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发表者:段丙志 人已读
前囊壁切除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耳鼻咽喉科 段丙志 李先登 陈平 高红 王奎荣
【摘要】 目的 根据耳廓假性囊肿的临床病理研究结果,探讨该疾病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对我院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诊疗的28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进行前囊壁切除手术治疗,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28例手术病人全部一次手术治愈,术后无感染,无明显疤痕,无耳廓增厚等畸形。结论 前囊壁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是一种较安全、复发率低、方法简单、实用、无需特殊器械、便于基层医院开展的较可靠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耳外科手术;囊肿;外耳;
Before the capsule wall resection treatment of auricle pseudocyst
Yichang ci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tumor hospital otolaryngology section
DUAN Bing-zhi, LI Xian-deng, CHEN Ping, GAO Hong, WANG Kui-rong
【Abstract】 Objective according to clinical pathology results pseudocyst of auricle, discuss surgical treatment the disease.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August 2005 to May 2011,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28 cases of pseudocyst of auricle were former sac wall resection surgery, sum up clinical experience. Results 28 cases of surgery patient all an operation cur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no obvious scar, no thickening and deformity of auricle. Conclusion anterior capsule wall resection is a relatively safe treatment of auricle pseudocyst, low recurrence rate, method is simple and practical, no special instrument,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grassroots hospitals is relatively reliable operation method.
【Key words】Otologic surgical procedures;Cysts;Ear,external
耳廓假性囊肿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该疾病不引起疼痛等剧烈不适,但可影响美观,少数病人可以引起胀感、灼热、发痒不适[1]。其病因一直不清,所以有耳廓假性囊肿、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耳廓软骨间积液、耳廓囊肿等病名。我们检阅文献,根据卜国铉、杨占泉、王太玲等[2]研究证实为软骨间积液,病变在囊肿前壁;刘文中、成诗银、张遂祥等[3]进一步研究,认为囊肿前壁的软骨是分离的软骨膜再生的结果。我们对耳廓假性囊肿的前壁切除,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11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28例(28耳),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28~59岁,30岁以下1例,31~40岁9例,41~50岁14例,50岁~60岁4例,左耳10例,右耳18例。发病部位:均位于平外耳道以上耳廓前部(外侧部)区域,耳甲腔2例,三角窝2例,同时侵及三角窝和舟状窝者24例。其中14例为手术前曾经有囊肿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或激光打孔引流、注药冲洗、石膏加压固定、物理超短波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效或复发。所有患者询问无明显病因。多数病人无明显不适,少数病人有局部胀感、灼热、发痒不适,极个别病人有轻微胀痛感。
二、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应用含0.1%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在耳廓外侧面(前面)沿囊肿最下方囊壁周边略平行外耳道口方向鱼嘴形切口,切开囊肿外皮肤、皮下组织,达软骨膜外紧贴软骨膜沿囊肿表面分离至囊肿周边,掀起皮瓣,暴露大部囊肿前壁,沿囊肿最下方切开囊肿前壁(外侧壁),放出囊液,用眼科弯剪沿囊肿周边切除囊肿前壁,进一步吸尽囊液,刮匙刮除剩下软骨表面(囊肿内)的粘性分泌物及退行性变的软骨组织,清理术腔,应用含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的注射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皮瓣复位,间断希疏缝合切口,耳道、耳甲腔、三角窝、舟状窝消毒酒精棉花填塞成形,耳周棉垫压迫加压包扎术耳。静滴抗生素防止感染,术后第二天打开包扎换药,如无囊液形成继续换药7天拆线,如有囊液,分开切口放液,放入消毒好的橡皮引流条,1~2天后去除引流,再过6~7天拆线。
结果
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甲级愈合,无瘢痕形成,耳廓形态良好,无耳廓增厚,与正常耳无明显异常,无明显手术痕迹。
讨论
本病病因不明。本组所有病例询问不出病因。既往有观点认为与局部受到机械刺激有关,如无意触摸、挤压、硬枕压迫等引起局部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反应性渗出[1]。Engel[4]首次报道病检发现囊肿前壁内含有软骨组织,囊腔无上皮组织,命名为“耳廓假性囊肿”,认为是由于软骨退行性变及酶的作用引起软骨液化所致。 卜国铉、杨占泉、王太玲等[2]研究认为病变呈囊性,病变开始在耳廓软骨内部,囊液为浆液性,证实为软骨间积液,前壁残留软骨较少,囊壁周围带软骨细胞退化,代之以密集的纤维细胞,基质内弹力纤维消失,病变在囊肿前壁;并没有观察到软骨与软骨膜之间有浆液潴留,认为不应将此病称为浆液性软骨膜炎,该病与外伤感染所致的浆液性软骨膜炎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刘文中、成诗银、张遂祥等[3]进一步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病理检查和动物模拟实验,推断积液起源于软骨膜下,认为囊肿前壁的软骨是分离的软骨膜再生的结果,认为命名为耳廓软骨膜下积液比较适宜。陈乾美、赵田芬、杨秀海等[5]对44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的囊液和血清中的3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抗核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等进行了初步检测,耳廓假性囊肿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无关,并得出结论:耳廓假性囊肿中部分患者可能是局限于耳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由于自身抗体与耳廓组织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反应性渗出液在局部聚集形成囊肿。所以我们在手术中应用加地塞米松液冲洗。
张晓彤、孙斌、凌荧等[6]更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根据病理发展过程,分为早期(急性渗出期)、中期(软骨形成期)和晚期(机化增生期)。认为手术治疗关键是彻底切除囊肿外壁的软骨膜和新生的软骨组织,我们手术也与之不谋而合,我们做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基础研究,如病理切片对不同时期囊肿组织的观察,但我们手术与该文章图片对照,我们做的切口要小,损伤面积也小一些。
该手术方法与错位软骨切除术[7]比较,手术方法简单一些,从图片可见,对耳廓7架无影响。与其他[8-10]手术方法相比,无瘢痕形成,耳廓形态良好,无耳廓增厚,与正常耳无明显异常,无明显手术痕迹。但利用错位软骨切除是否可以采取后侧囊壁(耳廓背侧)软骨研究,囊肿后壁软骨及组织是否具有分泌功能等值得探讨。
总之,前囊壁切除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在无菌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是一种并发症少、可靠、简单、无需特殊器械、不影响美观的有效手术方法,值得各级医院尤其基层医院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苏振忠,主编,耳鼻咽喉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第1版,132-134。
[2] 卜国铉,杨占泉,王太玲,姚光大等耳廓软骨内假性囊肿的命名根据,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0,15:46.
[3] 刘文中,成诗银,张遂祥等,耳廓假性囊肿发病机制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6,21:50-51.
[4] Engel D,Pseudocysts of the auricle in Chinese,Arch Otolaryngol 1966,83:197.
[5] 陈乾美,赵田芬,杨秀海等,耳廓假性囊肿免疫学病因的初步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236-237.
[6] 张晓彤,孙斌,凌荧等,耳廓假性囊肿病理及治疗问题探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640-644.
[7] 郭生魁,错位软骨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52.
[8]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综合,耳廓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6,21:52.
[9] 王建文,汤宜昶,氟尿嘧啶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6,21:250.
[10] 周剑勇,陈雅平,液氮冷冻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6.
本文是段丙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