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号称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代谢、解毒、合成和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引起肝功能的异常,我们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发现这些变化,但不同的检查项目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希望大家能看懂它。1、反映肝细胞炎症的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它们在肝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如果肝细胞因炎症而出现细胞变性、坏死,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来,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最灵敏指标。但是,如果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如暴发性肝炎),肝内转氨酶已耗竭殆尽,血清转氨酶自然也不会明显升高。2、反映肝脏解毒功能的指标胆红素是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一种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需要通过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未经处理的称为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为总胆红素(T.Bil)。肝细胞病变时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而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的是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但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在疾病早期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可以不升高。另外,间接胆红素升高也见于溶血性贫血,应予甄别。3、反映肝脏合成能力的指标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每日合成量为10~12克,这也是正常人体每日的生理需要量。白蛋白水平下降提示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两者呈平行关系。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15~20天,所以在肝病急性期,白蛋白水平可以正常。肝硬化患者常见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正常比例在1.5左右,若两者的比例<1时,医学上称之为“白/球比”倒置,是肝硬化的临床特征之一。4、反映肝细胞再生和储备能力的指标甲胎球蛋白(AFP)可由肝脏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病患者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肝细胞炎症时甲胎球蛋白升高说明患者的肝细胞再生能力强,疾病有望恢复。但甲胎球蛋白升高也见于孕妇和畸胎瘤患者,当长期过度升高时还应特别注意排除原发性肝细胞癌。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ChE)则反映了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肝病患者如果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持续下降表明疾病在进行性加重。5、反映胆汁淤积的指标血清硷性磷酸酶(ALP)、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直接胆红素是反映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在肝内、外胆道梗阻的情况下(例如肿瘤、结石)它们会同时升。单项硷性磷酸酶显著升高,在成人可能提示骨骼肿瘤,在儿童多为骨骼发育所致,是正常生理现象。孕妇因胎儿发育也可出现单项硷性磷酸酶升高,不要误认为是肝病。上面简要介绍了常用的肝功指标,在评价肝功时一定要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不要以偏概全。看不懂的时候,应认真听取医生的解释,不可妄断猜想,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手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部分患者还可以考虑保胆取石手术。那么,胆囊结石一定需要手术治疗吗?肝胆胰外科医生只会手术治疗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任何疾病的治疗都不能千篇一律,只会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也绝不是好医生。适当的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同样也会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样一个病例。 张女士,33岁,高新园区白领,常年不吃早餐,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充满型),无任何不适症状。分析这个患者结石形成的原因就是不吃早餐,造成胆囊内胆汁长期淤积导致的胆固醇性结石,患者年轻,无基础疾病,估计胆囊收缩功能良好,于是我就和患者商量,可以尝试一下药物治疗,但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效果不好,患者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接受药物治疗,以下就是门诊检查的超声结果。上图是治疗前的超声结果,提示胆囊结石充满型。这是治疗后2个月的超声,提示胆囊结石已经不是充满型了,结石范围缩小。上图是治疗后8个月的超声,提示胆囊结石已经变成泥沙样的。上图是治疗10个月的超声,提示胆囊结石完全消失,肝胆脾胰未见异常。 总结一下该患者治疗成功的经验,经治医生的经验固然很重要,对什么样的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什么样的患者应该及时手术,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患者对医生充分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该患者在治疗后第一个月的超声检查一点效果也没有(这点在治疗前已经和患者沟通过),患者选择继续相信医生的话,坚持治疗,第二个月时效果开始显现,超声提示结石开始变小,第十个月时结石完全消失。现在患者已经改掉了不吃早餐的不良习惯,预计以后复发的可能性会很小。整个治疗费用不比手术的治疗费用高,患者非常高兴地感谢医生,而我要对她说的是:你应该感谢你自己对医生的信任。因为临床上有很多患者看到疗效不明显时就以为医生在骗钱而放弃或者更改治疗方案(固然,一些江湖游医就是以骗钱为目的,专治正规医院治不了的病)。因此,不管是什么疾病,做什么治疗,医生和患者之间良好沟通、相互信任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