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未定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推荐专家

带状疱疹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带状疱疹:从“缠腰龙”到科学防治的全面解析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爱肤日”,旨在呼吁公众关注皮肤健康。值此之际,我们聚焦一种既常见又易被忽视的疾病——带状疱疹。它俗称“缠腰龙”“蛇缠腰”,以剧烈疼痛和皮肤疱疹为特征,尤其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本文将系统解析其病因、症状、治疗与预防策略,并重点介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科学价值。一、疾病概述:水痘病毒的“卷土重来”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与儿童期水痘同源。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会潜伏于脊髓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重新激活,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引发带状疱疹。高发人群:?50岁以上中老年人:约1/3的人一生中会患病,年龄增长导致免疫力自然衰退。?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压力大、过度疲劳者:熬夜、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诱发病毒激活。二、症状与危害:不止于“皮肤上的疼痛”带状疱疹的病程分为三个阶段,症状复杂且易误诊:前驱期(潜伏期):患者常出现低热、乏力、皮肤灼热或刺痛,易被误认为肌肉拉伤或心脏病。疱疹期(急性期):皮损特征: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如胸背、腰腹、头面部),不跨越身体中线。神经痛:如刀割、电击或火烧样疼痛,老年患者尤为剧烈,甚至需依赖强效止痛药。后遗症期:约10%-30%的患者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十余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三、科学治疗:把握黄金72小时带状疱疹需早期干预以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需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使用,可抑制病毒复制。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皮损扩散或疼痛迁延。2、镇痛管理:轻中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等。重度疼痛: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或神经痛特效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3、局部护理:未破溃水疱: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抗病毒药膏(如阿昔洛韦乳膏)。破溃糜烂:硼酸溶液湿敷预防感染。四、预防策略:疫苗构筑免疫屏障1、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中老年人的“防痛利器”适用人群:50岁及以上健康成人。接种程序:共2剂,间隔2-6个月,保护效力达90%以上,有效期可维持5-20年。即使曾患带状疱疹或接种过水痘疫苗,仍可接种以降低复发风险。2.其他预防措施: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B、C)、适度运动、规律作息。避免接触传染:疱液含活病毒,需避免接触未患水痘的儿童及孕妇。五、打破误区:科学认知是关键误区1:“带状疱疹只长在腰部”。真相:可累及头面(如眼耳引发面瘫)、四肢等任何神经分布区。误区2:“患过一次终身免疫”。真相:约5%患者会复发,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误区3:“偏方可根治”。真相:非正规治疗可能加重病情,如墨汁或锅底灰涂抹、针挑破水疱等。带状疱疹的防治核心在于“早识别、早治疗、早预防”。中老年人及高危群体应积极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筑牢免疫防线。爱肤日不仅是关注皮肤健康的契机,更是传递科学防治理念的窗口——远离“缠腰龙”之痛,从主动预防开始。
头面部带状疱疹之危险——别让带状疱疹的 “头面突袭” 成为健康隐患当带状疱疹发生在头面部神经时,带来的不仅是剧烈疼痛,他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当疱疹累及眼睛、耳朵或中枢神经系统时,甚至引起颅内感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头面部带状疱疹神经痛:“带状疱疹病毒”的特殊攻击大家熟知,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但狡猾的病毒并没有离开人体,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头面部神经节中(如三叉神经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压力过大、高龄、基础疾病等),病毒会被“唤醒”,并沿神经扩散,侵袭皮肤,引发成簇水疱和神经痛。头面部带状疱疹特指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面神经、听神经等区域,疼痛剧烈且可能遗留长期后遗症。二、为什么头面部带状疱疹更危险?头面部神经分布密集,痛觉敏感。头面部带状疱疹,不仅仅有毁容般感觉,疼痛也称为“天下第一痛”,患者常描述疼痛如“有把刀在脸上割“电击一样”“脸上火烧火燎”,这种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睡眠质量,导致焦虑、抑郁。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时,可导致角膜炎、结膜炎,严重者失明,要格外引起注意。侵犯听神经可引发耳鸣、耳聋、眩晕,甚至侵犯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导致面瘫(RamsayHunt综合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能蔓延至颅内,引发脑膜炎或脑炎,危及生命,必须给与足够重视。有些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头痛、牙痛或面部疼痛,易被误诊为偏头痛、牙周炎等,要仔细甄别,以免延误治疗。三、头面部带状疱疹的特殊性患者常有前驱症状,发病前1-5天,头面部(如额头、眼周、脸颊、耳部)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灼热、瘙痒、麻木或轻微疼痛,部分患者伴有低热、乏力?数日后,疼痛区域出现红斑,继而发展为簇状水疱,水疱沿神经走行分布,不跨越中线(如单侧额头、单侧脸颊)。疼痛特点?发病后1个月,水疱出现前后,疼痛逐渐加剧,常伴随皮肤触痛(轻触衣物都可能引发剧痛)。?水疱消退后,约10%-30%患者会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老年患者风险更高。四、多学科,科学联合治疗尽早抗病毒治疗???发病72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症风险。疼痛管理?药物治疗??轻中度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中重度疼痛需联用抗惊厥药(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抗焦虑(度洛西丁),或外用利多卡因贴剂缓解局部疼痛。??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是将疼痛复合液注射到神经附近,辅以星状神经节阻滞,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消除神经的炎症,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可与药物治疗同步。,疗效不佳者,严重者可行脉冲射频和射频消融。辅助治疗?理疗、心理干预(缓解焦虑情绪)可辅助缓解症状。眼部、耳部并发症处理?多学科联动,综合治疗,一旦出现视力下降、面瘫、耳鸣等症状,需眼科、耳鼻喉科等进行专科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对健康的严峻挑战。要早识别、早治疗、抓住“黄金治疗期”72小时,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带状疱疹危害。如果出现单侧头面部疼痛、皮疹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因侥幸心理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