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胃炎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胃炎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1.疾病概述1.1定义与分类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由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胃炎。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常伴有胃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根据病变部位和主要抗体类型,自身免疫性胃炎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A型胃炎:主要累及胃体和胃底,常伴有壁细胞抗体(PCA)阳性,多导致恶性贫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胃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甚至缺失。-B型胃炎:主要累及胃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也可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但程度较轻。其病理特征为胃窦黏膜的慢性炎症,胃酸分泌通常正常或轻度减少。1.2流行病学特征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以下是其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自身免疫性胃炎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5%1%,但在某些高危人群中,如恶性贫血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年龄分布: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地域差异:在欧美国家,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在亚洲国家,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家族聚集性:自身免疫性胃炎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23倍。2.发病机制2.1免疫机制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核心发病机制是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胃黏膜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导致胃黏膜损伤:-自身抗体的产生: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PCA主要攻击胃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而IFA则干扰内因子的合成,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进而引发恶性贫血。研究显示,PCA阳性率在A型胃炎患者中可达90%以上。-细胞免疫反应:除了自身抗体的作用,细胞免疫也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患者的胃黏膜中存在大量浸润的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一步加剧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失衡: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数量和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激活。这种免疫调节失衡使得机体无法有效抑制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从而持续损伤胃黏膜。2.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史: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23倍。这种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因易感性:多项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胃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特定等位基因有关。例如,HLA-DR3和HLA-DQ2等位基因在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识别和反应,增加个体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易感性。-多基因协同作用:除了HLA基因,其他非HLA基因也可能参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例如,编码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蛋白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些基因的协同作用可能进一步提高个体发病的风险。2.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它们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或直接损伤胃黏膜来促进疾病的发生:-饮食因素:某些饮食成分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生有关。例如,高盐饮食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可能增加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此外,维生素D的缺乏也被认为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B型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虽然其与A型胃炎的关系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免疫反应,间接影响胃黏膜的免疫微环境。此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也可能通过引发全身性免疫反应,增加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风险。-生活方式因素:吸烟和饮酒是已知的胃黏膜损伤因素,它们可能通过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加重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睡眠不足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胃黏膜的免疫状态。3.临床表现3.1消化系统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要与胃黏膜的炎症和胃酸分泌减少有关,具体表现如下:-上腹部不适:患者常感到上腹部饱胀、隐痛或烧灼感,这些症状多在餐后加重。研究发现,约70%的患者存在上腹部不适的症状。-食欲减退:由于胃黏膜的炎症和胃酸分泌减少,患者的食欲明显下降,进食量减少。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尤其是在胃酸分泌减少的情况下,胃排空延迟,容易引起恶心和呕吐。-腹泻或便秘: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的症状。腹泻多与胃酸分泌减少导致的消化不良有关,而便秘则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减弱有关。3.2贫血相关表现自身免疫性胃炎常导致恶性贫血,其相关表现如下:-贫血症状:由于内因子抗体干扰内因子的合成,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患者常出现贫血的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研究显示,约50%的A型胃炎患者会出现恶性贫血。-舌炎:贫血患者常伴有舌炎,表现为舌体红肿、疼痛,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呈“牛肉舌”外观。-口腔黏膜病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腔黏膜苍白、溃疡或萎缩等表现。-神经系统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还可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异常、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3.3神经系统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多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感觉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或烧灼感,这些症状多为对称性,从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无力甚至瘫痪。-精神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还可导致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诊断方法4.1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直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内镜表现:A型胃炎患者的胃体和胃底黏膜常呈现苍白、光滑、萎缩的外观,胃黏膜血管清晰可见。而B型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则多表现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可见糜烂。-活检取样: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变部位和程度,选择适当的黏膜组织进行活检。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对于确诊自身免疫性胃炎具有重要意义。-内镜诊断的准确性:内镜检查结合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0%以上,但其准确性也受到内镜医师经验、活检部位和数量等因素的影响。4.2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金标准,通过对内镜活检组织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病理特征:A型胃炎的病理特征为胃体和胃底腺体萎缩,壁细胞减少或消失,胃黏膜变薄,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B型胃炎则以胃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腺体结构相对完整。-诊断标准:根据国际胃炎共识,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炎性细胞浸润密度和分布等病理指标被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例如,胃体腺体萎缩超过50%且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高度怀疑A型胃炎。-病理检查的局限性:组织病理学检查虽然准确,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活检组织的取样误差、病理学家之间的诊断差异等都可能影响诊断结果。4.3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自身抗体检测:检测血清中的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是诊断A型胃炎的关键。PCA阳性率在A型胃炎患者中可达90%以上,而IFA阳性率也可达70%80%。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A型胃炎具有重要意义。-胃功能指标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的检测也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胃酸分泌减少,胃泌素水平通常会升高。研究表明,A型胃炎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可升高至正常值的23倍。-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对于怀疑恶性贫血的患者,检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是必要的。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值且伴有IFA阳性,可确诊为恶性贫血。-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检测指标和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PCA检测的敏感性约为85%,特异性约为95%;IFA检测的敏感性约为75%,特异性约为90%。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血清学指标进行综合判断。5.治疗策略5.1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针对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的治疗措施,旨在缓解患者的不适,改善生活质量。-消化系统症状的治疗:对于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其能有效缓解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改善症状,临床应用中约70%的患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对于恶心、呕吐症状,可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物,促进胃排空,减轻症状。-贫血相关症状的治疗:针对恶性贫血,补充维生素B12是关键。研究表明,每月肌肉注射1次维生素B12,连续治疗3个月,患者的贫血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血红蛋白水平平均提高2030g/L。同时,对于舌炎、口腔黏膜病变等症状,可局部使用维生素B12凝胶,促进黏膜修复。-神经系统症状的治疗:对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除了补充维生素B12外,还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甲钴胺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临床研究显示,使用甲钴胺治疗后,患者的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率达60%以上。5.2营养补充治疗营养补充治疗是自身免疫性胃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A型胃炎患者,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营养补充尤为重要。-维生素B12补充:维生素B12的补充是治疗A型胃炎的关键。研究表明,口服维生素B12的吸收率较低,而肌肉注射或鼻腔喷雾等途径的吸收率较高。对于轻度贫血患者,可口服维生素B1210002000μg/d;对于中重度贫血患者,建议肌肉注射维生素B121001000μg,每周23次,连续治疗46周,之后根据病情调整剂量。-铁剂补充: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常用的方法,如琥珀酸亚铁,每次0.10.3g,每日3次。研究表明,口服铁剂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平均提高1520g/L。对于口服铁剂不耐受或吸收不良的患者,可选择静脉注射铁剂,如蔗糖铁,每次100200mg,每周12次。-其他营养补充:除了维生素B12和铁剂,患者还应注意补充叶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叶酸可辅助维生素B12的代谢,每日补充0.41.0mg。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每日补充5001000mg。这些营养物质的补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5.3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针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的治疗,旨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减轻胃黏膜的炎症损伤。-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研究表明,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使用泼尼松1020mg/d,连续治疗46周,可显著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症状缓解率达70%以上。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硫唑嘌呤的常用剂量为50100mg/d,环孢素的常用剂量为23mg/kg/d。这些药物可进一步抑制免疫反应,但需密切监测其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感染风险增加等。-生物制剂治疗:近年来,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例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可通过特异性阻断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虽然目前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性胃炎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显示其具有一定的疗效。6.预后与随访6.1预后因素分析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疾病类型、治疗及时性、并发症以及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疾病类型:A型胃炎由于常伴有恶性贫血,预后相对较差。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A型胃炎患者中,约30%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相关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等。而B型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经过有效治疗后,预后较好,其胃癌发生率也较低。-治疗及时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A型胃炎患者,早期补充维生素B12可有效预防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的发生。研究发现,症状出现后3个月内开始治疗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率可达80%以上。而对于B型胃炎患者,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黏膜炎症程度,减少胃癌的发生风险。-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会显著影响预后。例如,恶性贫血患者若不及时补充维生素B12,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行走不稳、精神障碍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医疗负担。此外,胃癌的发生也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A型胃炎患者中约为1%2%,在B型胃炎患者中约为2%3%。-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等基础健康状况也会影响预后。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例如,老年患者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能力较差,可能需要更高剂量或更频繁的补充。6.2随访建议随访是自身免疫性胃炎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随访频率:对于A型胃炎患者,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包括血清学检测(如维生素B12水平、胃泌素水平等)和临床症状评估。对于B型胃炎患者,若已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主要监测胃黏膜的炎症变化。-随访内容:-临床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贫血相关症状(如头晕、乏力等)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评估症状的变化情况。-血清学检测:定期检测血清中的维生素B12水平、胃泌素水平以及自身抗体(如PCA、IFA)水平。维生素B12水平的监测对于评估恶性贫血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研究显示,维生素B12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其贫血症状复发率低于10%。-内镜检查:对于病情较重或有胃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及时发现早期癌变迹象。内镜检查结合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0%以上,对于早期发现胃癌具有重要意义。-营养状况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变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对于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建议进行营养补充,并定期监测营养指标。-患者教育:在随访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调整(如避免高盐饮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等)、生活方式改善(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以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研究表明,经过健康教育的患者,其治疗依从性可提高20%30%,疾病复发率降低15%20%。7.并发症处理7.1胃癌风险监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有所增加,尤其是A型胃炎患者,其胃癌发生率约为1%2%。因此,对胃癌风险的监测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方法:内镜检查是监测胃癌的主要手段。对于A型胃炎患者,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内镜检查结合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0%以上,对于早期发现胃癌具有重要意义。-监测指标:除了内镜检查,血清学检测也可作为辅助监测手段。例如,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增加胃癌的风险。此外,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的发生风险。-监测频率:对于有胃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长期患有A型胃炎、有胃癌家族史等,建议每1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和血清学检测。而对于无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每23年进行一次检查。-早期干预:早期发现胃癌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早期胃癌患者经过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因此,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应立即进行活检和进一步的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非常容易忽略的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平时见到的大部分萎缩性胃炎是从胃窦开始的,一般叫做B型胃炎。如果是从胃体部开始的萎缩性胃炎叫自身免疫性胃炎——A(autoimmune的缩写)型胃炎。在很多年前大部分医生对此认识不深,觉得它在胃癌的病因中只占不到1%。但我在2019年听了日本学者的讲课后发现这个疾病其实不少见,在病人数量众多的大医院里,可能每一百个做胃镜的病人里就能发现一个,这个比例其实很高了,因为我们早癌界水平高的医生的早癌检出率也是差不多这个比例。但很多临床医生觉得没有那么高的发病率,主要是因为早期很难诊断。一个原因,不是所有内镜医生都是做早癌的,没有系统学习过早癌知识体系和A胃理论的医生即使典型病灶放在面前也不认识。另外一个原因,常规内镜检查是不取胃体活检的,因此缺乏诊断的有力证据。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病理医生认识不足,内镜活检偏浅,后期萎缩严重时跟B型胃炎难以鉴别等。一般认为A型胃炎因为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胃里的壁细胞和内因子,后期可以引起恶性贫血。但其实危害最大的是容易发生I型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虽然I型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比其他类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要好,淋巴结转移率只有1-3%,但如果不能早期处理,影响还是比较大。而且中后期A型胃炎因为萎缩程度比B型胃炎重,发生胃癌的风险也是远大于B型的萎缩性胃炎。因此需要提前干预起来。虽然目前治疗上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但早期联合用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以下是一例典型A行胃炎伴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例,病灶虽小,但其浸润深度却有点出乎意料(浸润越深,淋巴转移风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