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常见脑血管病的造影表现(一)
发表者:徐斌 人已读
一、动脉瘤(AN)
DSA图像显示为动脉壁上的异常隆起。DSA可将动脉瘤的大小、数量、形态、痉挛、出血等情况显示出来。动脉瘤轮廓毛糙或有小尖顶样突起以及附近的血管移位,都是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征象。
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但一般它都具有一与动脉相连的“颈”。瘤颈较宽大者称为囊状动脉瘤,瘤颈较狭小者称为“浆果形”动脉瘤。此外还有一种没有颈的动脉瘤,表现为动脉的局部扩大呈梭形或S型,称为梭形动脉瘤。有的动脉瘤壁上可有一个或多个子囊突出,称为分叶状动脉瘤,这种动脉瘤更易破裂出血。动脉瘤与瘤颈相对的部分称为“底”。动脉瘤直径在2~2.5厘米之间的称为大型动脉瘤,超过2.5厘米者称为巨型动脉瘤。
DSA检查要点概括如下:
1. 多角度确认——二个角度或以上;
2. 动脉瘤滞留确认——限于窄颈动脉瘤;
3. 形态确认——囊状、浆果形、分叶状、梭形等;
4. 位置确认——多见于(1)前交通动脉,(2)后交通动脉,(3)大脑中动脉,(4)椎动脉。
二、动静脉畸形(AVM)
畸形血管团多位于皮层下区,病变可呈团块状、蚯蚓状或密集成球的血窦状。有些小病灶仅见一条供血动脉和一条引流静脉,与AVF类似,多位于脑实质内,病理检查微血管成分很少。隐匿型见1~2支血管增粗或1支引流静脉。
供血动脉粗大迂曲,进入病灶,部分靠近大脑凸面的病灶可见脑膜动脉供血。
引流静脉粗大迂曲,常与畸形团同时显影,此为AVM的特征表现。有时可见静脉呈球形扩张。
盗血现象:由于畸形病变短路,血流大量注入静脉,因此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早显而且浓重,其他血管显示不良或不显影。
出血征象:畸形团的血管缺乏弹力层,血管壁菲薄,易破裂,形成脑内血肿引起占位效应。急性出血期内可以影响AVM的显影。
脑膜脑AVM基本病理改变为脑AVM,同时合并脑膜的AVM。在DSA表现方面,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是本病的特征。颈外动脉可见枕椎“危险吻合”。静脉引流可表现为颅内、外静脉引流或双重引流。其他表现与AVM相似。
DSA特征概括为:
1. 供血动脉——粗大、迂曲;
2. 有畸形团(Nidus);
3. 回流静脉——早显,粗大。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CCF)
是 指由于外伤或各种原因的海绵窦血管病变,使颈内、外动脉和/或其分支与海绵窦交通。我们主张颈内外动脉分别造影,除了确定瘘口位置外,还要了解动脉“盗血 ”情况、静脉引流、静脉窦与海绵间窦发育情况、是否向对侧引流、海绵窦扩张情况、是否进入蝶窦、是否有引流静脉瘤样扩张及假性动脉瘤。
DSA特征概括为:
1. 颈内动脉主干或分支与海绵窦相通,伴有或不伴有颈外动脉供血;
2. 海绵窦早显;
3. 与海绵窦有关的静脉早显;
4. “盗血”现象。
根据DSA的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流瘘(大多数外伤性CCF及海绵窦颈内动脉瘤破裂)及低流瘘(海绵窦DAVF),又称为Parkinson I型、 II型。
Barrow根据DSA上病变动脉血管与海绵窦的关系将其分为以下四型:
A型:颈内动脉主干与海绵窦交通
B型:颈内动脉分支与海绵窦交通
C型:颈外动脉与海绵窦交通
D型:为B+C型,即颈内动脉分支和颈外动脉同时与海绵窦交通。
根据DSA上的静脉引流特征又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 前引流:DSA显示90%以上为眼静脉增粗,面部和眶部静脉血回流障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2, 上引流:蝶顶窦(包括外侧裂浅静脉)或深部侧裂静脉引流。常显示为海绵窦湖样扩张。
3, 健侧引流:通过海绵间窦(前、后)可向健侧静脉引流。
4, 下引流:主要是翼丛。
5, 混合引流:最常见。
本文是徐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08-08-01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