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治疗(1)膀胱训练 膀胱训练治疗OAB的疗效是肯定的。通过膀胱训练,抑制膀胱收缩,增加膀胱容量。 训练要点是白天多饮水,尽量忍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入夜后不再饮水,勿饮刺激性、兴奋性饮料,夜间可适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以安静入睡。 治疗期间记录排尿日记,增强治愈信心。 (2)生物反馈治疗 人们有意识地排尿和控制排尿,是由于体内存在着某些生物信息。 生物反馈治疗就是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将这些体内信息放大,为患者所利用,学会将这些平时未加注意的信息纳入意识控制之下,主动进行排尿或控制排尿。 置入肛门或阴道内的反馈治疗仪以声、光、图像等形式,记录膀胱的活动,当患者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或不稳定收缩时,仪器即发出特定的声、光、图像等信息,使患者能直接感知膀胱活动并有意识地逐渐学会自我控制,达到抑制膀胱收缩的目的。 (3)盆底肌训练 通过生物反馈或其他指导方法,患者可学会通过收缩盆底肌来抑制膀胱收缩以及其他抑制尿急的策略。 (4)其他行为治疗 如催眠疗法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容易被大多数OAB患者接受,因而是OAB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治疗手段。 (1)M受体拮抗剂 逼尿肌的收缩通过激动胆碱能(M受体)介导,M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拮抗M受体,抑制逼尿肌的收缩,改善膀胱感觉功能,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可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OAB。 一线药物有托特罗定、曲司氯胺、索利那新等,其他药物有奥昔布宁、丙哌唯林、普鲁苯辛等。 (2)镇静、抗焦虑药 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区域参与了排尿控制,如皮质和间脑以及中脑、延髓和脊髓。可选择与这些神经通路有关的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和谷氨酸等。 OAB的治疗药物中,最常用的是丙米嗪,不仅有抗胆碱及拟交感作用,还可能有中枢性抑制排尿反射的作用,被推荐用于治疗混合性急迫、压力性尿失禁。但丙米嗪起效较慢,服用数周后才能见效。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另一抗抑郁药物度洛西汀,通过抑制中枢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尿道外括约肌张力。 (3)钙通道阻断剂 实验证明,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则通过增加钾离子外流,引起细胞膜超极化,使平滑肌松弛。 (4)其他药物 如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吲哚美辛)、黄酮哌酯等。 3.中医药治疗近年来,中医药被尝试用于OAB的治疗和辅助治疗,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愈来愈被医生重视,被患者所接受。 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膀胱冲洗疗法、直肠用药、外治法、熏香疗法等。 4.外科治疗外科治疗仅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 包括逼尿肌横断术、自体膀胱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 5.其他治疗包括A型肉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其对严重的逼尿肌不稳定具有疗效。 也可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或辣椒辣素,这些物质可参与膀胱感觉传入,灌注后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 神经调节,骶神经电调节治疗对部分顽圊的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 总之,OAB患者多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的联合应用。 M受体拈抗剂作为当今治疗OAB的主要手段,其有效率可达到75%。
典型症状主要包括尿急、日间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 1.尿急 是指一种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 2.急迫性尿失禁 是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 3.尿频 为一种主诉,指患者自觉每天排尿次数过于频繁。 在主观感觉的基础上,成人排尿次数达到:日间不少于8次,夜间不少于2次,每次尿量低于200ml时考虑为尿频。 4.夜尿 指患者每夜2次以上的因尿意而排尿的主诉。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4种因素可能有关: 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