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日举行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目前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高达9.9%,总数居全球第二。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联合呼吁,将每年8月定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月,每年8月18日设立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日。 根据中华医学会统计,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所有矮小人口中,4—15岁生长发育迟缓的矮小患儿总数约为700万人,目前,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不到3万名。调查显示,97%的家长不知道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30%的家长在孩子生长发育迟缓时盲目乐观,固守“晚长”的老观念。 中华医学会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罗小平教授说,据调查90%的矮小症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内向等心理或行为障碍,可能影响到升学、就业和婚姻。家长及托幼机构或学校应随时关注孩子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生长偏离,一旦明确孩子身材显著落后即应及早就诊,规范治疗。 罗小平强调,专业医师在使用生长激素过程中必需遵循国内《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和《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及国际生长激素应用相关规范和共识,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定期随访监测。只要严格规范用药,使用生长激素就是安全的。家长不必“闻激素色变”,影响矮小患儿的正常就诊。 寒假来临,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的话题想必会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专家表示,患儿及其家长不可盲目迷信各种“增高”概念,更不用“谈激素色变”。及早诊断,注射生长激素对症治疗,完全能够改善身高。 破除“激素恐惧”, 增高不要“舍本逐末” “许多家长不知道矮小可能是一种病理状况,更不知道这类疾病可以干预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罗小平说。 他说,对于孩子长高问题,许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盲目等待孩子年龄大了后身高会“窜一窜”;盲目听信广告宣传,给孩子吃所谓“增高药”、保健品或使用“物理增高仪”,反而对正规治疗药物生长激素因含有“激素”二字而心存疑虑。 其实,在身材矮小的患儿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这种激素是人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是促进人生长的最主要激素,能够刺激儿童骨骺软骨细胞的分化、增殖、长骨生长,使人体长高,同时调节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如果患者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分泌紊乱,就会影响正常生长。对于这些患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注射补充人生长激素。 “但现在许多家长都有‘生长激素恐惧症’,认为激素肯定有发胖、变丑、内分泌失调等副作用,有的甚至拒绝接受治疗。”罗小平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傅君芬表示,利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化学结构和人自然分泌的完全一样。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批准促进儿童长高的唯一有效药物。美国、欧盟及国内均对生长激素治疗的适应症做出了相关规范。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越早干预,越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成年身高。”罗小平说。对于需要使用生长激素的孩子来说,只有在骨骺闭合前进行注射治疗才有效,某种程度上说,治疗这类矮小也是跟骨骺的增长速度赛跑。他表示,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建议每2个月给孩子量一次身高,如果在班级站队总是排在前三名,或比同龄孩子个头矮5厘米到10厘米,家长就应该引起注意,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内分泌门诊就医。 不可盲目进补,切忌“乱投医” 专家强调:“比激素副作用更可怕的是虚假宣传。”目前市面上标榜可以增高的保健神药,功效实际多为“促进生长发育”,多是在营养方面做文章。这与补充生长激素而长高,有本质的区别。营养只是影响长个的众多因素之一,起辅助的作用。对于正常孩子,适当补充营养可促进生长;而对于疾病性的生长落后,不会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孩子长得慢,甚至不长个,很多家长就会觉得是缺营养,缺钙,各种补品、保健品、增高药、补钙药,通通往孩子身上招呼。”这是家长对矮小认识的一大误区。专家表示“人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来补充,才能有效吸收,如果口服就会被消化系统分解而失效。对于号称口服类增高神药,一般不可信。” 另外,目前市售的一些保健品,可能有非法添加的问题,吃进去短期确实有增高的作用,但会造成性早熟,骨骺提前闭合,影响最终身高,这实际上是拔苗助长。 目前我国未审批过任何有“增高”功效的保健
人们对医学最不切实际的幻想莫过于: 一、认为医学无所不能,神化医学,认为有病找医生就能治; 二、相信医生有不愿透露的“秘方”,从而轻信“偏方”和“秘方”的骗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而矮小症发病率之高,成为不少家长和患儿心里说不出的痛。人们相信科学的力量,特别相信打着“欧美”国家旗号的“增高药”。那么,有没有什么药,吃了会长高?增高药真的有用吗?矮个子如何实现科学长高? 1增高药有用吗? 2008年,电视上宣传所谓产自美国的新型增高药——哈佛代高乐,广告号称“由哈佛大学投资2.5亿美元研制”和“能实现整个亚洲地区青少年朋友的增高梦想”。 事实上,类似于“哈佛代高乐”这种增高药,很多抓住“西跪族”崇洋媚外的心里,多号称来自“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虚构所谓的专家来做担保,假扮患者吹嘘药物的神奇疗效,并用貌似科学的理论讲解增高原理,从而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在没学医之前,对电视上各种神奇药物广告深信不疑;学医之后,对这些广告可谓深恶痛绝、嗤之以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药物几乎是没有任何疗效,或者牺牲患者远期健康来换取所谓的疗效,不仅坑钱,还坑害百姓健康。 我常常告诉别人如何鉴别假药和假医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凡是电视上做广告的药,都不是什么好药!凡是电视上做广告的医院,都不是什么好医院!事实上,对健康真正有益处的药,销售额排名靠前的药物,没有一个需要在电视上对没有医学知识的老百姓广告,因为他们靠的是疗效。你见过全国最好的协和医院到处广告自己很牛吗?你所在的市级最牛公立医院,有没有到处做广告? 有些受骗儿童服用所谓“增高药”后,身高激增,真的在短时间内身高实现突增,然后很高兴地到处宣传药物的神奇疗效。后来,到医院一查,发现8岁的年龄,骨龄已经去到12岁了。 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增高药”里含有激素,会使得儿童短时间内身高增长迅速,但这是牺牲今后数年的生长潜能来实现的!也就是,这类药物,短期内使骨头快速生长生长,但是加速骨龄老化,导致骨骺提早闭合,从而导致短时间内增高而成年最终身高受损! 2喝点牛奶、补点钙、多运动,这样就能长个吗? 当人们发现孩子矮于同龄人,会像周围人“取经”,很多人会告诉你“多喝牛奶”、“补钙”、“多运动”和“吃人参”等等;或者会告诉你,“不用担心啦,以前我家小孩也很矮,初中后体重蹭蹭往上长”,“专业”的甚至告诉你这叫“晚长”和“二十三,猛一窜”等。那么,这些措施有用吗? 我们知道,营养、运动和睡眠等对身高增长有很大影响,是长高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人身材矮小并不是由于摄入不足所致,甚至其中一部分人因为摄入过多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而多数父母,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吃得太少”。 事实上,单纯由于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而引起的矮小已经越来越少见,所以通过所谓的“食补”效果并不好。 3我家孩子是不是“晚长”? 许多家长,甚至是非专科医生,觉得矮小的孩子可能是“晚长”,觉得现在矮一点没有关系,甚至有家长对“二十三窜一窜”(即认为到23岁还能长个)深信不疑。 然后,等到青春期发育快结束了,个子依然矮同龄人很多时,才慌乱起来,病急乱投医,猛吃各种补品和增高产品,最后到医院检查才被告知为时已晚。这时候就算呼天抢地、捶胸顿足也已经后悔莫及了,因为此时骨骺已经接近闭合,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问,我周围的某某某确实“晚长”,高中后才身高猛窜。但是,别人是“晚长”或别人父母很高,你也是吗?什么是“晚长”?怎么判断我是不是“晚长”? “晚长”医学专业术语叫“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Constitutional Delay of Growth and Puberty,CDGP)”,指的是女孩>14周岁,男性>15周岁尚无第二性征发育,或女孩18周岁仍无月经初潮。此类患者出现青春发育时间晚于普通人群,大部分延迟2-3年,极少数人可延迟到20-21岁才出现青春发育。尽管如此,这些患者最终都可以完成正常的性发育,完成生长追赶。 那么,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晚长”?虽然“晚长”的发生机制不明确,但有遗传倾向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如,母亲发育晚,17岁才来月经来潮和身高迅速增长,说明家里的遗传倾向就是偏晚的。值得一提的是,父母“晚长”与否并不是判断孩子是否“晚长”的标准。孩子是否“晚长”,建议以小儿内分泌专科医生的判断为准。这是因为,是否“晚长”,需要综合评估,了解激素分泌情况以及动态观察发育情况,才能判断。事实上,“晚长”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且有明显家族史才能诊断。切不可没有经过任何检查,直接判断为“晚长”,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悔莫及。 4矮小有药可治吗?生长激素安全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不足所致的矮小已经越来越少见,因此单纯补充某些营养物质收效甚微。事实上,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国内外各种指南均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矮小重要的原因。我们也都知道,父母身材高的,往往孩子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小的,往往孩子也会偏矮小。那这么说的话,矮小就没得治了吗?当然不是,矮小有药治,请君勿弃疗。 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内分泌代谢学组发布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标志着我国矮身材诊治已经较为成熟且有章可循。事实上,矮小症的诊治,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案,即使是遗传导致的矮小,经过评估后,很多矮小症患儿可以使用生长激素来达到长高的目的。 生长激素,老百姓听着可能觉得很吓人,认为激素是洪水猛兽。通常来说,人们所谓的“激素”是指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应用,使用不当可导致发胖、变丑、诱发感染、免疫抑制和内分泌紊乱等。 事实上,激素,文学里美称为“荷尔蒙(hormone)”,是指对机体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和性欲性活动等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物质。人体内的激素数十种,常见包括调节物质代谢和应激的糖皮质激素(即老百姓俗称的“激素”),调节性器官发育、月经来潮、生育和性活动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调节睡眠和昼夜节律松果体激素,调节消化的胃肠激素,调节血糖的胰岛素等等。也就是说,我们日常走路、吃饭、排便、思考和学习等等都受到激素的调节。 其实,生长激素和老百姓认识的“激素”不一样,医疗用的生长激素与正常个体下丘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类似的生理功能,所以在医生严格监测下不会产生大的副作用。生长激素在国内的发展史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1987年我国第一支生长激素粉针剂上市,迄今为止,尚未报道有因使用生长激素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生长激素的安全性已经得到界内的广泛认可。 当然,生长激素的安全使用是在专科医生密切随访下才能做到的,事实上生长激素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评估和密切观察随访。儿科内分泌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而矮小是里面一个相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小领域,许多非小儿内分泌的普通儿科医生都无法胜任该病的诊治和鉴别诊断等工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观念里认为,凡是进口的都比国产好。但事实上,我国近年生产的许多产品都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比如国产手机现在世界占有率已经非常高,质量也很好,甚至产品都在逐渐走向世界。生长激素也一样,国产的某产品是世界上最好的生长激素之一,甚至还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从国家层面认可生长激素的使用、疗效和安全性。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龄”逐渐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认知:“骨龄偏小说明发育慢,以后会长得更高”“骨龄决定身高,其他因素不重要”……这些观点真的正确吗?今天我们就来破除关于骨龄与身高的5个常见误区,帮助家长科学看待孩子的生长发育。误区一:骨龄偏小一定是好事,代表“晚长”“后劲足”错误观点: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骨龄比实际年龄小,意味着骨骺闭合晚,未来长高空间大,甚至将“骨龄偏小”等同于“晚长”。科学真相:•适度偏小可能是优势:在正常范围内(骨龄与实际年龄差±1岁),骨龄偏小确实可能让生长周期延长。例如,同样10岁的孩子,骨龄9岁的孩子可能比骨龄11岁的孩子多1年左右的生长期。•过度偏小需警惕疾病:若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岁以上,可能是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特纳综合征等疾病的信号。这类孩子往往伴随生长速度缓慢(如年身高增长<5cm),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成年身高显著低于遗传靶身高。案例:6岁的小雨骨龄仅4岁,但每年身高增长不足4cm,最终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需通过医学干预促进生长。误区二:骨龄直接决定身高,遗传和后天因素不重要错误观点:部分家长认为“骨龄大=长不高”“骨龄小=一定高”,将骨龄视为唯一判断标准。科学真相:•骨龄是生长发育的“温度计”,而非“控制器”:骨龄反映骨骼成熟度,但身高是遗传、营养、睡眠、运动、疾病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约70%的身高由父母遗传决定(遗传靶身高公式:男孩=(父高+母高+13)/2±5cm,女孩=(父高+母高-13)/2±5cm)。◦后天因素:30%的身高差异来自后天,如充足睡眠(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高峰)、均衡营养(蛋白质、钙、维生素D)、纵向运动(跳绳、篮球、游泳)等。提醒:即使骨龄正常,若长期营养不良或缺乏运动,仍可能无法达到遗传潜力身高。误区三:“晚长”不用管,孩子总会追上同龄人错误观点:家长常说“爸爸小时候晚长,孩子肯定也晚长”,认为孩子目前矮小只是“发育慢”,无需干预。科学真相:•“晚长”并非普遍现象:仅少数健康孩子存在“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即父母一方有晚长史,孩子骨龄落后但生长速度正常,青春期启动延迟),且需通过专业评估排除疾病。•盲目等待可能错过干预黄金期:◦男孩超过14岁、女孩超过12岁仍未进入青春期(如男孩无睾丸增大,女孩无乳房发育),需警惕病理性因素。◦骨龄落后但生长速度持续低于正常(如青春期前<5cm/年),可能导致骨骺提前闭合,最终身高不理想。建议:每年定期监测骨龄和生长速度,若连续2年生长速率不达标,及时就医。误区四:只看骨龄数值,不关注生长趋势错误观点:家长只盯着骨龄报告中的“年龄数值”,却忽略骨龄增长速度与身高增长是否匹配。科学真相:•骨龄增长速度比单一数值更重要:正常情况下,骨龄每年增长应与实际年龄增长基本一致(±0.5岁)。◦异常情况举例:◦某女孩实际年龄8岁,骨龄7岁(看似正常),但1年后复查骨龄已达9.5岁,提示骨龄进展过快,可能与性早熟相关。◦某男孩实际年龄10岁,骨龄8岁,但每年身高仅增长3cm,提示生长潜力可能因疾病被消耗,需排查原因。•动态监测是关键:建议3岁以上儿童每年检测一次骨龄,青春期前每年生长速度<5cm或青春期<6cm时,需增加监测频率。误区五:骨龄异常无法干预,只能“听天由命”错误观点:部分家长认为骨龄是先天注定的,即使发现异常也无法改变。科学真相:•不同情况有不同干预方式:◦骨龄超前(如性早熟):可通过药物抑制性激素分泌,延缓骨骺闭合,为生长争取时间。◦骨龄落后(非疾病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9-10小时睡眠、每日30分钟跳绳等运动)、补充营养(如牛奶、鸡蛋、深绿色蔬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生长激素。◦疾病导致的骨龄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补充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缺乏需注射生长激素等。•干预时机越早,效果越好:研究表明,骨骺接近闭合(骨龄男>15岁、女>13岁)时,干预效果显著下降,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家长如何科学应对骨龄问题?1.定期监测,建立生长档案:记录孩子每年的身高、体重、骨龄数据,观察生长趋势。2.避免盲目攀比:每个孩子的生长节奏不同,不必因短期身高差异过度焦虑,但需警惕持续异常。3.及时就医,专业评估:若发现孩子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第3百分位(可通过“儿童生长曲线”查询)、生长速度放缓、第二性征过早出现(如女孩8岁前乳房发育、男孩9岁前睾丸增大),及时就诊儿科内分泌科。骨龄是评估生长发育的重要工具,但并非唯一标准。破除误区、科学管理,才能让孩子在生长的关键期“少走弯路”,最大限度挖掘身高潜力。记住: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观察,更需要专业护航!
总访问量 951,454次
在线服务患者 709位
科普文章 1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