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震颤

(又称:运动性震颤)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意向性震颤别名“运动性震颤”,是指肢体有目的的接近某个目标的过程中出现的肢体不自主抖动,越接近目标,抖动越明显。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 脑血管病:脑血管狭窄、堵塞或破裂出血导致正常组织缺血缺氧而致病,如小脑脑梗死、脑出血。
  • 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入侵脑部神经引起正常组织损害,如细菌、病毒、新型隐球菌及梅毒。
  • 免疫性疾病:人体免疫力攻击自身脑组织而致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
  • 遗传性疾病:父母将疾病传给下一代的疾病,如脊髓小脑遗传性共济失调。
  • 副肿瘤综合征: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导致小脑损害而出现不自主抖动的症状,如卵巢癌导致的亚急性小脑变性。
  • 脱髓鞘病变:脑组织在缺血缺氧时导致传导神经纤维损害,进而导致机体运动信息传导障碍而致病,如缺血缺氧性脑病。
  • 发育异常性疾病:胎儿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由于某些脑组织不能正常发育而导致的疾病,如脑性瘫痪。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意向性震颤,需加以注意:

  • 有糖尿病及冠心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
  • 有由父母传给下一代的疾病,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主要为患者肢体在接近想要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不自主抖动,而且越靠近目标时抖动的越厉害,但这种抖动在肢体无活动或安静时基本消失,和正常人无明显差别,夜间睡眠中基本见不到肢体的抖动。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行走不稳、走路踩棉花感、不能走夜路,可能提示脊髓和小脑病变,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精神行为异常多提示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炎。
  • 肝脏损害、精神行为异常及眼球金褐色环状物,提示肝豆状核变性。
  • 智力低下、言语障碍及下肢无力,多提示脑性瘫痪。
  • 呼吸困难、嘴唇青紫及意识障碍,可能提示缺血缺氧性脑病。
  • 消瘦、食欲差、精神欠佳及腹部块状物,可能提示肿瘤,如卵巢癌。

如何预防

  • 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功能等。
  • 控制高危因素: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产前筛查:在怀孕期间定期产检以避免遗传性疾病。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神经系统查体:通过查体判断有无其他体征,初步确定病变的位置。
  • 实验室检查:了解有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可完善铜蓝蛋白测定明确有无铜代谢障碍。
  • 核磁共振检查:明确有无脑部损害,可行颅脑 CT 及颅脑核磁平扫检查。
  • 简易智能量表:实用简易智能量表评估患者的智力状态。
  • 基因测定:为排除一些遗传性的疾病需要完善相关基因的测定。

治疗方式

本病主要是以治疗原发病为原则,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等。

病因治疗

  • 脑血管病的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以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改善循环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及灯盏细辛。脑出血患者可给予脱水降颅压及利尿,可用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
  •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可给予抗病毒及抗细菌治疗颅内感染,可用药有阿昔洛韦、头孢曲松。
  •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给予激素消除炎症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如甲泼尼龙。
  • 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
  • 脱髓鞘病变:可给予吸氧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善脑部血氧症状。
  • 发育异常性疾病:一般无好的治疗方案,患者多早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对症治疗

  • 发热:体温高于 38℃ 的病人,可给予降低体温治疗,以物理降温为主(冰帽、冰毯或酒精擦洗)。
  • 排尿困难:可使用尿管使尿液排出体外。
  • 记忆力减退:可给予改善记忆力的药物,如多耐哌齐。

注意事项

  • 待病情稳定后可在康复科及家中,通过练习下地行走、与家人说话和大声朗读等方式促进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的恢复。
  • 按照医嘱定期体检。

预后

意向性震颤患者经过治疗后大多可恢复,少数由父母传给下一代的疾病导致的意向性震颤目前无法治愈。

意向性震颤相关科普号

邵玉凤医生的科普号

邵玉凤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77粉丝33.7万阅读

蒋鸿杰医生的科普号

蒋鸿杰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154粉丝8.9万阅读

周厚广医生的科普号

周厚广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老年医学科

1602粉丝2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