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固始县中医院
>
推荐专家
固始县中医院
已收藏
+收藏
公立
二甲
中医医院
主页
介绍
科室列表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义诊活动
推荐专家
疾病:
心衰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马玉连
医师
固始县中医院 心内科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
专业方向:
中医心内科
主观疗效:暂无统计
态度:暂无统计
在线问诊:
9元
预约挂号:
未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2.3
暂无
查看详情
搜索
搜索结果:未搜索到相关疾病
不限
中医
热门
高血压
冠心病
心衰
心脏病
三高症
房颤
心衰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上海市东方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衰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心脏乱跳 + 气喘?警惕这对“难兄难弟”——房颤与心衰的纠缠,早查BNP和心超是关键!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紧密相连的心脏问题患者:一种是感觉心脏“乱跳”、“心慌慌”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另一种是“走几步就喘”、“脚踝水肿”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6月6号是“中国房颤日”,和大家聊聊这对“难兄难弟”——房颤与心衰,它们常常相伴相生,相互加重,而早期发现、精准评估(特别是通过脑钠肽BNP和心脏超声检查)和规范治疗是打破恶性循环、守护心脏健康的重中之重。心衰是房颤的“温床”:心衰意味着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心脏长期“疲劳”工作,心房会被拉大、心肌纤维化,就像给心脏电路布满了“短路”的隐患,极易诱发房颤。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心衰患者最终会发展成房颤。房颤是心衰的“加速器”:房颤时,心房失去规律收缩,变成“乱哆嗦”(颤动)。这带来两大危害:★泵血效率下降:心房的“助力泵”作用消失,心脏整体泵血能力下降约20-30%,这对本已脆弱的心衰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心跳过快且乱:房颤时心室率(心跳)往往又快又乱。长期过快的心跳就像让心脏一直在“百米冲刺”,心肌过度劳累、耗氧增加,会直接损害心脏功能,显著加速心衰的恶化。结果:房颤和心衰一旦“联手”,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心衰诱发或加重房颤→房颤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加重心衰→更严重的心衰又使房颤更难控制,最终导致患者的症状(如气短、乏力、水肿)会明显加重,住院风险和死亡风险都大大增加。要打断这个恶性循环,早期识别房颤患者是否存在心衰,或者评估心衰患者是否新发了房颤及其严重程度至关重要!这时,两项检查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1.?血液检测:脑钠肽(BNP或NT-proBNP)——心脏的“求救信号弹”★它是什么?当心脏压力增高或过度拉伸时,心肌细胞会释放出BNP或NT-proBNP到血液中。它们的水平高低,是反映心脏承受压力和心功能状态非常敏感和特异的指标。★为什么对房颤患者重要?筛查隐匿性心衰:有些房颤患者早期可能没有典型的心衰症状(如胸闷、气喘、乏力、脚肿),但BNP/NT-proBNP升高(房颤时BNP≥105ng/L或NT-proBNP≥365ng/L),就像心脏提前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我们患者可能已经存在心脏功能损害或早期心衰,需要立即干预。评估心衰严重程度:BNP/NT-proBNP数值越高,通常意味着心脏负担越重,心功能越差。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BNP/NT-proBNP水平是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更强效的抗心衰药物)和预测未来风险(如再住院、死亡风险)的重要参考。治疗后BNP下降,往往提示治疗有效。2.?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心超)——心脏的“高清透视眼”★它是什么??无创观察心脏结构和运动的检查,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为什么对房颤患者不可或缺?核心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衡量心脏泵血能力最关键的指标,对选择后续治疗方案(尤其是心衰药物)有决定性影响。评估心房大小:左心房扩大是房颤发生和持续的关键结构基础,也是预测房颤治疗效果(如导管消融成功率)和卒中风险的重要指标。心超能精确测量心房大小。发现心脏结构问题:能清晰显示心脏瓣膜是否有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肌是否肥厚、心包有无问题等,这些都是导致或加重房颤和心衰的潜在病因。重要提示:BNP/NT-proBNP和心超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BNP提供敏感的生化信号,心超提供直观的结构功能影像,两者结合才能更全面、准确评估房颤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尤其是心衰的存在和性质。一旦确诊房颤,尤其是合并心衰或存在心衰风险(如BNP升高、心超异常),治疗目标不仅是控制症状,更要着眼于改善预后,打破房颤-心衰的恶性循环。主要策略包括:1.?心率控制:让心跳“慢下来、稳下来”★目标:将过快且不整齐的心室率控制在相对平稳、合理的范围,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这是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最基础的治疗策略。★方法:使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心功能、血压等个体化制定。2.?节律控制:争取让心跳“重回正轨”★目标:尽可能恢复并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正常心跳)。这对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心功能有优势。★方法:药物复律/维持窦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决奈达隆、普罗帕酮等)。需医生严格评估风险和获益,部分药物在心衰患者中应用受限。电复律:用电流瞬间“重置”心脏节律,使其恢复正常。适用于药物无效或紧急情况。导管消融术:这是目前最有效、且推荐级别越来越高的节律控制方法,对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3.?抗凝治疗:预防中风——重中之重!★为什么是核心?房颤时心房血流瘀滞,极易在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堵塞脑动脉,就会导致灾难性的脑卒中(中风)。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非房颤者的5倍!合并心衰则风险更高。★关键点:是否需要抗凝不取决于是否有症状,而主要取决于卒中风险评估(常用CHA?DS?-VASc评分)。大多数房颤患者(尤其是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都需要终身抗凝治疗,除非有禁忌症。★药物选择:传统抗凝药:华法林-效果确切,价格较低,但需要定期抽血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以调整剂量,受食物药物影响大。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艾多沙班-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颅内出血风险更低,使用方便(固定剂量,一般无需常规监测),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目前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具体选择需医生根据患者肾功能、年龄、合并疾病等决定。4.治疗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在心功能允许下)、低盐饮食、管理睡眠呼吸暂停(打鼾严重者)等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这对改善心衰、减少房颤复发都至关重要。房颤vs心衰房颤与心衰,常常“狼狈为奸”,严重威胁健康。对于房颤患者,千万不能只盯着“心慌”本身!务必重视:1.?早期筛查心衰:脑钠肽(BNP/NT-proBNP)血液检查是发现隐匿性心衰(心衰B期)和评估严重程度的灵敏“警报器”。2.?精准评估心脏:心超是明确心功能(LVEF)、心脏结构(心房大小、瓣膜情况)、寻找病因的“金标准”影像学工具。3.?规范综合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心率/节律控制(药物或导管消融)+抗凝治疗(预防中风)+心衰规范化药物管理+控制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打破恶性循环,保护心脏功能,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或家人有房颤,请务必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BNP和心超等检查,并坚持规范化治疗。早发现、准评估、强干预,是战胜这对“心脏杀手”组合的关键!
上海市东方医院科普号
心衰患者可以活几年
心衰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是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危重状态!常规心衰患者的寿命,一般5年生存率不超过50%,经过几轮的强心利尿治疗、病情反复发作以后,大部分病人都会快速死亡!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破解的办法?传统医学中,强心利尿治疗是心衰的权威治疗模式,几十年来一直被各级医院广泛应用,然而在这种医疗模式治疗后的病人,最终大部分3—5年的寿命,很少有达到8年以上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无奈的接受!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整体治疗模式中,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也就是通常说的不去根!其实,心衰的病因在于心肌细胞的损害,损害的原因包括1.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坏死.2.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病原体损害。正常的强心利尿治疗模式,没有针对上面两种情况的治疗,当然也就不能彻底消除心衰的原因,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形成心衰的几种原因中,最主要、最广泛的就是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在心肌细胞损害后,收缩功能下降,我们传统治疗是用药强迫损害的心肌细胞收缩,进一步加重了心肌细胞的损害。相当于鞭打病牛。当然会越治疗越严重,几次治疗后,心肌细胞死亡光了,人就死亡了。如何能解决这个致命的问题呢?怎么能破解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的病因呢?常规用药扩张冠脉血管效果为什么不好?我们大量的研究发现,引起心脏冠脉血管狭窄的原因,是特定的神经损害,是神经介导的心脏冠脉微循环损害,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这种心脏血管狭窄,所以以往药物治疗无效。既然没有药物可以解决心衰,那么我们就被动等死吗?现在,突破性的医学新进展出现了,有一种神经调控治疗模式,可以解除心脏冠脉微循环收缩,消除心肌细胞缺血损害,从根本上解决心衰!临床统计发现,同时观察病情,强心利尿治疗5年生存率37.3%,神经调控治疗模式5年生存率78.3%,有些病人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那么,就没有五年生存率的说法了!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科普号
心力衰竭你了解吗?
警惕!身体发出的这些“求救信号”,可能是心力衰竭?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我遇到过许多被心力衰竭困扰的患者。心力衰竭,这个看似陌生却又在悄然威胁着人们健康的疾病,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和重视。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心力衰竭的那些事儿。?心力衰竭,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累坏了”,无法正常工作。心脏就像人体的“发动机”,不断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为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当心脏出现问题,比如心肌受损、心脏负荷过重等,就会逐渐失去正常的泵血功能,导致身体各个部位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心力衰竭。?早期信号:身体的细微变化?很多时候,心力衰竭在早期会发出一些不易察觉的信号。比如,原本精力充沛的你,最近却总是感觉疲惫不堪,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哪怕只是爬几层楼梯、走一小段路。这是因为心脏功能下降,无法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导致肌肉和组织缺氧。还有,夜间睡眠时,你可能会突然憋醒,感觉呼吸急促,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另外,部分患者会出现脚踝或下肢水肿,用手指按压后会出现凹陷,久久不能恢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都可能是心力衰竭在悄悄作祟。?危险信号:严重症状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心力衰竭的症状会逐渐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呼吸困难,即使在休息时也无法缓解,只能被迫采取端坐位呼吸,甚至需要借助吸氧来维持正常呼吸。同时,咳嗽、咳痰的症状也会加剧,痰液可能呈白色泡沫状,严重时还会出现粉红色泡沫痰,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说明病情已经相当严重。此外,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高危因素:哪些人更容易中招?了解了心力衰竭的症状,我们再来看看哪些人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首先,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长期的高血压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肌肥厚,最终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进而损害心脏功能;心肌病则直接影响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其次,糖尿病患者也是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病变,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此外,长期大量饮酒、肥胖、年龄增长等因素,也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几率。?预防与治疗:科学应对很关键?面对心力衰竭,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预防是关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合理饮食,控制盐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对心脏造成损害;控制体重,将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减轻心脏负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能有效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对于已经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积极治疗至关重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的器械治疗或心脏移植。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通过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同时,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生活方式调整也不容忽视,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水肿加重;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在某些严重情况下,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心力衰竭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了解它的症状和高危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科学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心脏健康,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