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读标准

发表者:杨军 人已读

一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读标准和方法

杨军 康安静 苏宝山 陈晓黎

摘要: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病理学诊断、鉴别诊断及特异性分子靶标筛选、鉴定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也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靶标检测的基础性平台技术。但自IHC应用以来,尽管,已有多种IHC判读标准和方法,但由于分级标准差异大和主观性强以及对IHC结果准确性和精细化要求的提升,现有IHC结果判读标准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该文拟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IHC结果判读标准和方法,以期为实现IHC的标准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表型;判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2-3R392.31R-331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生命科学、尤其是现代病理学诊断、鉴别诊断、肿瘤特异性分子靶标筛选、鉴定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也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靶标检测的基础性平台技术。

然而,自IHC应用以来,关于IHC检测结果判读标准和方法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和应用该技术的相关人员。尽管,目前已有多种IHC判读标准和方法在临床上广为使用[1,2,3]。但由于操作繁琐、分级标准差异大和判读的主观性强等因素,以及对IHC结果准确性和精细化要求的提升,现有IHC结果判读标准和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该文拟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IHC结果判读标准和方法,以期为实现IHC的标准化提供参考。

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读标准和方法

表达模式

判读标准

判读方法

胞核型

l 0级:无阳性细胞:0%

l Ⅰ级:阳性细胞数:1-10%

l Ⅱ级:阳性细胞数:11-20%

l Ⅲ级:阳性细胞数:21-30%

l Ⅳ级:阳性细胞数:31-40%

l Ⅴ级:阳性细胞数:41-50%

l Ⅵ级:阳性细胞数:51-60%

l Ⅶ级:阳性细胞数:61-70%

l Ⅷ级:阳性细胞数:71-80%

l Ⅸ级:阳性细胞数:81-90%

l Ⅹ级:阳性细胞数:91-100%

在低倍镜下(4X10x)浏览整张切片,观察目标细胞中(如肿瘤实质细胞)细胞核着色情况和胞核阳性细胞的分布状态,选择高表达区域,转换物镜到较高放大倍数(20x40X)估算核阳性细胞在整张切片中同类型细胞中的百分比作为整张切片的判读结果,既可以计数资料方式以百分比报告,也可按照010级的等级资料分级报告。

胞膜型

l 0(阴性):无着色

l 1+(弱阳性):任何比例的细胞呈现微弱、不完整膜着色

l 2+ (阳性):>10%的细胞呈现弱至中等强度、完整但不均匀膜棕黄着色的细胞呈现弱至中等强度、完整但不均匀膜棕黄着色

l 3+(强阳性):>30%的细胞呈现强、完整膜棕褐着色

在低倍镜镜下(4X10x)浏览整张切片,确定要观察的目标细胞(如肿瘤实质细胞)的细胞膜着色和网格状分布情况,对于在低倍镜镜下(4X10x)不能明确阳性细胞的情况下,转换较高放大倍数(20x40X)进行观察,按照目标细胞膜彼此间连接形成的网格状结构的完整性、着色强度、均匀程度及其在同类型细胞所占的比例,进行分级。

胞质型

l 0(阴性):无着色

l 1+(弱阳性):≤10%的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质着色

l 2+(阳性):10-30%的细胞呈现强的棕褐着色细胞质着色,或≤70%的细胞呈现弱或中等强度的细胞质着色

l 3+(强阳性):>30%的细胞呈现强的棕褐着色细胞质着色或>70%的中等强度细胞质着色

在低倍镜下(4X10x)浏览整张切片,观察目的细胞(如肿瘤实质细胞)中细胞质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选择高表达区域,转换物镜到较高放大倍数(20x40X)确定细胞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或面积)占视野下(或整张切片内)同类型细胞的百分比,最后按照阳性细胞百分数所在区间进行分级。

/核型

l 同胞质型

按照胞质型标准判读,必要时,同时标注核阳性细胞比例。也可按表达模式的优势原则参照胞核型或胞质型分子标准判读。

/膜型

l 同胞质型

按照胞质型标准判读,必要时,同时标注膜阳性细胞比例。也可按表达模式的优势原则参照胞质型或胞膜型分子标准判读。

文献:杨军,康安静,苏宝山,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读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20):3699-370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6&CurRec=1&DbCode=CJFQ&dbname=CJFD2014&filename=ZLYD201420025&uid=WEEvREcwSlJHSldTTGJhYlN2ekdRQUZWNXRHbFBkQnBUaDhoOFlCNUtEZ29RMGZDRFFPck1FcGJXa3FKajdQYnVPMD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DU1MzdZUUxCSGs1emhSbDRqZDVTWDNtckdOSEZyQ1VSTCtmYitacEZ5N25VNzdOUHlIU2FyRzRIOVhPcjQ5SFk=


本文是杨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