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睿明精神心理诊所

民营未定级诊所

推荐专家

疾病: 抽动症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抽动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抽动症~~家长该如何做?抽动症现在被统一称为抽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学龄前或学龄期起病,多数患者青春期后症状显著减轻,部分完全缓解。根据症状类型、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抽动障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短暂性抽动障碍(ProvisionalTicDisorder),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PersistentMotororVocalTicDisorder),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TS)。抽动障碍属于慢性病,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可能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早期关注、规范治疗、科学管理、系统随访。成功管理抽动障碍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应对方式至关重要!以下是为家长提供的具体建议:一、理解抽动障碍,保持科学态度1.学习基础知识:了解抽动障碍的病理特点:抽动是不自主、无法完全控制的行为,并非孩子故意为之。避免误解或责备孩子(如“不要做鬼脸”“别发出怪声”),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2.接受症状波动性: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因压力、疲劳、兴奋等因素波动,这是正常现象,无需过度焦虑。二、营造包容的家庭环境1.减少对抽动的关注:不要频繁提醒或纠正孩子的抽动,过度关注可能加重症状,要用自然的态度对待,避免家庭成员因抽动产生矛盾。2.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避免批评或惩罚抽动行为,多给予鼓励和认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3.家庭情绪管理:家长需调整自身焦虑,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可通过心理咨询或家长互助小组缓解自身压力。三、日常生活管理1.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咖啡因、巧克力、辛辣等可能刺激神经的食物。2.适度运动与放松:鼓励孩子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游泳、瑜伽),帮助释放压力。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3.减少环境刺激:避免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如游戏、短视频),强光或快节奏画面可能诱发抽动。营造安静、稳定的家庭氛围。四、与学校和社会的沟通1.主动与老师沟通:向学校说明孩子的病情,避免老师误解为“调皮”或“注意力不集中”。必要时申请课堂调整(如允许短暂休息、减少当众发言压力)。2.帮助孩子应对社交问题:教孩子用简单语言向同伴解释抽动(如“这是我的小习惯,就像有人爱眨眼”)。若遭遇嘲笑或歧视,及时介入并给予心理支持五、配合专业治疗1.定期就医与随访:遵医嘱进行药物或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记录抽动变化(频率、诱发因素)供医生参考。2.家庭行为干预:学习行为疗法技巧(如替代动作训练),帮助孩子在抽动前兆出现时转移注意力,避免强制压制抽动。六、关注心理健康1.警惕共患病:抽动障碍常伴随ADHD(多动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及时识别并干预。2.寻求专业心理支持:若孩子因抽动出现自卑、社交恐惧等情绪,联系儿童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七、家长自我关怀抽动障碍的管理是长期过程,家长需保持耐心,避免过度牺牲自身健康。与其他抽动症家庭交流经验,获取社会支持(如加入相关社群)。最后强调抽动障碍的治疗目标是帮助孩子减轻症状稳定病情维持心理健康和学校功能,而非彻底消除抽动。通过科学管理、家庭支持和社会理解,大多数孩子可以正常学习、生活,甚至随年龄增长症状减轻。家长的稳定情绪和积极引导是孩子最重要的“治疗剂”。有需要就诊的家长可以参阅我的出诊信息更新提前预约挂号,如果远程不方便线下就诊,可以预约本网站的线上视频或电话问诊。衷心祝愿小朋友和家人们心身健康、快乐成长!
医生妈妈心声:抽动多动孩子能吃巧克力吗?深夜,我第7次按下删除键。作为儿科医生,我写过无数篇所谓“严谨”的科普文章;但作为抽动症孩子的母亲,此刻面对“孩子能不能吃巧克力”的提问,却迟迟落不下笔。?想起十多年前,强势的我强行收走了儿子藏在书包里的巧克力,他红着眼睛对我喊:“你根本不懂!同学都能吃,只有我是怪物!”?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专业铠甲下,藏着对疾病的恐惧,却弄丢了和孩子并肩作战的温柔。?在家里,我能感觉到,儿子很爱很爱我,但也最怕我。我总用医生身份命令他,也不断因为怕症状加重而不知不觉的去“诅咒”他:“别吃巧克力,你看,你抽动又加重了吧!”我也很爱很爱儿子,知道自己的纠结和问题,不断的去参加各种亲子关系课程,希望能做一个合格的智慧妈妈。学习亲子课程,把强势的我改变了很多。从控制到尊重,我慢慢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感知食物对他身体的影响。?吃完半小时是否“鼻子跳舞”(他的抽动暗号)??写作业时像不像“屁股着火”(多动指数)??自己用小红旗给巧克力美味度评级?三周后,儿子举着记录本冲向我:“妈妈快看!周二吃的牛奶巧克力让我眨眼变多,还想清嗓子,但周四黑巧只让脚趾动了两下!还有不能吃多,我吃多了一块,感觉就不舒服……”?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儿子太帅了,人的身体有智慧,我们继续观察!”原来孩子的身体远比我们想象的敏锐。当他举着自制安心零食排行榜向我展示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饮食管理,不是剥夺选择权,而是帮孩子建立与身体的对话!儿子特可爱也特幽默,也喜欢在网络上查找抽动症相关知识点,有时候看到新知识还与我分享,我跟着他也学到很多。“妈,网上说抽动症可能是自闭症的一个分支,哎呀,幸好我没太严重,自闭了就麻烦了!”“妈,抽动孩子脑细胞很活跃,幸好你没完全控制我,不然就抹杀了我的音乐细胞……”“妈,给你说下,在国外抽动症属于残疾人待遇,有补助呢!”“妈,我吃巧克力确实抽动加重,不想吃了。镁对抽动儿童确实重要,我喜欢吃三文鱼,我查了,里面镁多。”“妈你别骗患者,抽动和哮喘一样,不能完全治愈,只能控制……”放下完美主义,拥抱弹性规则!跟着孩子,我也在不断成长。我从焦虑的“戒断执行官”,变成儿子的“症状解密员”。如果时光能够倒转,回到那个摔碎杯子的夜晚,我会先抱抱他,然后说:?“巧克力不是毒药也不是解药,它是我们认识身体的放大镜。要不要和妈妈一起,找到属于你的安全密码?”?抽动症教会我们的思考:??比“绝对不能吃”更重要的是“怎么吃更安全”;?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才会主动守护自己的身体;?偶尔的妥协不是纵容,而是给情绪留一道呼吸的缝。此刻的儿子,正远在他乡求学,他时不时的给家庭群拍摄他吃的什么饭!告诉我们,他能照顾好自己,无需担心!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抽动症状,如今成了我们理解彼此的摩斯密码。或许医学的终极浪漫,就是和孩子一起,把恐惧熬成温柔生长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