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无声的杀手:关于肝硬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肝脏是人体最勤劳的“化工厂”,每天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等重要任务。然而,当这个器官因长期受损逐渐硬化,变成一块布满疤痕的“石头”,生命将面临巨大威胁——这就是“肝硬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200万人死于肝硬化相关疾病,而中国肝硬化患者已超700万。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本文带你揭开肝硬化的面纱,了解如何保护这道生命防线。一、肝脏的“硬化”之路:从炎症到绝望肝硬化并非一夜形成,而是一个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慢性过程。 核心机制:当肝脏因酒精、病毒、脂肪等因素反复受损时,肝细胞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但过度修复会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不可逆的结节状硬化。 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代偿期:肝脏尚有30%以上功能,患者可能仅感疲劳、食欲减退; 2.失代偿期:出现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典型症状; 3.终末期:肝衰竭、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生存率急剧下降。二、五大元凶:什么正在摧毁你的肝脏?1.酒精(占肝硬化病因35%) >男性每日饮酒超40克(≈2两白酒)、女性超20克,5年即可引发酒精性肝病。 2.乙肝/丙肝病毒(中国主要病因) >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约20%慢性乙肝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 3.脂肪肝(新晋“隐形杀手”) >全球近25%成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 4.药物与毒素 >长期服用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或接触黄曲霉毒素(常见于发霉食物)。 5.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三、警惕这些“沉默的信号”肝硬化早期症状隐蔽,但以下表现需警惕: -蜘蛛痣:前胸、颈部出现放射状红点(雌激素代谢异常) -肝掌:手掌大小鱼际片状充血 -腹胀如鼓(腹水)、下肢水肿 -黑便/呕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意识模糊(肝性脑病前期)诊断金标准: 超声/CT显示肝脏表面凹凸不平,肝弹检测硬度值>12.5kPa,肝活检见假小叶形成。四、逆转希望:早发现是生死关键代偿期肝硬化通过规范治疗可能稳定数十年: -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需终身服药) -戒酒(6个月后肝纤维化可部分逆转) -抗纤维化药物(如扶正化瘀胶囊) -营养支持(高蛋白、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B族)失代偿期需应对致命并发症: -腹水:限盐+利尿剂+腹腔穿刺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 -肝移植:终末期唯一生存希望(5年存活率超70%)五、预防策略:从生活细节守护肝脏1.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效力达95%) 2.限酒(男性<20克/日,女性<10克/日) 3.控制体重(BMI<24,腰围男<90cm、女<85cm) 4.避免伤肝行为:生食淡水鱼(肝吸虫)、滥用中药、纹身不规范操作 5.高危人群筛查:乙肝携带者每6个月查肝功能、肝弹。结语肝硬化虽是无声的疾病,却非不可战胜。曾有关报道一位52岁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已存活18年且生活如常。记住:肝脏的每一次求救都值得被重视——早一天行动,就多一分生机。
王晓锋 医师 鄂州市中医医院 中医内科72人已读 - 巴雷特食管:易被忽视的癌前病变,你需要了解这些!
一、什么是巴雷特食管?巴雷特食管(Barrett'sEsophagus)是一种食管黏膜的病理改变。正常情况下,食管内壁覆盖着扁平的鳞状上皮细胞,但长期胃酸反流的刺激可能导致食管下段的细胞类型发生异常改变,逐渐被类似肠道的柱状上皮细胞取代。这种病变被定义为巴雷特食管,属于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为什么会得巴雷特食管?巴雷特食管的主要诱因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当胃酸频繁反流至食管,食管黏膜在反复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可能触发细胞的异常转化。此外,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长期胃酸反流(>5年) -年龄>50岁,男性 -肥胖、吸烟、有家族史 -白种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种 三、症状:可能比想象中更隐蔽巴雷特食管本身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患者的不适感多源于胃食管反流: -烧心、反酸(尤其在饭后或平躺时) -胸骨后疼痛、吞咽不适 -少数人可能出现慢性咳嗽、声音嘶哑 ⚠️注意:约1/3的巴雷特食管患者甚至没有典型反流症状!四、诊断:内镜+活检是金标准若长期存在反流症状或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通过以下检查确诊: 1.胃镜检查:医生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颜色和结构的变化(如出现红色天鹅绒样斑块)。 2.病理活检:取异常组织样本,显微镜下确认是否存在柱状上皮化生及细胞异型程度(分无异型、低度异型、高度异型)。 五、治疗:控制反流,阻断癌变之路目前治疗目标为控制胃酸反流和预防癌变: -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缓解反流。 -内镜治疗:针对高度异型增生或早期癌变,可采用射频消融、黏膜切除术等微创技术。 -手术:严重反流或合并食管裂孔疝者,可考虑胃底折叠术。 六、癌变风险究竟有多大?巴雷特食管患者每年癌变率约为0.1%-0.5%,但若进展为高度异型增生,风险显著上升。因此,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无异型增生:每3-5年复查胃镜。 -低度异型增生:每6-12个月复查。 -高度异型增生:需积极干预治疗。 七、预防与生活建议-控制体重:肥胖增加腹压,加剧反流。 -调整饮食: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 -抬高床头:睡前3小时勿进食,利用重力减少夜间反流。 -戒烟:吸烟降低食管括约肌张力。 八、关键提醒巴雷特食管并非“癌变通知书”,但需科学管理。若长期反流症状未控制或属于高危人群,应及时就医筛查。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癌症风险,守护食管健康。 [参考资料]:美国胃肠病学会(ACG)、中国巴雷特食管诊治指南(2022)
王晓锋 医师 鄂州市中医医院 中医内科172人已读 - 功能性腹泻:肠道在“闹情绪”?科学认识与应对!
一、什么是功能性腹泻?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一种腹泻并非由细菌感染、食物中毒或器质性疾病引起,而是被称为“功能性腹泻”。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3个月以上、每周至少3次稀便或水样便,且无腹痛或腹部不适的慢性肠道功能紊乱。这类腹泻往往与肠道敏感、脑肠轴失调、心理压力等因素相关,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二、功能性腹泻的典型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粪便呈稀糊状或水样,可能伴有排便急迫感。2.无“报警信号”:患者通常无体重下降、发热、便血、夜间腹泻等症状,常规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化验、肠镜)结果正常。3.症状反复发作:情绪波动、饮食不当或疲劳时容易加重,但可自行缓解。三、病因:肠道为何“失控”?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功能性腹泻的病因,但以下因素可能共同作用:1.肠道高敏感性:患者的肠道对正常刺激(如食物通过、气体)反应过度,导致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2.脑肠轴失调:大脑与肠道通过神经和激素紧密联系。长期焦虑、压力或抑郁可能通过脑肠轴扰乱肠道功能。3.饮食与生活方式:过量摄入咖啡因、酒精、高脂食物或乳糖不耐受可能诱发症状;作息紊乱、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肠道节律。4.肠道菌群失衡:部分患者肠道内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四、如何诊断?需排除这些疾病!确诊功能性腹泻前,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泻的疾病,例如: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常伴腹痛,与功能性腹泻不同);乳糖不耐受或食物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建议进行粪便常规、血液检查、肠镜或食物不耐受检测,并结合病史综合判断。五、治疗:从生活调整到科学用药功能性腹泻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非“根治”。常用策略包括:1.饮食管理避免敏感食物:记录饮食日记,排查可能诱发腹泻的食物(如辛辣食物、乳制品、豆类)。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燕麦、苹果、香蕉等富含可溶性纤维,有助于吸收水分、改善大便性状。少量多餐:减少一次性进食量,减轻肠道负担。2.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可调节肠道蠕动;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3.心理调节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可缓解压力;若焦虑或抑郁症状明显,建议寻求心理医生帮助。4.药物治疗(需遵医嘱)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短期使用控制症状;肠道菌群调节剂: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可能改善菌群失衡;解痉药:用于缓解肠道痉挛(如匹维溴铵)。六、预防:给肠道一份“温和计划”1.保持情绪稳定,学会压力管理;2.冬季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冷刺激;3.慎用抗生素,防止肠道菌群被破坏。七、何时需要警惕?若腹泻伴随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便中带血或黑便;-体重持续下降;-夜间因腹泻惊醒;-发热或严重脱水。结语功能性腹泻虽不危及生命,却可能长期困扰患者。理解其发病机制、科学调整生活方式,多数人可通过自我管理显著改善症状。若调整后仍无缓解,请及时就医,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记住,肠道是“第二大脑”,善待它,才能拥抱健康生活。参考文献:1.罗马IV标准: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指南2.《中华消化杂志》:功能性腹泻诊疗共识3.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临床实践指南
王晓锋 医师 鄂州市中医医院 中医内科46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上周日,外阴长了一颗毛囊炎,去医院看了开了消炎外涂和洗护,过... 总交流次数29已给处置建议
- 昨天(8.16)疑似被蚊子咬了 疑似被蚊子咬了,24小时迅速肿起来,红肿部分比手还大 如何快速缓解消肿总交流次数25已给处置建议
- 脚趾间痒,这是脚气嘛?右脚每个指间都有 总交流次数16已给处置建议
- 后背有两个肉疙瘩,好多年了,脚心也有一个,脚心的一年多了 总交流次数68已给处置建议
- 腋下丝状疣
总交流次数28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湖北省 第230名
总访问量 44,445次
在线服务患者 7,221位
科普文章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