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全
主任医师
3.6
运动医学马勇
主任医师
4.8
运动医学王海军
副主任医师
4.7
运动医学林霖
副主任医师
4.5
运动医学鞠晓东
副主任医师
4.3
运动医学徐雁
主任医师 教授
4.2
运动医学郭秦炜
主任医师 副教授
4.2
运动医学张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4.1
运动医学江东
主任医师 教授
4.1
运动医学王永健
副主任医师 讲师
4.0
皮彦斌
副主任医师
4.0
运动医学邵振兴
主治医师
4.0
运动医学史尉利
主治医师 副研究员
3.9
运动医学黄洪杰
主治医师
3.9
运动医学刘阳
主治医师 讲师
3.9
运动医学王成
主任医师
3.9
运动医学代岭辉
主治医师 副研究员
3.8
运动医学肖健
副主任医师
3.8
运动医学余家阔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运动医学崔国庆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胡跃林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运动医学刘振龙
主治医师 副研究员
3.6
运动医学敖英芳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运动医学陈有荣
主治医师
3.6
运动医学何震明
副主任医师
3.6
运动医学刘子铭
主治医师
3.6
运动医学田得祥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运动医学焦晨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运动医学黄红拾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运动医学陈临新
副主任医师
3.5
闫辉
主任医师
3.5
运动医学刘强
主治医师
3.5
运动医学刘平
主任医师
3.5
运动医学杨洁
康复师
3.5
运动医学王健
主任医师
3.5
运动医学龚熹
主任医师
3.5
运动医学罗浩
副主任医师
3.5
运动医学杨渝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运动医学印钰
副主任医师
3.4
运动医学程序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4
梅宇
副主任医师
3.4
运动医学谢兴
副主任医师
3.4
运动医学刘玉雷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运动医学赵峰
副主任医师
3.4
运动医学张家豪
主治医师
3.4
运动医学王佳宁
主治医师
3.4
运动医学李玳
主治医师
3.4
运动医学宋首一
主治医师
3.4
运动医学尹金强
主治医师
3.4
运动医学王泽刚
主治医师
3.4
注意事项:一.必须通读此计划全文并理解后才可开始康复训练。二.训练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有:心脑血管意外、周围组织损伤、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异位骨化、功能改善不满意等。三.训练中出现疼痛为正常现象,若训练结束后半小时疼痛缓解,则不会造成损伤。四.关节的肿胀、发热为正常现象,可以通过冰敷缓解。若肿胀、发热持续严重且关节角度长期无进展,则应减少活动及训练量,及时复诊。五.因手术情况各不相同,康复计划仅作为方向和方法性指导,最终意见以手术医师为准。六.康复原则:循序渐进,切勿心急。在康复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复查,经由手术医师指导,调整康复计划后,继续进行功能性练习。不可擅自增加练习时间或强度,或在非正规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正文:支具配戴6-8周。6周之内24h配戴,6周之后间断去支具,8周之后情况良好可去除支具。术后1天开始:张手握拳:主动缓慢握拳到极限,缓慢用力张开五指,每天尽量多做。每天累计总量500次。用于预防血栓!6周后可停止练习。术后麻醉消退后立即开始术后3-5天开始:肘关节活动:去除支具,在床上仰卧位,将上臂后侧垫高,在健侧的保护下进行肘关节的屈伸及前臂的旋转练习。(注:肩关节及上臂不能产生任何运动)摆动练习:除掉支具,健侧手托患侧手臂,弯腰90度后背与地面平行,患侧手臂放松,在健侧的带动下进行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摆动,每个方向活动到稍微痛的角度即可换方向。(向内侧的方向少做,角度不要太大)术后2周每天摆动1-2分钟即可,每天一次。术后4-6周可增加至每天2次。摆动练习 关节被动活动:步骤:摘除支具→练习→配戴支具→冰敷肩关节前屈:仰卧位,在肩胛骨平面上,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向头上方向运动。每天1-2次,每次1-2min。肩关节内旋:仰卧位,在肩胛骨平面上(如图所示),患侧手朝向肚脐方向运动。肩关节外旋:仰卧位,在肩胛骨平面上(如图所示),患侧手朝向外上方向运动。术后6周以后:独立主动活动。可尝试进行打电话、梳头发等动作。每次进行肩关节活动后必须冰敷,除此以外,每天冰敷2-3次。每次20分钟(或依据自己情况而定)。冰与水1:1混合。注意冰水不要浸湿伤口。如若冰敷后有不舒服感觉的患者,可以依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冰敷。术后3个月之内禁止提重物、外展外旋位、过度后伸、用患肩支撑体重、突然活动患肩。
很多人对于髋关节以及髋关节的损伤并没有那么了解,其实髋关节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胯骨轴”。人类的髋关节属于杵臼关节,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重要枢纽。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股骨头深嵌在髋臼中,所以髋关节的运动范围较小,而稳固性大,灵活性则甚差。人类髋关节是进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直立行走而演变成目前的样子的,事实上女性骨盆是唯一承载人类进化两大特点的骨性元素,这两大特点就是直立行走和脑容量的增大。说到直立行走,其实除人以外的类人猿科除了悬吊、攀爬、四肢步行以外也可以两足步行,但它们(黑猩猩,猩猩,长臂猿,大猩猩)不能用双足跑,他们的两足行走不是真的直立行走,由于僵硬的脊柱,非人类人猿躯干直立时需要髋关节和膝关节都处于屈曲状态,我们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对现代人来说,直立行走是唯一的行走方式,是在2-3百万年内的进化建立起来的,人类的直立行走比其他类人猿效率更高,保持直立姿势只需要很少的肌肉活动,而相比腰骶部和骨盆的巨大变化,人类髋关节的变化相对较小,单纯从骨骼形态我们甚至不能很轻易的分辨出人和类人猿髋关节的不同。事实上人类髋关节的骨骼特点是较粗的股骨颈(头颈比降低)和头颈凹陷减少,而类人猿的头颈形态均一性更明显,头颈凹陷更明显,使得髋关节更灵活,有利于运动特别是攀爬。有人认为不同人种的先天因素和生物力学因素共同造就了髋关节形态的发育,也就是说比如亚洲人和欧美人由于解剖发育的不同,因而髋关节的运动特点也不尽相同。髋关节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承重,它承担了身体的大部分重量,特别是单腿站立时更明显,比如站立时股骨头和髋臼承受的压力是2.1到4.3倍的体重,上楼时达到2.3-5.5倍体重,如果意外绊倒时可达到8倍的体重,这也提示我们如果髋关节损伤后,如何才能更好的减少髋关节的压力,保护髋关节。髋关节不但会影响髋关节本身,也会对周围的关节产生影响,会引起腰疼,会引起膝关节疼。比如如果髋关节术后不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外展肌力,会造成行走吃力,同时也会造成膝关节过度外翻应力,进而有可能引起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以及髌股关节的损伤。关注髋关节,了解胯骨轴。
很多髋关节镜术后的患者都会有个“难以启齿”的困惑,就是术后会阴区发生肿胀,感到麻木,排尿困难,甚至会持续好久。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髋关节的解剖了。髋关节常态下是没有间隙的,是一个负压的密闭结构。医生在手术中如果想把关节镜的器械放入关节腔内,就需要利用一定的力量,将股骨头从髋臼中牵拉出来,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这个力叫做牵引力。那么作用在下肢的牵引力量需要对抗的力量,要不然人就从手术床上拉下来了,那么这个最主要的对抗牵引力量的装置就是会阴柱了。一般在手术中,会阴柱放在大腿内侧,会阴附近,因此而得名。在下肢牵引的帮助下,我们就方便进行手术了。但被施加力量的会阴柱也会对周围组织形成压力,有时候就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最主要的就是对会阴区的压迫、刺激、阴部神经的损伤,会引起局部区域的麻木,皮肤软组织的损伤,甚至尿储留、失禁等问题。通常情况下,牵引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都与牵引的力量和时间相关。从医疗的角度,我们会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牵引的力量大约在50-200磅(45—90斤)之间。所以临床中,我们会更加合理的摆放会阴柱的位置,尽量避免会阴柱对会阴区域直接的压迫,我们会在可操作范围内尽量减少牵引的力量及时间,力量适宜即可。其次,我们对会阴柱的形状及质地也做出了个性化的改变,使得会阴柱受力更加分散、均匀。我科应用特殊材料进行3D打印,根据患者的骨盆大小,个性化的定制会阴柱,以减少牵引带来的问题。其实在手术操作中,随着对软组织的松解,牵引力也是在不断衰减的,我们也已经科学的论证了这个情况。业内有学者也应用无会阴柱的方式进行牵引手术,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方法的应用,已经大大减少了会阴区并发症的发生。当然了,即使髋关节镜术后出现了会阴区的麻木及损伤,大家也不要慌张,这种损伤几乎都是可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患者在数日到数周内均可恢复原状,不会影响任何功能。但是从医生的角度还是要尽可能的不出现和牵引相关的并发症,尽量提高患者的体验感和舒适度,这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