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山医院

简称: 泰山医院
公立二甲其它医院

推荐专家

胰腺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胰腺癌手术新突破:动脉“剥笋”术联合神奇补片,破解生存难题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5年生存率不足10%。约30%的患者确诊时肿瘤已包饶关键动脉,传统手术往往束手无策。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杨峰和傅德良教授团队在《外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通过一种名为“动脉鞘剥离术(PAD)”的创新技术,结合新型材料“神经补片(Neuro-Patch)”,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和生存率。这项技术有何神奇之处?本文将为您揭秘。一、胰腺癌的致命困境:当肿瘤“缠上”动脉胰腺深藏腹部深处,周围密布肝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等生命线。一旦肿瘤侵犯这些血管,传统手术需直接切除受累动脉并重建血管,但风险极高:术后大出血、感染、器官衰竭等并发症频发,死亡率可达9%~33%。更棘手的是,许多患者因血管侵犯被判定为“无法手术”,只能依赖化疗,但效果有限。二、动脉鞘剥离术(PAD):像剥笋一样精准“拆弹”研究团队创新的PAD技术,核心在于“只剥肿瘤,不切动脉”。具体操作分为三步:1.术前精准筛选:通过CT扫描区分“光环征”与“束带征”。若肿瘤包裹动脉但未侵入管腔(光环征),则适合PAD;若动脉被压窄或侵犯(束带征),则需放弃手术。2.术中精细剥离:外科医生沿着动脉外膜与肿瘤之间的天然间隙,像剥笋一样逐层分离,切除包裹动脉的肿瘤及神经淋巴组织,同时保留动脉完整性。若术中意外损伤动脉,需立即缝合修复。3.补片加固防出血:对于动脉损伤风险高的患者,使用Neuro-Patch(一种神经外科常用的微孔聚氨酯补片)360°包裹动脉。补片上的微孔可促进组织生长,形成保护层,降低术后血管破裂风险。技术优势:相比传统动脉切除,PAD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避免了血管重建的复杂操作。研究显示,接受PAD的患者术后90天死亡率仅3.2%,远低于动脉切除术的9%~33%。技术创新源自生活三、Neuro-Patch:给血管穿上“防弹衣”术后大出血是胰腺手术的“头号杀手”,尤其是合并胰瘘(胰液泄漏腐蚀血管)时。研究团队发现,使用Neuro-Patch可大幅降低出血风险:补片组术后出血率仅2%,而未使用组高达13.5%。补片通过物理支撑和促进组织修复双重机制保护血管,且未增加感染或动脉狭窄风险。四、生存数据:化疗联合手术,效果1+1>2!研究纳入125例患者,中位生存期达20.6个月,1年生存率73.2%。关键发现包括:1.术前化疗至关重要:接受新辅助化疗(如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0%。2.静脉侵犯是“红灯”:若肿瘤侵犯静脉,生存期显著缩短,提示需更积极的综合治疗。3.根治切除(R0)是目标:尽管PAD的R0切除率仅33.6%,但完全切除者复发风险更低。五、未来展望:从“可行”到“普及”仍需突破尽管PAD联合Neuro-Patch展现出潜力,但研究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小,且非随机对照试验,补片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验证。部分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提示需优化化疗方案(如采用更强效的FOLFIRINOX方案)。结语胰腺癌治疗正在步入“精准时代”。动脉鞘剥离术与Neuro-Patch的结合,不仅为过去被判“无法手术”的患者争取了机会,也为全球外科医生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更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这一技术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标准选项,让更多患者看到生的曙光。
胰腺癌:从“癌王”到有药可医,这些突破你一定要知道!胰腺癌:从“癌王”到有药可医,这些突破你一定要知道!——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的科普笔记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见过太多患者从确诊时的迷茫到治疗中的坚持。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癌中之王”胰腺癌——这个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如今有了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希望?一、为什么胰腺癌这么可怕?先给大家划个重点:隐蔽性强:早期症状像胃病(腹痛、背痛、消化不良),超80%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恶性程度高:即使手术,90%的患者会在1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曾长期低于10%。治疗难度大:肿瘤位置深、易转移,化疗药物难渗透,靶向药选择少。但别慌!医学界这些年可没闲着,2024-2025年这些进展,让“抗癌之战”有了新武器!二、早期筛查:AI和液体活检成“侦察兵”过去胰腺癌早筛全靠CT、MRI,但费用高、辐射大,早期诊断也不是那么灵敏。现在有了更聪明的工具:AI+平扫CT:阿里巴巴团队开发的“PANDA系统”,用普通CT搭配AI算法,准确率超99%,辐射更低,适合大规模筛查。液体活检:抽一管血就能检测肿瘤信号!比如外泌体中的GPC1蛋白、血液中肿瘤DNA的甲基化标志物,比传统CA19-9更灵敏。划重点:40岁以上、有胰腺癌家族史、新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的人群,建议定期筛查!三、治疗新策略:从“硬刚”到“智取”1.?手术微创化:机器人来帮忙以前胰腺手术要开20厘米的刀口,现在用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打几个小孔就能完成。我国专家团队甚至实现了5G远程手术,患者不用奔波就能享受顶尖技术!2.?化疗升级:组合拳打得更精准“三药套餐”更给力: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免疫药(如派安普利单抗),让晚期患者生存期突破13个月。专克KRAS突变:针对胰腺癌最常见的KRAS基因突变(像“坏掉的开关”),新药HRS-4642、RMC-9805能精准锁定目标,控制率高达80%。3.?免疫治疗:唤醒体内的“杀手细胞”CAR-M细胞疗法:把巨噬细胞改造成“肿瘤吞噬机”,专盯胰腺癌细胞表面的C-MET蛋白。癌症疫苗:mRNA疫苗(如ELI-002)能训练免疫系统识别KRAS突变,像“通缉令”一样让癌细胞无处可逃。四、给读者的健康建议高危人群早筛查:家族史、新发糖尿病、长期吸烟酗酒者,定期做增强CT或AI筛查。关注身体信号:持续腹痛、背痛、莫名消瘦、黄疸,尽快就医。治疗选对医院:胰腺手术复杂,建议选择有经验的综合医院,多学科团队能定制个性化方案。我是费健,一个爱做手术、爱写科普的外科医生。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但最骄傲的是用微创技术帮患者减少痛苦。如果你有健康困惑,欢迎来我的线上诊室(全网粉丝超100万,咨询超10万次)——医学很复杂,但我们可以一起把它变简单。推荐理由:胰腺癌不再是“绝症”,新技术正改写命运。早发现、选对方案,就能多一份胜算!
直击胰腺癌治疗核心:基因检测怎么做,靶向药怎么找?化疗一直是胰腺癌传统治疗的“主力军”。可大家都在琢磨:“胰腺癌能不能用靶向药和免疫治疗?到底哪些人用了效果会好?”因为目前还没有能面向大部分病人的靶向药,好多人就认为胰腺癌既然很难匹配到靶向药,就没必要做基因检测了。这想法大错特错!医学在不断进步,以前那些没有成药的靶点,如今已经研发出对应的靶向药。就好比以前被堵的路现在通开了。基因检测不只是为了当下治病,更是给未来的治疗打基础。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胰腺癌治疗指南,都建议患者尽早做基因检测。1基因检测:为治疗未雨绸缪基因检测不是做了就马上用得到。在胰腺癌不同阶段,对靶向治疗的需求不同。对于根治性手术后的患者来说,术后治疗阶段以化疗为主,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一般不常用。那么这时候做基因检测还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基因检测结果一方面可以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疗法提前储备基因信息。对于转移性的病人,特别是化疗无效的病人,基因检测就非常重要,几乎是迫在眉睫。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为患者开辟更多的治疗途径,增加战胜疾病的机会。2基因检测怎么做才准确?优先考虑用肿瘤组织检测。但有人会问:没有肿瘤组织,还能做基因检测吗?答案是可以的,但这里面有讲究。用肿瘤组织做基因检测结果更可靠。如果肿瘤组织拿不到,可以考虑血cfDNA检测。不过血液检测对检测深度要求高,如果检测技术不够灵敏,可能会遗漏丰度低的基因突变,出现假阴性。检测基因就好比用网捞鱼,检测深度就像是网孔的密度,足够密的网才可能捕捉到更小的鱼(低频基因突变)。如果网孔太大,小鱼就会漏掉,可能一网下去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血液基因检测报告没有找到任何基因突变,这是假阴性。但检测深度高的技术成本高,这样的检测就比较贵。有肿瘤组织优先用组织检测;如果没有组织,需要检测深度足够,通过血液进行基因检测。3基因检测结果怎么看有无靶向药基因检测的直接目的是发现靶点给予相应的靶向药。目前指南推荐的临床可操作和新兴的基因变异,包括但不限于:融合(ALK、NRG1、NTRK、ROS1、FGFR2和RET),突变(BRAF、BRCA1/2、KRAS和PALB2),扩增(HER2),MSI,dMMR,TMB,HER2过表达等。这些对应的靶向药物包括:BRCA1/2:胚系&体系:奥拉帕利、卢卡帕尼、FOLFIRINOX/铂类PALB2:体系&胚系:卢卡帕尼、FOLFIRINOX/铂类KRAS野生型:尼妥珠单抗+化疗KRASG12C:Adagrasib、SotorasibBRAFV600E:达拉非尼+曲美替尼RET融合:塞普替尼NTRK1/2/3融合:拉罗替尼、恩曲替尼、瑞普替尼NRG1融合:ZenocutuzumabHER2扩增:德曲妥珠单抗FGFR1/2/3突变或融合:厄达替尼TMB-H(≥10muts/Mb):帕博利珠单抗、纳武+伊匹木MSI-H:帕博利珠单抗、Dostarlimab除了现在的这些靶点之外,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两年新的靶点和靶向药物不断涌现。比如,原本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KRAS靶点,如今针对的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还有ADC和细胞治疗。这些新靶点和靶向药物的出现,让胰腺癌的未来治疗更加精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