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关于儿童鞘膜积液的了解、预防及治疗》
儿童鞘膜积液是儿童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一病症可能会引起家长们的担忧,但通过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处理,通常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什么是小儿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在小儿中,主要是由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引起。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腔内有少量液体,起到润滑和保护睾丸的作用。当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液体流入鞘膜腔,就形成了鞘膜积液。 二、小儿鞘膜积液的症状 1.阴囊或腹股沟区域出现肿块,通常为单侧,肿块大小可能会随着体位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站立或哭闹时肿块增大,平卧休息时肿块缩小或消失。2.如果积液较多,可能会出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感。 三、小儿鞘膜积液的分类 1.精索鞘膜积液:表现为腹股沟或精索部位的囊性肿物。2.睾丸鞘膜积液:阴囊内有囊性肿块,呈球形或梨形。3.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大小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四、小儿鞘膜积液的危害 1.影响睾丸发育:长期的积液可能会压迫睾丸,影响其血液循环和正常发育。2.引起心理问题:阴囊部位的明显肿块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摸阴囊和腹股沟区域,判断肿块的性质、大小和质地。2.透光试验:是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用手电筒照射肿块,如果光线能透过,多为鞘膜积液。3.B超检查:可以明确积液的量、部位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异常。 六、治疗方法 1.观察等待: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尤其是鞘膜积液体积较小、张力不高的,有自愈的可能,可先观察等待。2.手术治疗:如果积液持续存在或进行性增大,超过1岁仍未自愈,或者出现了明显的症状,影响了睾丸发育,就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为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七、预防措施 由于小儿鞘膜积液主要是先天性因素导致,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孕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的异常。 总之,小儿鞘膜积液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多数患儿都能够恢复健康。 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能让家长们对小儿鞘膜积液有更全面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
吴德令 主治医师 泌阳县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85人已读 - 隐睾症
隐睾症1、概述:隐睾也称睾丸下降不全,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异常。是指一侧或双侧睾丸未降入阴囊,而停留在腰部腹膜后下降到阴囊途中的任何部位。隐睾常影响睾丸发育,导致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多伴发鞘状突未闭,可发生隐睾扭转和睾丸损伤,成人后隐睾易恶变成睾丸肿2、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一般无症状。由于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股沟疝,可出现腹股沟可复性肿物。阴囊扁平,双侧隐睾常伴双侧阴囊发育不全,阴囊内不能触到睾丸。部分患儿可在腹股沟处触及睾丸。并发嵌顿疝、睾丸扭转时出现阴囊或腹股沟急性疼痛和肿胀等小儿阴囊急诊表现。、诊断要点:(1)体检:分别于立位和卧位触诊下腹部和腹股沟,若触到睾丸则要注意其移动性,可否推入腹腔或拉入阴囊。注意有无疝和其他相关畸形。不能触及的睾丸,无损伤检查超声诊断、CT、精索血管造影和MRI等,可采用腹腔镜检查可以准确的作出判定。激素的诊断在于明确无睾症。双侧未触及的隐睾,还应与真假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男性假两性畸形鉴别。(2)其他辅助检查;血、尿常规,生化(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及间质细胞激素LH升高、睾酮水平低下)、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肌注后睾酮水平无升高称激发试验阴性预示无睾症可能4、治疗:(1)观察等待:1岁以内的睾丸有自行下降的可能;(2)激素治疗;约1岁以后睾丸仍为下降,可短期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肌注;文献报道激素治疗成功率6%~75%,总体约20%左右,在可缩回睾丸或获得性隐睾的治疗中,有效率高;如两岁以前睾丸仍未下降,应采用睾丸固定术,将其拉下。手术方式:a、开放手术睾丸下降固定术;b、腹腔镜手术(探查术及睾丸固定术);c、自体睾丸移植:适用于高位隐睾。
吴德令 主治医师 泌阳县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307人已读 - 做包皮环切术后性生活会更久
根据对大量患者及科普文献对包皮术前术后的性功能对照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性交时间延长,得出显著改善患者的性爱时间和射精控制能力,增加患者及其配偶的性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结论可能与包皮环切术后龟头充分暴露,与股内侧皮肤、内裤的长时间摩擦刺激,使龟头冠状沟、系带部感觉神经的敏感性降低有关,通过手术提高了性延时阴茎头的抗摩擦,抗刺激的能力,提高了射精阈值,从而使性交的时间延长和性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吴德令 主治医师 泌阳县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240人已读
关注度 河南省 第419名
总访问量 22,272次
在线服务患者 98位
科普文章 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