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手足徐动症

(又称:易变性痉挛、指划运动)

就诊科室: 儿科  小儿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康复锻炼
  • 9预后

介绍

婴儿手足徐动症是指婴儿的手指、足趾、舌或身体其他部位发生较缓慢的、弯曲不定的、无目的连续不自主运动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是由大脑纹状体损伤引起的。

大多数情况下,婴儿手足徐动症无法完全治愈,会变成长期的慢性病状态。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 直系亲属或家族中有本病病史:手足徐动症具有遗传性,已发现相关致病基因可引起手足徐动症。
  • 脑血管意外:先天性婴儿大脑动脉的某些分支血管被堵塞可引起本病。
  • 颅内感染:如单纯疱疹性病毒、肺炎支原体和弓形虫等导致的脑部感染,可引起本病。
  • 脑瘫:部分脑瘫患儿可出现手足不受控制的抖动。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手足徐动:主要表现为手或脚不自主地做缓慢的交替性屈伸动作,比如手腕过屈内收时,手指过伸成兰花状,然后缓慢变成手指屈曲,手腕剧烈屈曲并旋后。踝关节回旋运动,脚趾像扇子样分开,脚趾交替屈伸。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构音障碍、发音困难
  • 挤眉弄眼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口腔溃疡
  • 智力障碍
  • 吸入性肺炎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就诊指南】徐动型脑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常崇旺 主治医师 西大一院 神经外科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婚育指导
    避免近亲结婚。
    选择好受孕时机。
    受孕时男女双方应避开有害环境。
    连续发生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应进行染色体检查,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可再次受孕。
    有畸胎生育史的妇女,在再次生育之前必须经过医生全面检查,再决定是否受孕。
  • 遗传咨询
    通过对备孕夫妻家族史调查、实验室检查及结合平常表现,确定双方是否患有遗传病,并帮助推算疾病复发风险率,最后给予正确的婚育建议和指导。
  • 产前诊断
    通过遗传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对高风险胎儿进行明确诊断,必要时结合夫妻双方意愿对患胎进行选择性流产。
  • 新生儿筛查
    在症状尚未表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如发现手足徐动症,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腰椎穿刺等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体格检查:主要对于神经系统进行体格检查,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是否有异常。
  •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电解质、神经副肿瘤抗体检测,有助于了解基本病情,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 腰椎穿刺:从腰背部插进去一根针抽取脑脊液检查,判断是否有感染性脑炎及化验了解具体是哪一种病菌感染,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 颅脑 CT 或 MRI:检查脑部是否有异常损伤。
  • 基因检测:必要时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排除遗传性疾病原因。

治疗方式

主要是针对病因展开治疗,在病因未解决的前提下,症状会持续性存在。

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抗癫痫药物及抗多巴胺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手术治疗

损毁术治疗:目的为缓解患者症状,对脑瘫引起手足徐动症的患儿,根据各种不同的运动障碍,采用立体定向毁损丘脑后结节、背外侧核及小脑齿状核,或不同位点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其他治疗

治疗原发病:如颅内感染引起徐动症的患儿,应及时接受正规足疗程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脑部肿瘤引起的徐动症患儿,应及时手术。

注意事项

  • 本病治疗以镇静、抗癫痫治疗为主,因此服药期间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嗜睡,呼之不应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 饮食注意有无吞咽困难的情况,喂养时应注意喂养方式,避免婴儿发生刺激性呛咳,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 治疗后应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药物调整。

预后

  • 本病若不规范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影响咽喉肌肉,导致不能吞咽,危害患者的生命。
  • 本病若及时规范治疗,治疗效果较好,症状大部分能得到控制;但症状控制后仍有再发可能,通常不易完全治愈。

相关科普号

杨宁医生的科普号

杨宁 主治医师

陕西省康复医院

康复科

27粉丝42.3万阅读

罗鑫刚医生的科普号

罗鑫刚 主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康复医学科(小儿神经内科)

4512粉丝174.4万阅读

常崇旺医生的科普号

常崇旺 主治医师

西北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1164粉丝759.2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康复锻炼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