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肠炎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慢性放射性肠炎与高压氧治疗那些事儿。。。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一些相关知识?当人体接受放射治疗时,肠道可能会受到影响,慢性放射性肠炎便是较为常见的放疗并发症之一。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阐述慢性放射性肠炎在镜下的病理特点以及肠镜下呈现的特征。?镜下病理特点?肠道黏膜改变?在显微镜观察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会呈现一系列异常表现。黏膜可出现脱落现象,这是由于放疗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使其完整性遭到破坏。黏膜糜烂的发生,源于上皮细胞受损、坏死,导致黏膜表面出现浅表性缺损。而溃疡的形成,则是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病变累及黏膜下层甚至更深层次,与皮肤破损形成溃疡类似。正常的肠道隐窝结构在放疗影响下,发生扭曲变形最终消失,这严重影响了肠道的正常分泌和吸收功能。此外,潘氏细胞化生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肠道黏膜细胞向潘氏细胞表型转化,这种细胞表型的改变也是慢性放射性肠炎黏膜病变的特征之一。?炎性细胞浸润?在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大量聚集,这些炎性细胞的出现是机体对放疗损伤的免疫反应。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则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可通过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它们的浸润表明肠道局部正处于炎症状态,持续的炎症反应会进一步损伤肠道组织。?血管病变?肠道血管在慢性放射性肠炎中也会受到显著影响。黏膜及黏膜下层会出现进行性闭塞性小动脉炎,这是由于放疗导致小动脉内膜增厚、纤维化,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使肠道局部血液供应减少。与此同时,黏膜层毛细血管常出现异常扭曲扩张,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导致血管形态异常,血液灌注也发生改变,这种血管病变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壁间质纤维化?肠壁间质纤维化是慢性放射性肠炎的重要病理改变。通过Masson染色技术,可清晰观察到黏膜下层出现粗大且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这是由于成纤维细胞在放疗刺激下异常活化,合成并分泌大量胶原纤维,导致纤维组织过度沉积。此外,还能观察到散在分布的不典型星形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参与了肠壁纤维化的进程。其中,黏膜及黏膜下层进行性闭塞性小动脉炎与间质纤维化,是慢性放射性肠炎区别于其他肠道疾病的典型病理特征。?肠镜下特点?炎症型?在肠镜检查中,若呈现炎症型表现,可观察到肠道黏膜出现明显水肿,黏膜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外观如同发面般肿胀。同时,黏膜表面可见糜烂区域,黏膜上皮连续性中断,呈现浅表性破损。更为严重的是,黏膜坏死和溃疡形成,坏死的黏膜组织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溃疡则表现为黏膜缺损达一定深度,周围组织伴有炎症反应。?出血型?出血型慢性放射性肠炎在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毛细血管异常扩张充血,血管管径增粗,血液充盈,使得黏膜呈现明显的红色。由于血管壁受损,黏膜可出现自发性出血,肠管的脆性也显著增加,在肠镜操作过程中,轻微触碰即可导致出血,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混合型?混合型慢性放射性肠炎兼具炎症型和出血型的特点,在肠镜下既能观察到黏膜的水肿、糜烂、坏死及溃疡等炎症表现,又能看到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自发性出血和肠管脆性增加等出血表现,其病情相对更为复杂。?严重并发症型?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出现狭窄时,意味着肠道管腔变窄,这会导致粪便通过受阻,引起排便困难等症状。穿孔是指肠道壁全层破裂,肠内容物进入腹腔或其他组织间隙,可引发严重的腹膜炎等并发症。瘘的形成则是指肠道与其他器官或组织之间出现异常通道,如直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等,这不仅影响肠道正常功能,还会导致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感染等问题。出现直肠狭窄、穿孔或瘘等情况,即属于严重并发症型,此时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及时进行相应治疗。?了解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这些镜下病理特点和肠镜下特征,对于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同时,患者也能通过这些知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基于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注定高压氧将成为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专家共识推荐高压氧用于治疗毛细血管扩张型、溃疡型放射性直肠损伤。重点来了--大家知道高压氧为什么可以治疗放射性肠损伤吗?其机理有哪些呢?以下我们为大家一一讲解。改善组织缺氧状态:放射性肠炎会使肠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肠道组织缺血缺氧。高压氧治疗时,患者在高于常压的环境下吸入纯氧,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量大幅增加,能为缺氧的肠道组织提供充足的氧供,改善局部缺氧状况,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细菌生长:在高压氧环境下,氧分压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同时抑制厌氧菌的生长繁殖。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容易发生细菌感染,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控制肠道内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高压氧能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细胞因子可促进新的血管生成,建立侧支循环。新血管的形成可以改善肠道的血液供应,为受损组织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加速组织修复。减轻水肿:放射性损伤可导致肠道组织水肿,进一步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高压氧可使血管收缩,减少渗出,从而减轻肠道组织的水肿,有利于肠道黏膜的修复和肠道功能的恢复。增强免疫力:适当的高压氧治疗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放射性损伤的修复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放射性肠炎带来的身体损害。高压氧治疗放射性肠炎时,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案而定。常见的用剂量参考:压力和时间、压力:一般采用2.0-2.5个大气压(ATA)的高压氧治疗。治疗时间:每次治疗时间通常为60-120分钟。治疗频率和疗程、频率:每天1次,每周5-7次。疗程:一般为4周,即20-28次治疗。具体案例:A研究:采用2.4个大气压,100%氧气,每次治疗90分钟,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B研究:治疗压力为2-3ATA,每次总治疗时间2小时,每天1次,每周5次,总共4周。写在最后:高压氧治疗的具体用剂量应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反应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可能效果和风险,并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