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五个看一看看一看正常大便的一般情况:2-3个月婴儿的正常大便有一个变化范围。母乳喂养儿的大便通常为金黄色,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牛奶喂养儿的大便呈淡黄色或土灰色,硬膏样常混有灰白色的奶瓣,有些臭味。每天排便次数也有较大出入,有的1-2次,也有多达5-6次,一般说母乳喂养儿排便次数较多。看一看腹泻定义和介绍: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临床上可以按病程分类;也可按病的轻重、临床可能的病原来分类。●按病程分类:腹泻病程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按病的轻重、临床可能的病原分类:◆急性轻型常因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症状是食欲不振、偶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其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急性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除有较重胃肠道症状外(呕吐、大便10余次至数十次),有明显的脱水、电介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可能的病原体引起:(1)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多发生,经粪-口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多发生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腥臭味,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7天,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从大便排出最长可达8天。(2)诺沃克病毒性肠炎:发病季节为9月-4月,发病年龄1-10岁,发热、呼吸道症状、腹泻、呕吐不等表现,大便量中等,稀薄便、水样便,是自限性疾病,持续1-3天,粪便和周围血象一般无特殊发现。(3)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夏季,轻的仅大便次增多,性状轻改变。重的大便频繁、量多、水样、蛋花样混粘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脱水、电介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限性疾病,自然病3-7天。(4)侵袭性细菌(侵袭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茵、耶尔森氏菌、鼠伤寒杆菌等)性肠炎:全年发病,多见夏季。起病急、高热、惊厥、腹泻频繁、大便粘液、脓血、有腥臭味。可出现中毒症状,镜检大量白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粪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空肠弯曲菌致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敗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有时误诊为阑尾炎。耶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炎,也可以发生咽痛和淋巴结炎。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有胃肠炎型和敗血症型,新生儿和<1岁婴儿尤易感染。(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6)抗生素诱发的肠炎。◆迁延性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营养物质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为常见。看一看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成两组●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增多外无其它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渐转好。◆导致小肠消化吸收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粪便酸度、还原糖试验等检查方法鉴别。●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可作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需鉴别的是:◆细菌性痢疾◆坏死性肠炎看一看急性腹泻的饮食疗法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平时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腹泻停止后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看一看急性腹泻的补液疗法当小儿临床出现明显症状时不可自找止泻药,患腹泻的婴儿易发生脱水和酸中毒,婴儿越小,脱水、酸中毒发生越快,越严重。有的婴儿排几次水样便后就会出现口干、眼窝和前囟门凹陷、尿少等脱水症状。◆一种是口服补液,指ORS(口服补液盐),适合轻、中度脱水,轻度50-80ML/Kg.中度约80-100ML/Kg,在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补足。因ORS为2/3张液,新生儿和明显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患儿不宜应用。◆另一种是静脉补液:适用中、重度的脱水患儿,一定要按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生理需要量决定总量、输液速度。还要纠正酸中毒,正确计算碱性溶液,如重症酸中毒用1.4%碳酸氢钠扩容、注意到低钾、低镁、低钙。
小儿咳嗽给家长带来无尽的烦恼, 治疗咳嗽的药物铺天盖地,可就是难止孩子的咳嗽,影响孩子和父母的休息,有的咳嗽把吃进的饭菜都吐了出来,爸爸妈妈的心让孩子的咳声揪得紧紧的,药疗、食疗,理疗,雾化治疗,偏方用了一个又一个,可哪一个也不灵验, 久治不愈的小儿咳嗽给家长带来无尽的烦恼, 治疗咳嗽的药物铺天盖地,可就是难止孩子的咳嗽,影响孩子和父母的休息,有的咳嗽把吃进的饭菜都吐了出来,爸爸妈妈的心让孩子的咳声揪得紧紧的,药疗、食疗,理疗,雾化治疗,偏方用了一个又一个,可哪一个也不灵验, 久治不愈的小儿咳嗽困扰着爸爸妈妈。父母们最关心的,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止咳。 ◎孩子为什么咳嗽 小儿咳嗽是一种症状,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把呼吸道中的“垃圾”清理出来,咳嗽同时往往伴有咯痰,痰就是“垃圾”。那这么说来,咳嗽是好事,就不要止咳治疗 了,不是的,当呼吸道中没有“垃圾”,只是有充血、水肿,或由于长期咳嗽刺激,使咳嗽中枢持久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时的咳嗽就不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反射动作了,就应该积极止咳了,即使是保护性的,如果咳嗽剧烈,影响睡眠和进食,也要治疗,止咳治疗也包括祛痰,化痰,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恢复气管内膜纤毛作用等。因此,止咳治疗不是简单的服用止咳药。首先要分析咳嗽的原发因素。针对病因治疗,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针对病因治疗咳嗽 由各种病毒、细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如果感染局限在环状软骨以上(咽部以上),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感染发展至环状软骨以下(咽部以下),就是下呼吸道感染,就是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泡,肺间质感染,如果用大树做形象比喻,把大树倒过来,树根以上是上呼吸道,树根以下是下呼吸道。树干是气管,树枝是支气管,树叶梗是毛细支气管,树叶是肺泡,树叶间隙就是肺间质了。整个呼吸道都可遭受各种外来因素侵袭而发生病理变化,这些外来因素,并不单纯是病毒,细菌,还可以是各种微生物,也可以是各种理化因素,环境因素等,或者是由于病毒,细菌和各种因素导致呼吸道黏膜发生的病变,不能随着病毒,细菌和各种微生物的消亡而改善,导致呼吸道黏膜自身功能的损伤,就形成了经久不愈的咳嗽。因此,这就是即使使用很高级的抗菌素也难以治疗咳嗽的症结,必须改善呼吸道黏膜本身的功能。才能根治咳嗽。 ◎引起咳嗽的疾病 按解剖部位,呼吸道从上至下依次为:额窦炎、鼻窦炎、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按疾病谱分:有百日咳,百日咳综合征,感冒,流感,上感,过敏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心性咳嗽,还可按咳嗽类型分为外周性咳嗽,中枢性咳嗽,按照中医理论可分为:湿热咳嗽,寒喘咳嗽,发热咳嗽,伤风咳嗽等。要针对这些疾病加以治疗,咳嗽治疗是辅佐治疗,不能把止咳治疗的砝码重重加在止咳药上。 额窦炎,鼻窦炎,鼻炎,咽炎,都是比较难治的疾病,属于耳鼻科范畴,而小儿看病大都在小儿内科门诊,容易误诊,家长要想到看一下耳鼻科医生,及时祛除引起咳嗽的病因,即使是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也不一定都有活动感染,对于经久不愈的咳嗽,不要长期使用抗菌素,更没有必要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没有细菌,病毒感染,还长期使用抗菌素只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白细胞下降,菌群失调,胃功能受损,小儿食欲下降,是利少弊多,是不可取的。这时的治疗,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修复,功能的恢复等上,如服用维生素AD胶丸,有利于内膜的修复,多喝水,室内空气湿度适宜,使纤毛运动功能改善,痰液变稀薄,有利于排出,空气新鲜,减少室内灰尘,减少理化因素刺激,帮助呼吸道内膜功能的恢复。
有的婴儿在正常吃奶的情况下,突然中止吸乳,双手握拳,双腿伸直,全身用力,好像在做运动,一直到面红耳赤后停止,然后照常吃奶。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婴儿吞气症。其产生原因是婴儿吸奶时,空气进入胃的下部而奶汁处于胃的上部,由于这种特殊生理现象的出现,空气自然难于逸出,只能进入小肠。肠壁受到空气压力刺激后,引起阵发性肠痉孪,腹部疼痛。婴儿不会说话,只有握拳伸腿表现这种症状。婴儿吞气症不仅发生在孩子吸奶时,个别严重的也可发生在睡眠中,使得婴儿突然哭叫,面色苍白,头向后仰,手脚冷凉,频频吐乳,直到肠鸣音增加或放屁后,症状才缓解。婴儿吞气症一般预后良好,症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对于个别严重患儿,往往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系列消化不良症状。还有的可因呛咳,导致异物性肺炎,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 如何预防婴儿吞气症?第一,给婴儿喂奶时应采用立位或坐位,决不能给婴儿卧位喂奶;第二,不要在孩子过于饥饿时喂奶,孩子饥饿时吮奶用力过大,过急,在奶汁不多情况下,易增加空气的进入量;第三,喂奶后将孩子立即抱起来,轻轻拍背,使空气慢慢逸出;第四,对经常发生婴儿吞气症的孩子可采用按摩法,方法是自上至下的在婴儿腹部轻轻按摩10~20分钟,使空气从大肠排出体外。也可将湿热毛巾敷在婴儿腹部,空气就会很快从孩子腹部排出。
总访问量 202,564次
在线服务患者 4位
科普文章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