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介绍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性极大,病变几乎可累及人体所有组织器官。妊娠期患有梅毒还可引起胎儿早产、流产、死产和新生儿梅毒。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瞎子阿炳为何瞎了》后再谈眼梅毒

黄捷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发病原因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肤损害、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体存在,与梅毒患者的溃疡或皮损密切接触,均有可能感染。其传播途径如下:

  • 性接触传播
    与梅毒患者未采取保护措施而有性接触,如阴道性交、肛交或口交,或与感染者共用性玩具时,难免都会对皮肤黏膜造成小破损,梅毒可因此侵入人体。约 95% 患者通过性接触传染。
  • 母婴传播
    妊娠 4 个月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孕妇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因头部、肩部擦伤而发生感染。
  • 血液传播
    梅毒螺旋体的耐寒力强,冷藏 3 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该类血液可感染梅毒。此类传染途径较罕见,因为血液制品目前都有严格筛查,且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有限。部分人与梅毒患者共用针头注射药物、共用刮胡刀等,可被感染。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新冠没走,梅毒又回来了!

陈善闻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泌尿外科

症状表现

根据病程可分为一、二、三期梅毒、其中三期梅毒也被称为晚期梅毒。

  • 一期梅毒
    早期表现:硬下疳(外生殖器上有红斑)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红斑发生坏死后,会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
    发病部位:男性多见于阴茎、龟头、包皮。女性多见于阴唇、会阴及子宫开口处(宫颈)。
  • 二期梅毒
    特征表现:表现为红色或红褐色丘疹、斑丘疹、斑块等,与普通皮肤病类似,通常不痒或仅有轻微瘙痒。
    发病部位:可覆盖全身皮肤和黏膜,甚至是手掌和脚底。
    神经损害:表现为头痛、呕吐、贪睡、反应迟钝等。
  • 三期梅毒
    除皮肤黏膜出现损伤外,还可发生骨骼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贫血、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

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梅毒可能会导致全身受损。此外,还会增加感染 HIV 的风险,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在怀孕期间出现异常。

晚期梅毒全身损害有:

  • 神经系统:中风、脑膜炎、听力损失、视力异常、痴呆、失去疼痛和温度感觉、男性性功能障碍(阳痿)、膀胱失禁。
  • 心血管系统: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瘤、冠状动脉阻塞等。
  • 骨关节:病理性骨折、骨穿孔、关节畸形等。
  • 增加 HIV 感染风险
  • 怀孕和分娩并发症:感染梅毒的孕妇可以将梅毒传给未出生的婴儿,大大增加了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风险。

常见疑问

问:不洁性行为后多长时间会出现梅毒症状?

答:患者感染梅毒后,经一定活动期,由于机体抵抗力增加或由于治疗的影响,临床症状会暂时消退,但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此阶段称为梅毒的潜伏期。梅毒潜伏期大概为 9 ~ 90 天,平均 3 周。患者通常在梅毒感染后 2~4 周开始发病。

梅毒的潜伏期诊断可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梅毒血清反应等方法准确查出。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这种不愈合的口腔溃疡警惕是梅毒

孙晓辉 主任医师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皮肤性病科

如何预防

  • 防止性传播
    由于性行为是直接接触传染的传播途径,应有良好的性道德观。
    保持单一、固定性伴侣,不与感染者发生性关系,采取有保护的性行为。
  • 防止胎传梅毒发生:应加强婚前和产前检查。
    孕妇需在怀孕后首次产科检查时均应作梅毒血清学筛查。
    在怀孕 3 个月内开始首次产科检查。
    梅毒高发地区孕妇或梅毒高危孕妇,在妊娠最后 3 个月及临产前需要再次筛查。
  • 防止经血液传播
    注意经血液传播的危险因素,严禁共用注射器,避免不卫生纹身,避免与他人公用剃须刀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这种不愈合的口腔溃疡警惕是梅毒

孙晓辉 主任医师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皮肤性病科

检查

本病主要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 体格检查:需要对患者的生殖器(以及女性的阴道内)或身体其他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寻找可能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症状和体征。
  • 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皮肤溃疡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适合于硬下疳或扁平湿疣患者。
  • 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属于梅毒过筛试验。若结果为阳性,一定需要确诊试验来证实,才能诊断梅毒。此试验滴度的变化,还能作为疗效观察、复发或再感染的指征。
  •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属于梅毒确诊试验。如果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意味着患者现在体内感染梅毒,可能需要治疗,或者患者过去感染过梅毒已经治愈。
  • 脑脊液(CSF)检查:主要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 影像学检查:X 线摄片、心脏彩超、CT 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别用于骨关节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的辅助诊断。

常见疑问

问:梅毒假阳性是怎么回事?

答:梅毒假阳性是指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查是阴性,非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查表现为阳性反应。在临床上其实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

发生这种情况,并不是说医院的检查出了什么问题,而是由于非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查所采用的试剂不光对梅毒螺旋体可以起到阳性的反应,对身体内的其它免疫性抗体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

所以,当患者在临床上发现自己的梅毒抗体提示阳性,但是自己明确没有高危性行为,没有过输血以及侵入性操作,一定要查明自己有没有假阳性的可能。

临床上像是老人、孕妇,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都可以出现梅毒假阳性的情况。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神经梅毒的诊断标准

李军友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

治疗方式

梅毒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 通常为对症处理,强调早诊断、早治疗。
  • 治疗后定期进行检查。
  • 性伙伴需注意与患病人群同查同治。
  • 早期梅毒经彻底治疗可临床痊愈,消除传染性。
  • 晚期梅毒治疗可消除组织内炎症,但已破坏的组织难以修复。

药物治疗

用药方式主要为肌肉注射和口服用药,治疗方案需根据病程制定。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 青霉素类:为首选药物,如水剂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四环素、红霉素等。
  • 头孢曲松钠:近年来证实为高效的抗梅毒螺旋体药物,但部分青霉素过敏者可能也对本药过敏。
  • 四环素类和红霉素类:疗效较青霉素差,通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或者青霉素短缺时期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梅毒能治好吗?

潘廷猛 副主任医师 马鞍山十七冶医院 皮肤科

注意事项

  • 注意保护皮肤损害部位,禁止搔抓。
  • 做好自身的消毒、隔离,严防传染。
  • 梅毒患者的性伴侣也需要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再次感染及引起他人感染。
  • 复发的患者,经过系列检查后,需要重新进行治疗。
  • 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治疗效果。
  • 以清淡饮食为主,忌饮酒、浓茶及咖啡。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Hpv和梅毒哪一个更好治疗呢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地坛医院 皮肤性病科

预后

梅毒不能自愈,故梅毒抗体阳性的患者,须及时就医进行彻底的检查和治疗。

不同类型的梅毒患者预后不同。

治愈性

  • 早期梅毒:即被确诊为一、二期梅毒的患者,无其他系统病变,若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 潜伏梅毒:可以持续数年或数十年不出现临床症状,但若未得到及时诊断或治疗,有可能在人生的任何时间进展为三期梅毒,出现全身多系统或多个脏器组织破坏,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 三期梅毒:预后不容乐观。三期梅毒常累及内脏,影响器官功能进而影响生活甚至生命,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 妊娠梅毒:梅毒螺旋体可通过感染胎儿,若未经治疗,可加大流产、胎死腹中、早产、新生儿死亡和出现各类并发症的风险。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孕妇可以生下未感染的胎儿。

危害性

  • 梅毒会引起全身皮肤和黏膜出现脓疱、溃疡,也就是所谓的梅毒疹,给患者造成痛苦,并影响容貌,被人发现并怀疑梅毒,还会对患者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 梅毒为性传播疾病,会给患者心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压力。
  • 梅毒晚期可进展为全身多脏器不可逆的损害,难以医治,并可导致患者死亡。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梅毒治疗后多久能治愈?

崔文颖 主治医师 北京佑安医院 皮肤性病科

梅毒相关科普号

梁宁医生的科普号

梁宁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皮肤科

1212粉丝22.1万阅读

权哲医生的科普号

权哲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仁医院

皮肤科

220粉丝8.9万阅读

王大见医生的科普号

王大见 主任医师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

皮肤科

818粉丝40.8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