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之一: 腰部活动是否受限 腰背肌劳损患者的腰部活动度一般影响不大,通常是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时,腰背痛诱发加剧,相反,随着活动后可逐渐缓解。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会出现向前、后、左、右等至少一个方向的活动困难。区别之二: 有无腿痛 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分为三种:一是只有腰痛,二是只有腿痛,三是既有腰痛又有腿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伴有坐骨神经痛,或有的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的腿痛。不同的是,腰肌劳损通常只有腰痛,因此鉴别二者首先要看患者有没有腿痛。区别之三:压痛点是中间还是两边 对于纯腰痛的患者而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棘突或棘间隙有压痛,压痛点主要位于棘间隙和中线旁开1. 5 - 3cm处,即背部中间和傍边都可能有压痛。而且压痛时多可出现沿神经根走行的下肢放射痛。 腰背肌劳损患者通常腰椎棘突间无压痛,两侧的腰背肌局部有压痛,即在远离背部中线的腰背部两边的肌肉。尤其对于疼痛部位讲不清楚具体位置、按压也无明显压痛点的情况,更可能是腰椎间盘导致的腰背痛,专业称腰椎间盘源性腰背痛。从痛感来讲,腰椎间盘源性腰痛表现为隐隐作痛,而腰背肌劳损则是酸胀感性疼痛,甚至是剧烈疼痛。区别之四:影像学检查 利用X光、CT或核磁共振来鉴别。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椎正侧位X片往往可见腰椎侧弯,相应椎间隙变窄,两侧不等宽,骨赘形成等。腰背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软组织慢性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以腰痛为主,检查脊柱外形一般正常。而CT或核磁共振则可准确发现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明确腰椎间盘是否突出。
近两周我科陆续开展了6台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术后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8-9分,术后降到2-3分,我们采用目前最新一代的德国费格椎间孔镜系统,该技术除了具有其它内镜下手术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优点:适合各种突出类型的腰间盘突出,包括脱垂和游离的。可安全的进入椎管内而不会损伤硬脊膜和神经根。通过椎间孔入路可直接切除脱出的髓核组织。手术更安全,医源性神经和硬脊膜损伤发生率大大降低。手术失败率更低,复发率低。不额外损伤纤维环。椎间孔减压充分。局麻药应用量减少。术后卧床时间短。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医疗保健越来越重要,老年人的疾病很多,其中以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最为常见,也容易被发现,通过测血压、心电图检查、测血糖等简单方法就可发现。然而骨质疏松症在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因为很少有人会常规做骨密度测量,当出现骨痛、驼背、脆性骨折等症状时已经提示病情比较严重了;也很少有人会去进行合理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当有合并骨折后,处理就比较棘手,往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医疗资源。所以说早期进行骨松的干预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系洪海潮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总访问量 18,974次
在线服务患者 1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