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发表者:王兴旺 人已读
(附2例病历报道)
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王兴旺 张莹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宫颈微偏腺癌多表现为下腹隐痛及阴道排液,且两者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查体显示子宫颈质硬、固定;病理细胞学示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多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 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漏诊的宫颈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宫颈微偏腺癌;诊断;治疗;病理细胞学
宫颈癌以鳞癌多见,约占宫颈癌的80-85%,腺癌占15-20%。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MDA)又称宫颈恶性腺瘤(cervix maligant adenoma)或高分化宫颈粘液腺癌,较为罕见,约占宫颈腺癌的1-3%[1]。本病最早在1975年由Silverberg 和 Hurt 提出并命名。此类癌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形态学上具有类似正常宫颈粘液腺的特征,因而,缺乏经验的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很容易出现漏诊。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例宫颈微偏腺癌患
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一、病历摘要
1 病例1 陈某,53岁。主诉“下腹痛4月”入院。于2004年7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位于脐周及下腹部,为持续性隐痛,腹痛于排便后缓解或持续1-5小时后自行缓解,腹痛过程中有阴道排液增多现象,无发热、恶心,伴大便次数增多,1-5次/日。2004年10月以来,排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同期出现腰骶部、会阴胀痛感。曾于2004年8-10月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盆腔炎”行抗炎治疗,疗效差。2004年11月4日入住消化科。结肠镜检:全结肠无异常发现。2004年11月11日,排除内科疾病后转妇科。宫颈细胞学(TCT)检查:重度炎症表现。行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慢性炎。经阴道盆腔超声影像检查示:①宫颈那氏囊肿, ②符合“多发性子宫肌瘤”。妇科查体:阴道畅;宫颈:正常大小,中度糜烂,质硬;子宫:水平位,略大于正常,活动度欠佳,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盆腔CT示:子宫异常信号,肌瘤可能大。术前诊断:子宫肌瘤。于2004年11月22日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7周大小,前后壁各有25px大小结节,质硬,切除子宫,见宫体下段及宫颈质硬,宫腔及宫颈剖面有多量稀薄透明粘液。送冰冻,提示:子宫颈腺癌。遂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宫颈粘液腺癌(轻微偏异型),癌组织弥漫浸润宫颈管四周及全层,达浆膜,向上弥漫侵及宫体四周达外1/3肌层,肌层神经纤维广泛受累.左侧盆腔淋巴结见1/10癌转移。回顾性分析,当为宫颈癌II期,术后3周,行放疗治疗,随访至2006年 7月,患者死于宫颈癌复发,双侧输尿管梗阻,肾功能衰竭。
2 病例2:刘某,46岁,主因“阴道排液9个月,加重3个月,伴下腹痛45天”于2006年3月20日入院。患者2005年6月开始出现阴道排液,为透明粘液,当时不伴有腹痛或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不适。2006年1月初,阴道排液增多,且排液前有下腹及肛门憋胀感,排液后可缓解。2006年2月8日出现下腹隐痛,尤以左侧卧位为著,阴道排液后,腹痛有较明显缓解。2006年2月9日在当地医院静滴“阿莫西林、甲硝唑” 6天,疗效不佳。2006年3月6日就诊我院,经阴道、腹部彩超探及:前位子宫,大小约10.2 ×7.5× 145px,子宫边缘光,实质回声均,内膜线分离,宫腔内见宽约0.6无回声区,子宫腔下段及颈管内探及6.0× 90px杂乱不规则略强回声区,彩色多普勒(CDFI)示:见血流信号,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1.宫腔内少量积液2.宫腔内下段及颈管内异常回声,性质待定。分段诊刮结果:颈管平整,未刮出组织。子宫内膜活检:单纯性增生过长。 2006年3月9日,阴道镜检查:宫颈肥大,质硬,表面不平,增生,涂酸后可见珍珠白改变,碘试验宫颈不着色。于宫颈6、10、1点取活检。病理学报告:宫颈10点:慢性炎,鳞状上皮轻度度增生,真皮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6点、1点:颈管鳞状上皮轻度增生,真皮大血管周围见柱状上皮增生。宫腔镜检查:未见明显占位病变。入院后妇科查体:阴道可见澄清透明粘液;全宫颈形态尚正常,表面色泽粉红,粗糙。但质硬如石,活动差。子宫增大如孕8周大小,宫体下段增宽,略向左膨大,整个子宫体质硬,活动差,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异常,双侧主韧带非结节状增厚,质硬。接受“病例1”经验教训,拟再行宫颈活检,患者拒绝。诊断:宫颈癌?于2006-3-30在全静脉麻醉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示:宫颈大血管及距浆膜面0.3处可见深陷的非典型型增生的腺体,腺体扭曲畸形,结合大体恶性不除外。遂再切除双附件。术后石蜡切片检查报告:1)宫颈微偏腺癌,上达宫颈内口,下至宫颈外口,最深达浆膜层2)增生期子宫内膜3)(左右)卵巢输卵管未见癌侵犯4)阴道壁最低点未见癌侵犯5)(左、右)圆韧带未见癌侵犯6)(左、右)股深、闭孔、髂总、髂外淋巴结3/25癌转移(左闭孔1枚,右闭孔2枚转移) 。术后加放疗治疗,随访至今,存活。
二、讨论
上述两个病例在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从发病到手术治疗,均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结合文献,该病多有漏诊,这提示临床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对该病普遍认识不足。总结上述两个病例发病的共同点,结合文献资料 [2][3][4] [5],可以得出该类疾病有以下特点:
1临床特点:1)主要发生于50岁和60岁年龄。2)阴道排液及下腹隐痛。为稀薄水样或粘液性分泌物,这往往是患者最先就诊的原因,以后随病情进展,则出现下腹/肛门憋胀或隐痛感,部份有大便次数增多,患者不适症状与阴道排液,有较为明确的先后关系。(可以推测:癌性宫颈粘液分泌积聚于宫腔,引发宫缩痛,粘液排出后,宫缩消失,腹痛即缓解。)部分患者可伴随有阴道不规则出血。3)妇科查体:宫颈表面粗糙或光滑,形态可增大或正常大小,但其特征性表现是坚硬、固定。有转移者,宫旁增厚或子宫下段膨大。本文病例2即表现为癌灶内生侵犯颈管及子宫下段,术前超声检查及妇科查体均提示了子宫下段有异常表现。4)本病常合伴Peutz-Jeghers综合征。这一综合征又称皮肤粘膜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具以下特点:①特殊部位的黑色素斑点沉着;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③遗传因素。
2病理细胞学特点:1)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只是伸入宫颈间质较深, 但癌性腺体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形态多变,呈点状突起伸入宫颈深层,达子宫颈纤维肌层5-8mm以上,并有特殊间质反应。2)癌性腺上皮常侵犯血管、淋巴管、神经,多伴有淋巴结转移。③粘液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有助诊断。腺癌为HMFG-1胞浆阳性,CEA、PCNA、Ki-67、P53在宫颈MDA中均呈阳性反应,而在正常宫颈腺上皮中均呈阴性或微弱反应[6]。
MDA呈内生性生长,宫颈TCT检查或钳取活检作用不大,必须行深部楔形或锥形活检来确定腺体浸润深度[2]。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首先应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应加强沟通。临床医生对白带增多呈水样、宫颈质硬的患者应高度重视,病理科医生对切片中生长活跃,分泌亢进的腺体也不应轻易放过。重复活检或深部活检在诊断本病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桂玲[7]报道8例该类疾病,其中6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MDA,这提示临床和病理细胞学的充分结合有助于减少漏诊。
治疗方面,MDA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对于能够手术的病例应选择根治性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2]。本病扩散早,预后差, I-II期患者仅25%能存活3年,75%的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阳性者,无1例存活3年[8]。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提示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袁耀萼,主译.临床妇科病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3-184.
2 [美国]Jonathan S. Berek, [澳大利亚]Neveille F. Hacker. 吴小华主译.实用妇科肿瘤学(英文第四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9.
3 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第一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8.
4 刘彤华.子宫颈癌病理.见连利娟主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9.
5 宋红杰,钱铮,张正春.宫颈微偏腺癌2例并文献复习.实用癌症杂志,2005,20(2):182-184;187.
6 姚先莹,彭芝兰,杨开选.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5):401.
7 赵桂玲,尉克珍,成俊芝.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附8例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6):411-412;461.
8 张惜阴.有关宫颈腺癌有争议的问题.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第一版.沈阳出版社, 1994,409.
作者通讯地址: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王兴旺
本文是王兴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