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把握灸量显疗效
灸量,指施灸时产生的温热刺激量或刺激程度,不同的灸量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灸量,认为在达到一定的灸量时,才能起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在使用过程中灸量是越大越好吗?文献记载,盲目加大灸量可能会出现似“疾吹其火”的艾灸泻法的效果。使用艾灸疗法的量效关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确运用才是关键。灸法的量学因素包括艾柱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扁鹊心法·窦材灸法》云“凡灸大人,艾柱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柱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柱如麦粒大。”艾条施灸的距离一般距离皮肤2-3厘米,患者自觉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为宜。一般而言,施灸时距皮肤的距离越远、时间越短,刺激量越小;距离越近、时间越长,则刺激量越大。运用隔物灸时,所隔之物的种类、质地、厚度都会影响施治效果。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年龄、部位等给予不同的灸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