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从肝论治咳嗽

发表者:李姝淳 人已读

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一种容易缠绵难愈的多发病。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系器官机能受损都会出现咳嗽。而从中医角度看,分析其病因病机,则不仅仅是肺系脏器发生病变,《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心咳则清心止咳,肝咳则理气止咳,脾咳则健脾止咳,肾咳则补肾止咳,胃咳则祛痰安蛔,胆咳则和解少阳等。但是,不管何种方法,都不是见咳止咳,而是治病求其本。因此,对于咳嗽的治疗,并不是把大队的止咳药进行堆积,而是去除咳嗽的治病因素。
在五脏咳中,临床上以肝咳最为常见。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为全身气机之总司。而气则敷布上下内外无所不至,故上焦之宣发,中焦之斡旋,下焦之开合,以及表里出入,皆离不开肝气疏泄调节。病理上,盖肝属木,肺属金,金本克木,而一旦肺金病变,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慢性反复的肺病患者,尤其如此。或肝失调达,一身气机升降乖乱,肺失肃降;或木郁化火,火性上炎克伐肺金;或肝阴不足,下吸肾水,子盗母气,肺少清润。[1]
肝咳一般是由于肝气郁结,肝气犯肺,因此,疏肝理气止咳是治疗肝咳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白领等人群,一般都有肝气郁结,肝血虚等证,若有外邪侵犯,引动内因,则出现顽固性的咳嗽。这种咳嗽一般用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的药物,效果均比较理想。但是,由于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因此,在治疗上,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方法也有所不同。
1、外感咳嗽,祛邪之余重疏肝
外感咳嗽是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气机不畅,加之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司,更加重肺气宣降的失调,加重咳嗽,甚至久咳不已,咳嗽伴有胸胁满闷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薄白(黄),脉弦。外感风热则辛凉解表、疏肝泻肺,外感风寒则辛温解表、温肺疏肝。在用药上,由于病在上焦,用药宜轻,所谓“上焦如羽,非清不举”,在祛邪化痰的同时,加上疏肝解郁、条达肝气的药物如夏枯草、素馨花等。
2、内伤咳嗽,调养脏腑加暖肝
内伤咳嗽一般是多因其他脏腑病情缠绵,久病体虚,累及肺脏,如脾虚湿盛的痰浊壅肺、肝阴不足引起的肝火犯肺、肾气虚弱的肾不纳气等。治疗上,治病求其本,应从其本脏治疗,不可一味见咳止咳。“脾为生痰之源”,对于脾虚湿盛的痰浊壅肺,应该去除其生痰之源,以健脾除湿,化浊除痰,肝阴不足则需滋阴柔肝,肾虚所致肾不纳气则需补肾纳气。同时,由于内伤咳嗽,病情缠绵,一般患者会由于疾病的长期不愈而出现烦躁、焦虑等心情,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咳嗽原本就是因为肺气宣降失调而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更加重了肺气不利,咳嗽更加难愈。同时,由于久病必虚,长期的疾病导致脏腑阳气虚弱,因此,在健脾补肾等治疗方法的同时,可加暖肝、疏肝的药物,如吴茱萸、郁金等。
验案
**,女,25岁,教师。
患者工作紧张,工作强度大,且素体虚弱,容易感冒,几乎一周一次感冒,经中药治疗后,以参苓白术散加玉屏风散调治,身体素质略有好转,已有一个月未感冒。近日因期末将近,工作紧张,加之调摄不慎,重又感冒,咳嗽,咯痰,因工作紧张,未能好好调养,加之与同事发生争执,咳则更甚。在当地进行治疗,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汤药为“杏仁12 苡仁15 竹叶10 滑石10 藿香12 茯苓12 鱼腥草15 川朴10 桑白皮10 黄连13 黄芩10 大黄10叩仁4”。服药后,咳嗽更甚,且痰由白痰变为泡沫性痰涎,清稀。另觅良医,仍清热化痰为主,久咳不愈,遂来求诊,经前述治疗,患者已出现咳痰白稀,失音,无咽痛,怕冷等证,目前患者呈现一派阴像。且考虑患者平素工作压力较大,肝郁气结,且因与人争执,咳嗽更甚,可见,此次咳嗽为肝气犯肺。同时,由于患者素体虚弱,体内阳气不足,无以抗邪外出,更难以承受寒凉药物的攻伐,故用药之后出现失声,但无咽痛,考虑为金破不鸣。故治疗以“疏肝理气,温肺化饮”为主,给予四逆散加小青龙汤加减:“柴胡10 枳壳10 白芍10 炙甘草10 熟附子15 细辛3 麻黄5 吴茱萸5 五味子5 干姜10 法夏15 千层纸10”,1剂则咳嗽大减,可正常上课,续服1剂以守功,嘱其咳嗽愈后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加玉屏风散。后电话随访,1月未见复发。
可见,对于咳嗽的治疗,不能单纯针对咳嗽这个症状,一味地见咳止咳,将大量的止咳药进行堆积,而应该治病求其本,效如桴鼓。

本文是李姝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