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franc损伤是最常见的中足部损伤之一,我国目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参考美国的数据统计,每年发生Lisfranc骨折脱位患者的超过55,000例。约20%在初次治疗时被漏诊,特别是有韧带变异的患者。 职业足球运动员中,Lisfranc损伤是第2多见的足损伤。损伤程度变化较大,有明显的骨折脱位,也有隐匿性非移位的中足扭伤。通常漏诊后会造成足部功能障碍和长期慢性疼痛。 早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减少此病症致残疾的基本治疗原则。解剖 Lisfranc关节,又称为跖跗关节。指的是连接前足与中足部分的跖骨与跗骨组成的关节。包括5个跖骨与相应的中足部的跗骨,组成的关节有内、中、外跖楔关节,楔骨间关节和舟楔关节。其中第1-3跖骨与相应的楔骨关节,第4跖骨与外侧楔骨及骰骨关节,第5跖骨与骰骨关节。除了骨性结构,Lisfranc韧带连接于内侧楔骨的外侧和第2跖骨基底的跖面内侧,是中足部分唯一的1、2跖骨间韧带。与此不同的是,在2-5跖骨间,都存在跖骨间韧带。这些复杂的结构的稳定性以自身的结构和坚强的骨间韧带为基础。由于良好的稳定性,中足相对活动较为僵硬。这一关节的“楔石”是第2跖骨基底部,它在第1、第3跖骨间形成凹槽。向近端的解剖,通常把3块楔骨,舟骨,骰骨包括到Lisfranc关节中。 横截面上,中足部分的足横弓由多块不对称形态的骨骼组成。第2、3跖骨基底是楔形,背侧面最宽大,韧带联系一同形成了拱门形结构,是中足部的承重结构。第4、5跖骨与骰骨形成的关节在矢状面上有10到20度的活动度,越向内侧,跖楔关节的活动度就越来越低。足横弓稳定次要结构包括:跖筋膜、内在肌、外在肌腱。Lisfranc关节损伤时远端与近端的这些结构,也会伴有合并损伤。历史回顾 Lisfranc(读作 [lis`frn],法语来源,“C”不发音)关节的名字来源于法国外科医生、妇产科医生Jacques Lisfranc de St. Martin (April 2, 1790 – May 13, 1847)。他曾是拿破仑军队中的军医,在俄国前线服役时,记录了一项通过5个跖跗关节的截肢手术方法,手术过程中不需截骨。这种手术方式治疗足冻伤后前足坏疽时截肢操作很快捷。此后这一个解剖部位被称作Lisfranc关节。这一名词在现代骨科学中用于描述跖跗关节周围的损伤,Lisfranc本人并没有描述过此关节的损伤机制。而这一关节的损伤,从单纯的扭伤,到骨折、关节脱位严重程度变化很大。现在,这一损伤还出现于骑马人从马上摔落时,脚还卡在马镫中造成的足部损伤。损伤的原理 Lisfranc损伤可因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出现。隐匿性Lisfranc损伤通常由间接暴力造成。间接暴力指的既可是前足的扭转力,也可是作用于跖屈足的轴向力量。Myer等人报道了16名隐匿性Lisfranc损伤的运动员受伤机制。50%是扭转损伤,只有37.5%是由轴向力量作用于足跟,跖屈状态的足被固定于地面从而造成损伤。跖屈足部受到的轴向力量以如下的方式依次形成损伤: 1)前足部过度跖屈撕断了脆弱的足背侧韧带; 2)坚强的跖侧韧带断裂; 3)跖骨基底游离,向背侧移位。 扭转损伤时,前足部处于被固定状态,随着患者体重力量形成的扭转力,在中足部造成损伤。损伤时力与扭转的方向决定着跖骨脱位的方向和损伤程度。最后,挤压性损伤是直接作用于足背部的创伤,向下的力量使足部结构向跖侧方向移位,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骨与韧带损伤。损伤分型 通常来说,Lisfranc骨折脱位根据中足部分的3柱结构理论,被分为同侧损伤,分离损伤和离散性损伤,每种损伤分为不同程度。中足部3个柱从纵向区分,分别是:内侧柱,第1序列;中间柱,包括第2、3跖跗关节;外侧柱,由第4、5跖跗关节组成。Myerson注意到了近端损伤变异,这一理论扩展了3柱理论,提出内侧柱的一种类型的损伤穿越内侧与中间楔骨关节,并达到舟楔关节。分型方法: 低能量损伤通常发生在体育运动时,造成隐匿性的损伤仅有少量或没有移位。Nunley和Vertullo最先介绍了用于隐匿性Lisfranc损伤的分型方法,基于临床检查,骨间隙和负重X线的失去足弓高度进行分型。此外还采纳了骨扫描结果。 Nunley分型如下:第1期是Lisfranc韧带拉伤。没有骨间隙出现,没有足弓高度丢失,但是骨扫描有阳性结果。背侧关节囊受累,常常撕裂,而Lisfranc韧带没有受累。第2期,可见第1、2跖骨间有2到5mm的骨间隙,没有足弓高度丢失。第3期,患者跖骨间隙大于5mm,并有足弓塌陷表现。治疗方法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中足的对位与形态,以得到一个无痛的跖行的足。解剖复位和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脱位的Lisfranc损伤的金标准。但是穿过关节的螺钉内固定造成关节面破坏。理论上讲,穿过关节面的螺钉固定增加了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Ardoin等人报道了使用接骨板固定跖跗关节,他们认为强度与穿关节螺钉固定Lisfranc损伤是一样的,并且不损伤软骨,但是目前还只有少数研究报道。 韧带损伤为主的内侧柱、中间柱的Lisfranc损伤曾经使用一期融合治疗,效果较好。采用一期融合治疗隐匿性Lisfranc损伤是可以的,但是具有争议,特别是对于运动员。融合失败的风险让患者难以接受,而融合后再重返职业运动的可能性也很少。通常,仅当切开复位时发现有关节软骨严重损伤时才可以行关节融合术。 临床查体、辅助检查与诊断 隐匿性Lisfranc损伤时表现多样,有中足部疼痛,也可表现为足部不能负重。如果伤后继续运动,则运动过程中会造成持续作用于足部的低速间接损伤。隐匿性Lisfranc损伤的临床表现与症状为中足肿胀,外侧跖面瘀斑,压痛,受伤区域也有疼痛。如果压痛延伸至舟楔关节水平,要注意有无近端的Lisfranc变异型损伤。轻柔地在前足施加跖屈和/或旋转(旋前和旋后)可以加重足部疼痛。患者有隐匿的近端变异型损伤时,内侧柱急性不稳定,造成足部严重疼痛,不能推进。 怀疑有Lisfranc损伤的患者应当拍摄患足的正、侧、斜位的X线。有时X线无异常表现。此时拍摄负重位X线非常关键,但是由于患者疼痛,可能不能完成拍摄。Nurley的隐匿性Lisfranc分型是通过负重位X线进行分期的,所以只有取得了负重位像,才可以进一步分期,以指导治疗。患者疼痛不能负重时,可以进行局部麻醉或是踝关节阻滞后再拍片。如果判断有一定困难,为了明确诊断,要拍摄对侧足的X线。 正位负重片中第2楔骨的内侧边与第2跖骨基底部总是成一直线。在内斜位上,第4跖骨基底与骰骨的内侧边缘成一条线。在侧位片上,第1跖骨与第2跖骨背侧与它们相对应的楔骨是成一条线的(不一定是直线)。如果X线表现失去以上这些对线关系,要警惕Lisfranc损伤。 很多细微的X线平片线索,可引导着医生作出Lisfranc关节损伤这一诊断。这些线索包括第2跖骨基底部的骨折,骰骨的压缩性骨折,或是“果壳碎裂”样表现,第2跖骨基底部小撕脱骨折,中足软组织肿胀,跖趾关节脱位/半脱位,跖骨颈骨折。如果在X线上看到这些现象,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Hammit和Anderson报道,近端Lisfranc变异损伤可以在负重X线上看到轻微的半脱位,舟骨内侧面有内移,第1、2楔骨间隙增宽。 如果患者不能忍受负重拍X线时的疼痛,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制动后再进行X线拍摄可以在7到10天后进行,以待急性疼痛缓解。这一短暂的延迟诊断也将给恰当的治疗带来足够的时间。然而,有的患者并不接受延迟的诊断(如职业运动员)。 CT主要用来从3个平面检查跖侧骷骼结构和关节对合度(图2)。但是不能提供准确的韧带损伤的信息。MRI可以检查出跖侧Lisfranc韧带和其他韧带结构的部分或全部断裂。但是MRI对放射科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手术指征和禁忌证 临床医生应当针对隐匿性Lisfranc损伤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脱位和不稳定的程度决定是否进行负重X线,应力像,或是MRI检查。多数研究支持以下的观点,解剖复位与稳定内固定是Lisfranc损伤达到最好疗效的必需条件。 通常情况下,非手术治疗只用于Nurley分型第1期(稳定的扭伤),负重像上不伴有第1、2跖骨间脱位的患者。并要建议患者4到6周内禁负重。足部用短腿石膏或是行走靴固定。2周后重新拍摄负重位X线,以检查有无进展性出现的骨间隙增宽。禁负重期之后,如果患者可以忍受,可允许患者负重或进行日常活动。建议穿有足弓支持的支具4个月。完全康复可能要6个月。 手术治疗建议针对急性隐匿性损伤,伴有脱位和不稳定的患者。脱位位于跖楔、楔骨间和或舟楔关节,大于1到2mm或更大时,是不可接受的。其他的手术指征包括急性损伤,神经血管损伤,开放骨折,足筋膜室综合征。这些在隐匿性Lisfranc损伤中较少见到。 禁忌证有严重的外周血管疼痛,或慢性损伤时间大于12周。一期融合手术应当考虑放在最后再进行。相对禁忌证包括已经伴有退变性关节病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 进行隐匿Lisfrnac损伤治疗时,切开复位可以让医生直视下确认解剖复位情况,评价关节的稳定性。术中在复位之前要清理关节内的小的、游离的碎片,再进行固定,不要破坏软组织连接。尽量避免关节面的损伤,保留正常关节面。手术技术 隐匿性Lisfranc损伤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常规术前准备。 首先处理内侧柱与中间柱。切开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纵行切开,以充分利用切口。之后找到并保护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它们位于拇短伸肌腹的内侧。检查第1、2跖跗关节不稳定的情况,和第1、2楔骨间关节的情况。检查时用一个起子加上作用于前足部的内收/外展,旋后/旋前的力量。跖跗关节的稳定性可以在直视下或是透视下见到。 确定了不稳定的特点后,向下切开骨膜到达受累关节。清理关节内游离骨块或软骨碎片,然后进行解剖复位。软组织保留,以辅助韧带愈合。外侧跖骨通常在第2跖骨复位之后变得稳定。如果不稳定,还要在足背行第2个切口,进行临时固定。复位时,在第1楔骨和第2跖骨基底部用一个巾钳复位钳固定,然后临时克氏针固定。如果内侧柱损伤累及到第1、2楔骨间关节,那么复位这一个关节时内旋第1楔骨然后也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完成了解剖复位之后,再进行内固定。根据患者体格大小,可以使用全螺纹的皮质骨螺钉,3.5到4.5mm直径,在第1楔骨到第2跖骨间固定,然后3.5mm螺钉固定楔骨间关节。螺钉从内侧向外侧打入。也可作用接骨板固定。内固定完成后,临时固定的克氏针可以去除。 第3跖跗关节如果受累,也可以用螺钉或桥接板固定。大直径的螺钉可以用在体格较大的患者。第4、5跖跗关节复位后用1.5mm的克氏针固定,作为支持性固定。复位的调整和固定的牢固程度通过直视或是透视来判断。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线缝合,尼龙线用于皮肤缝合完成标准的缝合过程。包扎,术毕后用短腿石膏固定足部于中立位。术后处理 术后包括禁负重和石膏托固定14天,然后拆线,患者再继续在短腿非负重石膏或是术后支具中固定4周。换成行走靴或石膏再继续固定6周。优秀的运动员术后可以在靴子中固定2周,然后开始康复锻炼。 可以选择鞋内定制支具,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足弓支持,伤后应当穿6个月。螺钉是否也要去除一直具有争议,也可以延迟4到6个月再去除,以保证韧带愈合。穿过任何一个跖跗关节的螺钉都要去除。但是没有症状的可以不去除。穿过楔骨间关节的螺钉应当永远保留,因为有再次出现骨间结构分离的风险。结果 很少有研究报道简单的Lisfranc损伤不一定有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会渐进展为陈旧性Lisfranc损伤。 治疗第2期的患者最关键的步骤是做出正确的诊断。通常行负重检查后就可以诊断。患者诊断为第2期损伤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很好。如果患者有大于2mm的移位和不稳定,进行非手术治疗疗效很差。 Lisfranc损伤后康复的时间长,特别是有移位的损伤。许多患者中足疼痛时间平均长达1.3年。报道中提示,术中没有达到解剖复位是造成长期慢性足部疼痛与畸形的风险。源自创伤性关节炎的慢性疼痛需要进行融合治疗(原位融合或复位后融合)。并发症 Lisfranc损伤后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能有以下并发症出现:神经炎和神经瘤。术前要告知患者此类风险。 内固定物断裂,复位失败。患者术后6周内配合医生保持非负重可以减少此类风险。建议保留楔骨间的螺钉。 关节融合是此类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当使用穿过关节面的螺钉固定时,应当避免通过跖跗关节加压固定。 其他并发症有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判断损伤的类型,并准确复位可以避免不愈合。要观察有无近端变异型损伤,复位楔骨间关节时要内旋第一楔骨。这一动作可解剖复位第一序列。 创伤后关节炎是Lisfranc损伤后非常常见的并发症。检查受累关节时可以通过造影穿刺帮助判断。确定了受累关节后,可行融合术。职业运动员在融合术后也可能重返赛场,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少见。 无论是哪一个关节,认识不稳定的机制比判断间隙的大小更重要。隐匿型Lisfranc损伤有多种表现,医生要保持对此类损伤的警惕性。确定了不稳定的机制后,再进行手术干预。参考文献:[1]http://www.foothyperbook.com/trauma/lisfranc/LisfrancClass.html[2]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236228-overview[3]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franc_joint[4]G. Troy Ardoin, Robert B. Anderson. Subtle Lisfranc Injury. Techniques in Foot & Ankle Surgery. Vol 9(3), 2010:100-107.[5]王正义, 张建中, 俞光荣. 足踝外科学,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3-41.[6]张建中. 足踝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1-105.
1、痛风是指人体内的化学物质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尿酸增高,以关节炎、痛风石和肾脏病变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2、痛风好发于40~50 岁的男性,发病率持续升上,越来越年轻化,20岁的年轻小伙子也很多,但女性绝经期之前几乎从不得痛风。3、我国1958 年前很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才开始猛增,说明与饮食很有关系,常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等富贵病共存,而痛风又是“富贵病”核心之一。4、痛风分为无症状期、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无症状期长达数年至十数年,此时多有高尿酸血症。5、高嘌呤食物、饮酒、受冷或劳累等因素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夜间发病较多,首次发作足第一跖趾关节最常 ( 50%~90% ),其次为足背、足跟、踝关节;5年左右膝关节发作;10左右手腕和掌指关节发作;第一次发作不会仅从上肢开始。6、发病关节局部发红、皮温升高、肿胀发亮、疼痛剧烈难忍,常伴有全身不适和发热。发作间期短者数周,长者5~10 年,半数于1年内复发,最终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破坏致畸致残。7、单独查体发现尿酸升高,绝对不代表痛风,痛风一定要有关节红、肿。8、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易误诊为化脓性关节炎、丹毒或淋巴管炎,以致滥用抗生素者非常普遍。9、假性痛风与痛风急性发作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前者为焦磷酸钙结晶沉积关节而引起,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年龄60 岁以上,多见于膝关节,血尿酸在正常水平。10、适当限制饮食对控制痛风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限制总热量防止过胖,饮食以米面碳水化合物为主,辅以适量蛋白质和低脂肪。11、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酵母及啤酒等。但适量饮用葡萄酒对痛风无害、甚至有益处。12、多饮水2000毫升以上,以水、矿泉水、汽水和果汁等为好,不推荐浓茶、咖啡、碳酸饮料。13、不能只吃疏菜、水果,反而更容易痛风发作,应该适当补充牛奶、鸡蛋、精肉等蛋白质,豆制品也不是绝对禁忌,否则会因为饥饿、乳酸增加,痛风更容易发作。一些海产品对痛风发作没有影响,例如,海蜇头。14、痛风发作首选药物已经不再首选秋水仙碱,应该依次是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的用法用量明显减少,每日0.5-1mg即可。15、痛风发作禁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先锋霉素,不能使用苯溴马隆等降尿酸的药物,发作期和预防期用药截然不同。16、大约10%的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所以,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不一样。痛风发作与高尿酸血症有关,血液尿酸水平的忽高忽低更容易引起痛风发作。17、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是增加血管壁损伤,已经成为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死等的独立危险因素。18、大约90%的高尿酸血症主要是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引起的,高嘌呤饮食只是雪上加霜,痛风发作期,有时候检查尿酸反而不高。19、痛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应该同时治疗,否则不佳,痛风早期发作不是疑难问题,关键是肾脏、血管的损伤和晚期的广泛关节变形更可怕。20、新的进展还有生物制剂,尿酸酶等可以快速溶化痛风结石,但容易过敏、效力不长。
总访问量 1,043,416次
在线服务患者 2,345位
科普文章 9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