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主任医师 教授
妇科主任
妇科王建英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妇科高艳萍
主任医师 教授
3.8
妇科王兴旺
主任医师 教授
3.8
妇科李润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郝秀莲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王彩云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付金荣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雷银枝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胡新花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刘佩秀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徐亚萍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管海莲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赵文娟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妇科刘桂兰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妇科曹建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妇科李晓玲
主任医师
3.7
妇科安秀萍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郝玉婧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罗何英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王智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李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张晓丽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杨静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武喜英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刘金花
主治医师
3.6
妇科白艳艳
医师
3.5
妇科高立
医师
3.5
妇产科吉学琦
医师
3.2
妇科李娜
医师
3.5
(附2例病历报道)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王兴旺 张莹【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宫颈微偏腺癌多表现为下腹隐痛及阴道排液,且两者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查体显示子宫颈质硬、固定;病理细胞学示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多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 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漏诊的宫颈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键词】:宫颈微偏腺癌;诊断;治疗;病理细胞学宫颈癌以鳞癌多见,约占宫颈癌的80-85%,腺癌占15-20%。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MDA)又称宫颈恶性腺瘤(cervix maligant adenoma)或高分化宫颈粘液腺癌,较为罕见,约占宫颈腺癌的1-3%[1]。本病最早在1975年由Silverberg 和 Hurt 提出并命名。此类癌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形态学上具有类似正常宫颈粘液腺的特征,因而,缺乏经验的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很容易出现漏诊。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一、病历摘要1 病例1 陈某,53岁。主诉“下腹痛4月”入院。于2004年7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位于脐周及下腹部,为持续性隐痛,腹痛于排便后缓解或持续1-5小时后自行缓解,腹痛过程中有阴道排液增多现象,无发热、恶心,伴大便次数增多,1-5次/日。2004年10月以来,排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同期出现腰骶部、会阴胀痛感。曾于2004年8-10月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盆腔炎”行抗炎治疗,疗效差。2004年11月4日入住消化科。结肠镜检:全结肠无异常发现。2004年11月11日,排除内科疾病后转妇科。宫颈细胞学(TCT)检查:重度炎症表现。行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慢性炎。经阴道盆腔超声影像检查示:①宫颈那氏囊肿, ②符合“多发性子宫肌瘤”。妇科查体:阴道畅;宫颈:正常大小,中度糜烂,质硬;子宫:水平位,略大于正常,活动度欠佳,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盆腔CT示:子宫异常信号,肌瘤可能大。术前诊断:子宫肌瘤。于2004年11月22日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7周大小,前后壁各有25px大小结节,质硬,切除子宫,见宫体下段及宫颈质硬,宫腔及宫颈剖面有多量稀薄透明粘液。送冰冻,提示:子宫颈腺癌。遂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宫颈粘液腺癌(轻微偏异型),癌组织弥漫浸润宫颈管四周及全层,达浆膜,向上弥漫侵及宫体四周达外1/3肌层,肌层神经纤维广泛受累.左侧盆腔淋巴结见1/10癌转移。回顾性分析,当为宫颈癌II期,术后3周,行放疗治疗,随访至2006年 7月,患者死于宫颈癌复发,双侧输尿管梗阻,肾功能衰竭。2 病例2:刘某,46岁,主因“阴道排液9个月,加重3个月,伴下腹痛45天”于2006年3月20日入院。患者2005年6月开始出现阴道排液,为透明粘液,当时不伴有腹痛或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不适。2006年1月初,阴道排液增多,且排液前有下腹及肛门憋胀感,排液后可缓解。2006年2月8日出现下腹隐痛,尤以左侧卧位为著,阴道排液后,腹痛有较明显缓解。2006年2月9日在当地医院静滴“阿莫西林、甲硝唑” 6天,疗效不佳。2006年3月6日就诊我院,经阴道、腹部彩超探及:前位子宫,大小约10.2 ×7.5× 145px,子宫边缘光,实质回声均,内膜线分离,宫腔内见宽约0.6无回声区,子宫腔下段及颈管内探及6.0× 90px杂乱不规则略强回声区,彩色多普勒(CDFI)示:见血流信号,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1.宫腔内少量积液2.宫腔内下段及颈管内异常回声,性质待定。分段诊刮结果:颈管平整,未刮出组织。子宫内膜活检:单纯性增生过长。 2006年3月9日,阴道镜检查:宫颈肥大,质硬,表面不平,增生,涂酸后可见珍珠白改变,碘试验宫颈不着色。于宫颈6、10、1点取活检。病理学报告:宫颈10点:慢性炎,鳞状上皮轻度度增生,真皮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6点、1点:颈管鳞状上皮轻度增生,真皮大血管周围见柱状上皮增生。宫腔镜检查:未见明显占位病变。入院后妇科查体:阴道可见澄清透明粘液;全宫颈形态尚正常,表面色泽粉红,粗糙。但质硬如石,活动差。子宫增大如孕8周大小,宫体下段增宽,略向左膨大,整个子宫体质硬,活动差,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异常,双侧主韧带非结节状增厚,质硬。接受“病例1”经验教训,拟再行宫颈活检,患者拒绝。诊断:宫颈癌?于2006-3-30在全静脉麻醉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示:宫颈大血管及距浆膜面0.3处可见深陷的非典型型增生的腺体,腺体扭曲畸形,结合大体恶性不除外。遂再切除双附件。术后石蜡切片检查报告:1)宫颈微偏腺癌,上达宫颈内口,下至宫颈外口,最深达浆膜层2)增生期子宫内膜3)(左右)卵巢输卵管未见癌侵犯4)阴道壁最低点未见癌侵犯5)(左、右)圆韧带未见癌侵犯6)(左、右)股深、闭孔、髂总、髂外淋巴结3/25癌转移(左闭孔1枚,右闭孔2枚转移) 。术后加放疗治疗,随访至今,存活。二、讨论 上述两个病例在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从发病到手术治疗,均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结合文献,该病多有漏诊,这提示临床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对该病普遍认识不足。总结上述两个病例发病的共同点,结合文献资料 [2][3][4] [5],可以得出该类疾病有以下特点:1临床特点:1)主要发生于50岁和60岁年龄。2)阴道排液及下腹隐痛。为稀薄水样或粘液性分泌物,这往往是患者最先就诊的原因,以后随病情进展,则出现下腹/肛门憋胀或隐痛感,部份有大便次数增多,患者不适症状与阴道排液,有较为明确的先后关系。(可以推测:癌性宫颈粘液分泌积聚于宫腔,引发宫缩痛,粘液排出后,宫缩消失,腹痛即缓解。)部分患者可伴随有阴道不规则出血。3)妇科查体:宫颈表面粗糙或光滑,形态可增大或正常大小,但其特征性表现是坚硬、固定。有转移者,宫旁增厚或子宫下段膨大。本文病例2即表现为癌灶内生侵犯颈管及子宫下段,术前超声检查及妇科查体均提示了子宫下段有异常表现。4)本病常合伴Peutz-Jeghers综合征。这一综合征又称皮肤粘膜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具以下特点:①特殊部位的黑色素斑点沉着;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③遗传因素。2病理细胞学特点:1)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只是伸入宫颈间质较深, 但癌性腺体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形态多变,呈点状突起伸入宫颈深层,达子宫颈纤维肌层5-8mm以上,并有特殊间质反应。2)癌性腺上皮常侵犯血管、淋巴管、神经,多伴有淋巴结转移。③粘液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有助诊断。腺癌为HMFG-1胞浆阳性,CEA、PCNA、Ki-67、P53在宫颈MDA中均呈阳性反应,而在正常宫颈腺上皮中均呈阴性或微弱反应[6]。MDA呈内生性生长,宫颈TCT检查或钳取活检作用不大,必须行深部楔形或锥形活检来确定腺体浸润深度[2]。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首先应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应加强沟通。临床医生对白带增多呈水样、宫颈质硬的患者应高度重视,病理科医生对切片中生长活跃,分泌亢进的腺体也不应轻易放过。重复活检或深部活检在诊断本病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桂玲[7]报道8例该类疾病,其中6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MDA,这提示临床和病理细胞学的充分结合有助于减少漏诊。 治疗方面,MDA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对于能够手术的病例应选择根治性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2]。本病扩散早,预后差, I-II期患者仅25%能存活3年,75%的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阳性者,无1例存活3年[8]。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提示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参 考 文 献1 袁耀萼,主译.临床妇科病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3-184.2 [美国]Jonathan S. Berek, [澳大利亚]Neveille F. Hacker. 吴小华主译.实用妇科肿瘤学(英文第四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9.3 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第一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8.4 刘彤华.子宫颈癌病理.见连利娟主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9.5 宋红杰,钱铮,张正春.宫颈微偏腺癌2例并文献复习.实用癌症杂志,2005,20(2):182-184;187.6 姚先莹,彭芝兰,杨开选.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5):401.7 赵桂玲,尉克珍,成俊芝.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附8例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6):411-412;461.8 张惜阴.有关宫颈腺癌有争议的问题.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第一版.沈阳出版社, 1994,409.作者通讯地址: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王兴旺
【摘 要】目的 探讨妇科阔韧带肌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阔韧带肌瘤的临床特征、手术要点。结果 阔韧带肌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大,容易造成副损伤。结论 阔韧带肌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其特殊的位置,增加了手术难度以及周围重要脏器损伤的几率,应引起妇科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关键词】阔韧带肌瘤;手术;脏器损伤阔韧带肌瘤是妇科较少见的肌瘤,一般多为良性,但因其肿瘤生长部位特殊,不仅使子宫变形、解剖位置变异,也可引起周围临近器官尤其是输尿管的解剖位置变异,增加了手术难度及周围临近器官、组织损伤的几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阔韧带肌瘤的诊断及手术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石xx,女,46岁主因“经量增多1年,发现盆腔肿物8月”于2011-3-7-8:30入院。绝经期妇女,G2P2,36岁时行绝育术。 3. 平素月经规律,3-5/30天,经量中等,无痛经,无血块。近1年经量增多,有血块,经期及日经周期无改变。末次月经2011-2-22。于2010年7月在外院体检行盆腔彩超提示腹腔内巨大实性肿物,当时未治疗。于2011-2-25就诊我院行盆腔彩超提示盆腔实性肿物,考虑浆膜下子宫肌瘤,卵巢肿物除外,门诊以“子宫肌瘤”收住院。自发病至今,无尿频,排尿困难及排便障碍。4. 体格检查:体温36摄氏度,脉搏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0/88mmHg,一般情况好,合身皮肤粘膜未见苍白,心、肺未闻异常,腹部稍膨降,下腹正中可触及肿物,上界位于剑突下。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未见色素减退,阴道通畅,粘膜色泽正常,分泌物量少,无异常,宫颈无法暴露,宫体孕7月大小,质硬,活动差,双侧附件区触诊不满意,宫颈可触及,正常大小5. 肌层回声不均匀,于子宫后壁可见低回声结节,大小约3.3×75px,边界清,CDFI见血流信号,宫颈下段后方向上延续达剑下均可见不均质低回声肿物范围约23.6×350px,周界尚清,CDFI内见点状血流信号,双卵巢未显示。6. 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及超声等检查,诊断为巨大阔韧带肌瘤。7. 治疗:于2011-3-10行经腹全子宫切除+左侧阔韧带肌瘤切除术,剖腹探查见:腹腔内淡黄色腹水少许,肿物位于子宫左侧,充满全腹腔,上达剑突下,两侧达侧腹腔,贴近肝曲、脾曲,表面光滑,肿物约35×30×212.5px,源自左侧阔韧带,子宫如孕11周大小,触及数个结节,1-87.5px不大小等,双附件区无异常。术中于左侧膀胱外剪开后腹膜,渐次向上分离,暴露肿物,见肿物有粘液样变性伴水肿,分离后向上提起肿物,抽吸渗血及水样囊液,渐次剥离肿物,推开左侧输尿管,将肿物完整剥除,切取部分肿物送病理检查,结果回报良性,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出血约600ml,取出肿物为缩瘤(抽干囊液后),约28×35×175px大小,合计总重量约4300克,子宫为多发性肌瘤。术后病理诊断:左侧阔韧带肌平滑瘤,伴粘液变性及灶状出血,总大小约33×29×137.5px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子宫粘膜下及肌壁间多发性平滑肌瘤,宫颈慢性炎。讨论子宫阔韧带肌瘤在临床中比较少见,因阔韧带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且阔韧带肌瘤使子宫血管及输尿管移位,因此阔韧带肌瘤使手术难度增加,术中损伤输尿管及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的危险性增加。1.阔韧带肌瘤分类:分为真性阔韧带肌瘤和假性阔韧带肌瘤两种。真性阔韧带肌瘤:一般来自圆韧带、卵巢子宫韧带、卵巢或子宫血管周围组织的肌纤维。这种肌瘤与子宫不相连。一般来说,来源前两者的肌瘤较小,手术时易于剥离,而生长在卵巢或子宫的血管周围的阔韧带肌瘤因有较丰富的血供,肌瘤往往较大。较大的真性阔韧带肌瘤子宫血管位于肿瘤内下方,输尿管也往往向内移位。假性阔韧带肌瘤:是由子宫体或宫颈侧壁肌层向阔韧带前后叶腹膜间生长,与子宫相连。假性阔韧带肌瘤的子宫动静脉常常被向上、向外推移,输尿管走行移位于肿瘤外侧之盆壁,然后通过阔韧带底部再向内进入膀胱。而宫颈型阔韧带肌瘤,输尿管常常被肿瘤推向上方,紧贴肌瘤表面走行或沿肌瘤与宫颈相连处穿过。2. 手术要点:宫体部肌瘤长入阔韧带内,输卵管及卵巢伏于其上,圆韧带会发生移位、 拉长、变扁,可从宫底部顺其走行追踪至入腹股沟处。切断圆韧带后,打开阔韧带前叶,沿肌瘤表面剥离,从上往下,从外向内,剥离到子宫侧时要注意肌瘤与子宫是否有蒂相连,以判断真假阔韧带肌瘤,要辨清子宫动脉及输尿管的部位,如果肌瘤深埋,剥到阔韧带底部时,要注意勿伤及盆底血管,动作轻柔,可边剥离边上提肌瘤,直视下将其剥出。遇到条索状物切不可盲目切断。肌瘤剥出后要探清输尿管的位置,若不做子宫切除即可关闭阔韧带空腔,注意勿刺伤盆底血管。若肌瘤巨大,为避免损伤输尿管,可先从输尿管跨越髂总动脉的位置开始追踪其走行。瘤体较大时可先处理附件、高位断子宫血管,剥除肌瘤,恢复子宫正常解剖后再处理骶、主韧带,切除子宫。真性阔韧带肌瘤子宫血管位于肿瘤内侧,输尿管也往往向内移位,而假性阔韧带肌瘤子宫血管移位于肿瘤外侧,输尿管也往往向外移位,术中我们常常先行肌瘤剥除恢复解剖关系,肌瘤剥除后要彻底止血,闭合瘤腔,以免术后血肿发生。但闭合瘤腔及缝合后腹膜时也应注意输尿管走行,避免损伤及输尿管扭曲。3. 注意事项:避免重要脏器损伤,开腹后要仔细辨认肿瘤类型、部位以及与膀胱、输尿管、 肠管和盆腔大血管的关系,尤其要探清输尿管的走行,必要时术前可行静脉肾盂造影。闭合瘤腔及缝合后腹膜也应注意输尿管走行,直视下触摸输尿管的行踪, 避免缝合后使其扭曲。总之,从手术开始到结束,脑海里一直要有输尿管意识,这是输尿管损伤的一级预防。4.减少出血 剥离过程要动作轻柔、徐徐进行,止血彻底。术中出血予子宫收缩剂及止血带无效,若肌瘤大、位置深、估计出血多,可先行结扎髂内动脉,再行肌瘤剥出。如经济条件许可,术前用GnRH-a缩小肌瘤,减少血供,有利于手术减少出血。
单孔腹腔镜技术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王兴旺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腹腔镜手术走过了从治疗良性疾病到根治恶性肿瘤的历程,由于和传统的开腹手术比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广受患者的青睐。目前,引领微创理念的腹腔镜手术又实现了从“多孔”到“单孔”的进步。传统的腹腔镜手术需要在病人腹部打3到5个手术孔,每个孔约为0.5到1厘米,外科医生用专用的器械,通过这些孔进入人体腹腔,完成相关的手术。而最新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可以将所有的器械,包括摄像头、光源、专用手术刀等都浓缩在一个孔内,通过阴道、肚脐或脐周进入体内完成手术。手术步骤与传统腹腔镜手术基本相似,但是操作手法是不同的。经脐部单孔腹腔镜目前技术最为成熟,手术后,脐部皮肤的皱褶可以遮盖切口,从而达到无疤痕的效果,已在国际上被称为现阶段最具可行性的“无疤痕”技术。可以认为单孔腹腔镜是传统腹腔镜的升级,是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微创手术。相对于多孔腹腔镜,我们总结单孔腹腔镜的优点: 1、微创性:采用一孔腹腔镜系统设备,通过肚脐口单穿刺孔进入,自动建腔,暴露术野。 2、美观性:因为脐部自然凹陷,皱褶可以掩盖切口,切口藏匿于气孔窝内,完整的恢复脐部外观,从而使微创手术进入无痕时代。 3、经济性:单孔腹腔镜术后8-10小时就可以下床自动活动、进食,切口不用拆线,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相对比较低。单孔腹腔镜对手术医生的手术技巧要求更高,需要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单孔腹腔镜的适应症、禁忌症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几乎没有差别。除外卵巢癌晚期,其他妇科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都可以用单孔腹腔镜进行治疗。 单孔腹腔镜主要用于对自身外观有极致追求的患者。尤其是如模特、健美人士或年轻未婚或爱美女性。我科 目前已在大同市率先开展此项技术,该技术填补了大同市医学技术空白,在山西省名列前茅。现已成功施术 近百例,手术全部取得成功,患者术后感受非常好。2019年12月,我科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为一位巨大卵 巢囊肿成功施术,术中为患者切除肿瘤重达11.2Kg,彻底颠覆以前的手术观念和方式,更是受到同行的称赞和高度推荐。
总访问量 515,076次
在线服务患者 448位
科普文章 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