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了解胆囊结石,不走弯路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出现于中老年人群体中。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胆囊结石以及相关科普知识。一、什么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胆囊内结晶物质形成的硬块,它形成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钾、镁等物质不平衡所造成。一般来讲,胆囊内结石小于1cm时,通常可不必治疗而让其自然流动出去,而较大的结石则会引发各种不适和并发症。二、胆囊结石的症状是什么?1、胆囊疼痛:胆囊结石的最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持续时间长的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2、消化不良:常常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3、黄疸:当结石移动或压迫胆管时,可引起黄疸等胆道系统病理性透明度的症状。三、胆囊结石的危害是什么?1、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可导致慢性胆囊炎,以至于脓肿、胆囊穿孔和胆囊癌等并发症的发生。2、胆囊破裂:因为胆囊在肝脏下缘附近,当胆囊破裂时,容易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3、胆汁淤积:当胆囊结石堵塞了胆囊输送胆汁的通道时,胆汁会滞留在体内,引起胆汁淤积,严重时可能导致胆囊炎、胆管炎等。四、如何预防胆囊结石?1、多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肝脏分泌胆汁的能力,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2、饮食控制:少吃油腻食物和高热量的饮食,多食蔬果和高纤维的饮食,有利于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3、控制体重:肥胖是胆囊结石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利于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五、如何治疗胆囊结石?1、药物治疗:胆囊结石较小、数量较少时,可以通过药物疗法将其溶解或排出。2、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胆囊结石数量较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等。总之,通过了解胆囊结石的症状、危害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种疾病,避免因后悔药的风险而被动面对胆囊结石。
张维东 主治医师 杭州市西溪医院 普外科70人已读 - 精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越低越好?
LDL-C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 国内外研究发现,新生儿的LDL-C约为30mg/dL,无动脉粥样硬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LDL-C水平逐渐升高——2岁时LDL-C增加至70mg/dL,青少年时期增至110-120mg/dL,动脉粥样硬化也随之开始发生。此后,脂肪条纹在长达几十年的胆固醇积累、动脉壁增厚、局灶性病变形成和炎症细胞增多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更复杂的病变。 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LDL-C水平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呈线性增加。LDL-C与ASCVD风险不仅有因果关系,还存在累积效应。LDL-C的水平越高、暴露时间越长,ASCVD风险越高,冠脉事件发生风险越大。 研究证据表明,尽早启动降脂治疗有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DL-C水平越低、降低幅度越大,斑块消退的体积百分比越大。当患者的LDC-C降幅超过50%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开始逆转。 虽然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元凶”,但它也是人体组织细胞不可或缺的物质。胆固醇不仅是细胞膜构建的重要成分,也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关键原料。因此,从理论上讲,倘若我们将胆固醇降到极低的水平,势必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拒绝接受“越低越好”的理念不等于反对积极的降胆固醇治疗,在一定范围内,将胆固醇降至更低水平,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换言之,“低一些更好”应作为我们理解降胆固醇治疗策略的基本思维。当然,目前我们尚不能明确胆固醇的低限,但基于现有研究结果,可以认为以现有手段我们尚不能够把胆固醇降到“不安全的水平”,因此无须担心胆固醇过低。 最新进展根据每个人心血管危险水平确定降脂治疗目标值:· 低危者(即没有危险因素者)LDL-C目标值<3.4 mmol/L;(危险因素的主要有年龄、家 族史、男性、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总胆固醇升高等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 ·中危者(≤2个危险因素)LDL-C目标值<2.6 mmol/L; ·高危患者(患有ASCVD等危症,如糖尿病与3或4期慢性肾病但不伴其他危险因素,或≥2个危险因素者)LDL-C目标值<2.6 mmol/L; ·很高危患者(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颈动脉或外周动脉疾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或3至4期慢性肾病,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LDL-C目标值为<1.8 mmol/L; ·极高危患者(进展性ASCVD患者,包括将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后仍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确诊ASCVD且伴糖尿病或3至4期慢性肾病或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早发ASCVD家族史的患者)LDL-C目标值为<1.4 mmol/L。 极高心血管风险的二级预防患者中,实现LDL-C<1.4 mmol/L (55mg/dl)和LDL-C从基线降低至少50%的“双达标”。
方天富 主任医师 杭州市西溪医院 心内科1775人已读 - 精选 一文读懂动态血压 解读《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 近日,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撰写的《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发布,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等内容。分述如下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有4个方面的临床应用:①诊断高血压,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排除白大衣效应,发现隐蔽性高血压;②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提高风险评估水平;③评估降压治疗效果;④指导高血压个体化治疗,提高降压治疗质量,实现24 h血压完美控制,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动态血压监测适应症1.新发现的1~2级诊室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明确高血压诊断。2.动态血压监测能够评估24 h血压的动态变化,发现阵发性血压升高等血压波动过大情况;能够有效识别诊室外时段血压异常,尤其是夜间血压不下降、夜间高血压等病理状态,这些血压特征对临床排查继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的提示作用。3.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或已出现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警惕是否合并隐蔽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4.对于服用降压药物后诊室血压仍然控制不佳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其中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对于持续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也可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调整降压方案。5.对于服药后诊室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如果出现新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亦应评估24 h、白天、夜间血压是否达标,有无清晨高血压,以排查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估降压疗效时,应维持原有降压药物治疗,不需停用降压药物,这样才可获取可靠的降压疗效评价。6.此外,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筛查某些特殊的血压情况,如发作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卧位高血压等,并根据这些血压特征识别某些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帕金森病等。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阈值是多少?用于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主要包括:24 h、白天、夜间所有血压读数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标准是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 mmHg,或白天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120/70 mmHg。不论是否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如果清晨血压≥135/85 mmHg,则可以诊断为“清晨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与隐蔽性高血压,如何评估和干预?1. 白大衣性高血压通过与诊室血压对比,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可以确立以下诊断,包括尚未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白大衣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24 h、白天、夜间血压均正常)、“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24 h或白天或夜间血压升高),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血压判别标准同未治疗者)。对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应加强随访,推荐每年进行1次动态血压监测。明确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通常无需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或强化已有的降压治疗。2. 隐蔽性高血压与白大衣性高血压临床表现相反的是隐蔽性高血压。推荐针对隐蔽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男性、超重或肥胖、吸烟者以及合并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等;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偏高水平,但已出现明显的靶器官损害,而又无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需考虑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推荐对此类患者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并及时启动或强化降压药物治疗。特殊时段的血压异常,如何评估和干预?1. 清晨高血压清晨血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约44%,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约30%。《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将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135/85 mmHg定义为清晨高血压,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控制清晨高血压可以采用的降压治疗策略包括长效药物、足剂量药物、联合治疗等。2. 夜间高血压荟萃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每增加20 mmHg,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约23%和36%。控制夜间高血压,首先需要筛查并排除继发性原因,如存在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昼夜倒班等,并进行对因处理。排除继发性因素后,建议使用长效药物单独或联合治疗控制白天合并夜间高血压;或使用能有效降低夜间血压的新型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或睡前加服中短效降压药物进一步控制夜间高血压。对于单纯夜间高血压,目前尚没有指导降压治疗的直接临床试验证据,考虑其属于隐蔽性高血压的一种类型,推荐参照有关隐蔽性高血压降压治疗的推荐。3.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在生理状态下呈现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睡眠时段血压较白天清醒时段明显下降,在清晨时段从睡眠至觉醒,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理情况下,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20%。临床上常根据夜间血压下降比值[(白天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100%]定义杓型(>10%~20%)、非杓型(0~10%)、反杓型(<0)及超杓型(>20%)血压节律。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根据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可优化高血压降压治疗。对于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的患者,宜加强夜间血压控制,而对于超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避免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可能带来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动态血压监测的几个注意事项1. 如何选择合适的血压计袖带?大部分成年人通常选择标准袖带;肥胖、上臂臂围较大(≥32 cm)者,应选择大袖带;相反,上臂臂围较小(<24 cm)者,则选择小袖带。儿童动态血压计袖带选择也应遵循“袖带气囊长度覆盖至少80%上臂周径,宽度为长度的40%”的原则,根据臂围大小选择对应的袖带。2. 应该选择哪一侧手臂?动态血压监测前,最好先测量双侧上臂诊室血压,或了解既往双侧血压测量结果,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应选择血压较高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建议选择非优势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少手臂活动对血压监测结果的影响。3. 动态血压监测需要多久?频次?动态血压监测时间应尽可能不少于24 h,最好每小时都有1个以上血压读数。自动测量的时间间隔推荐设定为:白天每15~30分钟测量1次,夜间每30分钟测量1次。一般来讲,如果有效读数设定在应获取读数的70%以上,计算白天血压的读数至少20个,计算夜间血压的读数至少7个,可以看作有效监测。4. 房颤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准确吗?房颤患者由于心律绝对不齐,单次血压测量易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可提高血压评估的准确性。但在已发表的几项小样本研究中,动态血压的监测成功率在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人群中并无明显差异。在心室率不快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动态血压计测得的诊室收缩压与听诊法类似,但舒张压可能略高于听诊法。
方天富 主任医师 杭州市西溪医院 心内科1754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乙肝dna检查报告结果8954 体检,发现携带乙肝病毒,dna检查结果8954 是否需要吃药,首选什么药副作用小,效果好。停药病毒会更加活跃严重吗?吃药有转阴的可能吗?总交流次数22已给处置建议
- 请问,pep阻断期间,已经连续吃了18天必妥维。
第18天... 总交流次数8已给处置建议
- 阻断药在吃可以拍胸部CT吗
可以吃克拉霉 阻断药在吃可以拍胸部CT吗
可以吃克拉霉 ..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 阻断药在吃可以拍胸部CT吗
可以吃克拉霉 阻断药在吃可以拍胸部CT吗
可以吃克拉霉 ..总交流次数3已给处置建议
- 传染四项、HIV、淋病、HPV 您好医生,我的情况如下
女网友认识10天,相约出去旅游,20... 是否有感染HIV的风险?目前恐艾情绪严重。总交流次数11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浙江省 第51名
总访问量 12,224,217次
在线服务患者 12,187位
科普文章 1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