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肥胖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中医如何看待“肥胖”?当前也是国家提倡的3年减重年,所以很多朋友会来咨询中医能不能减肥。一、中医认为,肥胖并非单纯的“脂肪堆积”,而是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黄帝内经》提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指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是肥胖的重要诱因。脾虚为本:脾主运化,若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代谢,易聚为痰湿,形成“虚胖”。痰湿为标:痰湿壅滞体内,导致代谢缓慢、肢体困重,脂肪易堆积于腰腹、臀部。气滞血瘀:久坐少动、情绪不畅者,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瘀阻型肥胖”,常伴随暗沉肤色、月经不调。中医减重核心:不盲目追求“掉秤”,而是通过调理体质,恢复脏腑平衡,让身体自然回归健康状态。二、辨清体质,对症调理中医将肥胖分为四大常见类型,需“因人施治”:1??脾虚痰湿型表现:肌肉松软、易浮肿、舌苔厚腻、大便黏腻。调理方向:健脾祛湿推荐方法:食养:茯苓山药粥、赤小豆薏米茶;忌生冷、甜腻。穴位:按压足三里、丰隆穴,每日10分钟。方剂:参苓白术散(需医师指导)。2??肝郁气滞型表现:压力型肥胖、腰腹胀满、易怒或抑郁、月经前乳房胀痛。调理方向:疏肝理气推荐方法:茶饮:玫瑰花3g+陈皮5g泡水,疏解郁气。运动:晨起拍打肝经(大腿内侧),促进气血畅通。方剂:柴胡疏肝散(需辨证使用)。3??阳虚水泛型表现:畏寒怕冷、下肢浮肿、腰膝酸软、喝水也长胖。调理方向:温阳利水推荐方法:食疗:肉桂生姜茶、羊肉萝卜汤(冬季尤宜)。艾灸:关元穴、命门穴,每周2-3次。4??胃热湿阻型表现:食欲旺盛、易口渴、便秘、面部油腻。调理方向:清热化湿推荐方法:代茶饮:荷叶5g+山楂10g+决明子5g煮水。忌口:烧烤、油炸、辛辣食物。三、中医减重三大黄金法则1.饮食有节,顺应四时-早餐养胃(小米粥、南瓜羹),午餐补气(杂粮饭、清蒸鱼),晚餐清淡(蔬菜汤、豆制品)。-春季疏肝(多吃绿叶菜),夏季祛湿(冬瓜、丝瓜),秋季润肺(银耳、梨),冬季温补(黑豆、核桃)。2.动静结合,升发阳气-每日晨起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疏通经络。-久坐族每小时起身拍打带脉(平肚脐一圈)胆经(大腿外侧),促进代谢。3.情志调养,身心同调-压力大时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疏肝解郁。-睡前冥想10分钟,避免“情绪性进食”。4.根据不同体质,结合中医调治方法,如代茶饮、穴位埋线、艾灸等等方法。四、误区提醒:这些方法可能伤身!-?过度节食: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亏虚、反弹更甚。-?盲目泻下:滥用番泻叶、大黄等,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疯狂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气伤阴。减重是场“修身养性”的修行,中医减重提倡的是回归到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起居,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
减肥药科普:安全与效果的平衡随着肥胖问题的普遍化,减肥药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但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产品,了解其作用机制和科学选择方法至关重要。以下从原理和实践两方面为你解析。一、减肥药的核心作用机制减肥药的效果主要通过调节人体代谢、食欲或能量吸收实现,常见类型及原理如下:1.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中枢神经调节类:通过作用于大脑的食欲中枢(如下丘脑),抑制饥饿感。例如,芬特明(Phentermine)、利拉鲁肽(Liraglutide)等GLP-1受体激动剂,能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从而减少进食量。-5-HT受体激动剂:如氟西汀(部分适应症),通过调节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性进食,但需警惕精神类药物副作用。2.减少脂肪吸收,阻断热量来源-脂肪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奥利司他(Orlistat),能抑制肠道内脂肪酶活性,使约30%的膳食脂肪无法被分解吸收,直接随粪便排出。-碳水化合物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主要用于糖尿病),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减少葡萄糖吸收,但减重效果较温和。3.加速代谢,增加热量消耗-代谢激活剂:咖啡因、绿茶提取物(儿茶素)等成分,通过刺激交感神经或增强线粒体功能,提升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分解。-甲状腺素类药物:如左甲状腺素(用于甲减),过量使用可能加速代谢,但可能导致心悸、骨质疏松等风险,需严格遵医嘱。4.调节肠道菌群与内分泌-益生菌/后生元:部分研究显示,特定肠道菌群(如阿克曼菌)或代谢产物可影响能量吸收效率,改善胰岛素抵抗,但相关药物仍在探索阶段。-瘦素调节:针对瘦素抵抗人群,外源性瘦素(如美曲普汀)可能改善食欲调控,但仅适用于罕见遗传性肥胖。二、如何科学选择减肥药?1.明确适用人群,避免盲目用药-适应症:根据《中国肥胖防治蓝皮书》,建议仅BMI≥27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或BMI≥30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正常体重者无需依赖药物。-禁忌症:孕妇、哺乳期女性、心脏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及青少年禁用多数减肥药。2.优先选择临床验证的合规药物-国际获批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Tirzepatide)、奥利司他等,需注意部分新型药物(如“减肥针”)可能存在心血管或胃肠道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国内合规产品:目前我国药监局批准的非处方减肥药仅有奥利司他(如赛乐赛、雅塑),其他宣称“特效”的产品可能含非法成分(如西布曲明、酚酞),存在肝肾损伤风险。3.警惕“天然”“速效”陷阱-中药/植物成分:部分产品宣称含荷叶、决明子等天然成分,但缺乏临床数据支持,且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副作用信号:若服用后出现心悸、失眠、口干、严重腹泻等症状,可能是中枢神经兴奋或脱水所致,需立即停药并就医。4.药物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与运动是基础:减肥药仅能辅助减重,长期效果依赖低热量饮食(每日缺口300-500大卡)和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避免长期依赖:多数减肥药建议使用不超过6-12个月,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或健康风险(如GLP-1类药物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胃肠不适)。5.个性化评估与监测-咨询专业医生:用药前需评估肥胖类型(如腹型肥胖、代谢性肥胖)、基因风险(如FTO基因变异)及合并症,制定个体化方案。-定期复查指标:包括体重、体脂率、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根据效果调整剂量或更换方案。三、总结:理性看待,科学减重减肥药并非“神奇捷径”,其本质是医疗手段的延伸,需在严格医学指导下使用。对于大多数超重人群,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行为干预(如正念饮食)实现渐进式减重(每周0.5-1公斤)更为安全可持续。若考虑药物辅助,务必选择正规渠道产品,避免轻信广告宣传,始终将健康放在首位。(注:本文信息基于2025年当前医学共识,具体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