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崴脚的机理
踝关节外侧扭伤,是日常生活与体育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的肌肉骨骼损伤之一。当走在不平稳的路面、上下台阶踩空、运动中碰撞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踝关节的扭伤。通常在炎症消退、疼痛得到缓解,且患腿可以正常负重时,被认为损伤已经康复;但实际这可能使患者在未达到生理愈合阶段前,就回归日常生活或运动中,这会导致患者的感觉运动系统出现障碍,出现关节不稳,反复扭伤的情况,最终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存在踝关节扭伤史的患者中,有46%被诊断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甚至限制其正常参与体育运动与工作。本体感与身体平衡人体为了维持平衡,中枢神经系统会整合前庭觉、视觉与本体感觉信息,随后产生运动命令,激活运动神经元引发肌纤维的收缩,并协调肌肉的激活模式。本体感觉是个体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感知来自各种机械感受器的感觉输入,从而确定身体在空间的相对位置、运动及肌肉收缩状态的能力,被认为是维持关节稳定性与平衡控制的重要因素,已被证实在姿势控制、平衡能力和运动参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感觉重新加权理论当踝关节扭伤后,踝关节周围的机械感受器出现损伤,使得本体感觉信息的传入受到影响。而根据感觉重新加权理论,当一种感觉信息受到影响时,中枢神经系统会调整不同感觉信息的权重,从而使机体适应感觉信息的变化。也就是说,当视觉被用于跟踪外部环境中的活动时,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更多地依赖,来自身体特征部位的本体感觉信息,来进行平衡控制。同理,当本体感觉变得不可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重新加权策略,也会发生改变,更加依赖于视觉信息对姿势稳定性的调节。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静态单足站立任务期间,增加了对视觉信息的依赖。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增加了对视觉信息的使用权重,但研究发现,感觉重新加权后,并没有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静态与动态姿势稳定性;反而占据了中枢神经系统用于管理与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关节稳定性的资源,减少了本体感觉反馈结合视觉信息,对于运动的补偿,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控制,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效果训练、损伤、运动引起的疲劳等,都会改变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而踝关节本体感觉和平衡控制,在人体运动中至关重要。许多研究探讨了被动干预,如绑带、加压或运动鞋垫等,对于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影响,发现被动技术对改善踝关节本体感觉无效。而在特定任务范式下,进行各种主动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这是通过神经学习和神经可塑性等机制实现的。关于本体感觉训练预防脚踝扭伤的循证研究发现:无论是否有踝关节扭伤史,本体感觉训练,都帮助减少了受试者踝关节发生扭伤的几率。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训练一般包括单腿平衡站立、在摇摆板或平衡软垫等不稳定平面上,保持平衡;以及在完成抛接球等任务时,单腿保持平衡。此外,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为了补偿缺失的本体感觉,而增加了神经肌肉控制中,视觉反馈的利用;虽然恢复了运动功能,但感觉缺陷依然存在。因此,训练应从感觉运动系统中,对于感觉信息的输入与处理,来探讨本体感觉的改善机制。从感觉传入为切入点,通过在神经肌肉训练的基础上限制视觉信息的传入,如闭眼、视觉干扰等方法,去进行单腿的平衡类练习。迫使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增加本体感觉的权重,产生适应性的策略,使神经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减少对视觉反馈的过度依赖,增强本体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