 睡觉时稍微抬起上半身,可预防烧心。

泌尿系统

  • 每天在固定时间饮水,排空膀胱。这有助于膀胱储存更多尿液。
  • 奥昔布宁和托特罗定可阻止膀胱逼尿肌过于频繁挤压。乌拉胆碱有助于完全排空膀胱。
  • 使用导尿管来帮助排空膀胱。

出汗

  • 一些药物有助于减少出汗,包括格隆溴铵、肉毒素。
  • 若出汗过少,天气炎热时应留在室内。

心脏和血压

  • 升血压药物,如氟氢可的松、米多君和新斯的明。
  • 控制心率的药物,β 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恢复正常心率。
  • 缓慢起身,以预防头晕。
  • 从饮食中获取额外的盐和液体,有助于提升血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血压上升过高或水肿。

性功能

  • 有助于男性勃起的药物包括西地那非、他达拉非和伐地那非等。
  • 女性可尝试使用水性润滑剂,让性爱更舒适。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就诊指南

袁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预后

本病常有缓解、复发、可呈慢性病程。大多预后良好。

相关科普号

罗民医生的科普号

罗民 主任医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疼痛科

1816粉丝42万阅读

焦辉医生的科普号

焦辉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重症监护室

2304粉丝152.1万阅读

魏社鹏医生的科普号

魏社鹏 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

神经外科

525粉丝140.2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检查
  • 5 治疗方式
  • 6 营养与饮食
  • 7 康复锻炼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