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煎煮中药您会吗?
中国人,一旦享受过中医药的简便廉效,就会深深爱上中医。那么,生病需要吃中药的时候,让我们怀着追求健康的诚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祖国医学的尊崇之情,来细心煎煮这一剂汤药吧。如同美食家的细心烘焙,因为赋予了对健康的期盼,煎煮中药的过程也变得神圣而美妙。 煎中药的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疗效。历代医家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很重视。徐灵台《医学源流论》中所述:“煎药之法,最易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煎药罐: 选择砂锅、搪瓷锅或不锈钢锅。这些锅材质稳定,不容易与药材发生反应,能很好地保留药材的作用。如我们平时煲汤用的砂锅、不锈钢锅、市面上售卖的煎药神器都可以。 切忌不能使用铁、铜、铝等金属锅具,因为某些药物中的鞣酸类化学物质遇到上述金属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既影响药效,也可能对人体有害。 2.水: 选择自来水、纯净水或凉白开水都可以。不选择矿泉水,因为其中含有的某些离子可能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先用凉水泡30分钟-1小时,水量淹没药材2-3厘米,注意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直接浸泡、煎药。3.火: 一般以大火(武火)烧开后,改小火(文火)继续煎煮15-20分钟即可。4.量: 每剂中药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的药滤出药汁,再加入大约上次一半的水,与第一次同样的煎煮方法,然后滤出药液,与第一煎的药液混合,置于冰箱冷藏备用。 每次取适量药液加热后服用,每天2-3次。成人每次150-200毫升,儿童每次50-100毫升或少量频服,一岁以下婴儿每次15-20毫升左右。对于婴幼儿来说,每剂中药煎煮一次的量已经绰绰有余,这第二次煎煮的药液可以用来浴足(尤其是感冒、鼻炎、咳嗽、遗尿、抽动症患儿),或者局部热敷(霰粒肿、麦粒肿、生长痛、落枕等等),避免浪费,通过外用经皮肤吸收,又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有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需要特殊的煎法。处方上会直接标注(一般注在药物后括号中或后上方),拿到中药会发现有单独装起来的小药包,不能把这类药和其它药物同时煎煮。1、先煎:如贝壳、矿石类药材,需要在煎药前,先煎30分钟左右,再放入其他药材,以使药性充分煎出。(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生龙齿、自然铜、禹余粮等)。一些药材为了缓和其毒性,需要开水先煎3小时,中途不能加冷水,比如附子。2、后下:芳香类及解表药材,药性极易挥发,宜在所有药物出锅前5分钟加入(第一煎起锅前5分钟),以防止其有效成份走散。(如:薄荷、砂仁、豆蔻、青蒿、鲜藿香、鲜佩兰、紫苏叶等。)钩藤、大黄、番泻叶药物久煎容易破坏有效成分,也需要后下。3、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以及对消化道、喉咙有不良刺激的药物需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如:葶苈子、六一散、青黛、黛蛤散、滑石粉、辛夷、马勃、蛤粉、车前子、蒲黄、灶心土。)4、另煎:某些名贵药材,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切成小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取其药汁与其他药汁兑服。(如:羚羊角、犀牛角、人参、西洋参、红参、鹿茸片、冬虫夏草等。)5、烊化:对于胶类或粘性大的药物,需要用热水或黄酒加热熔化后服用,以防止药物互相粘附影响药效。也可用此类药物放入其它药物滚烫的煎液中加热融化,使之溶解。(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蜂蜜、饴糖等。)6、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芳香及用量轻的贵重药材,为防止成分散失,常研成细末放入口中,然后用开水或药液冲服。根据病情需要,某些止血药、不宜高温煎煮或者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也只做散剂冲服。(如:牛黄、麝香、羚羊角粉、沉香、肉桂末、三七、白芨、琥珀、朱砂粉、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生姜汁、鲜竹沥液、鲜地黄汁等。) 正确的煎药方法让我们离健康更近了一步,而遵守服药期间的禁忌,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避免不良反应。 1.服药时间:大部分中药汤剂的服药时间,在饭后半小时左右。 开胃药:宜饭前服; 消食药:宜饭后服; 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 滋补药:宜空腹服以提高疗效; 安神药:宜在睡前1-2小时服; 驱虫药和泻下药:空腹服效果较好; 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药; 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 发汗药:饭后服用,以防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急症重症药:及时给药,将药分次随时服用; 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服用; 咽喉疾患药:多次频服,缓缓咽下。2.服药方法:大多数中药汤剂宜温服,发汗药需热服以助药力,清热中药放凉后服用。一日一剂,服2~3次,根据症状轻重或病情缓急而增减次数,或遵医嘱。3.服用技巧:恶心、呕吐时应少量频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不致药入即吐。4.注意忌口:服中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燥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看,中药煎煮和服用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如果您的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和服用事项与文中所述不一致,就遵循您的开方医师的医嘱,毕竟是他给您望闻问切,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