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大家通常会想到母乳性黄疸,就停止母乳喂养,减轻黄疸,其实母乳性黄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其原因是由于母乳喂养不足相关的黄疸,另一种是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乳性黄疸。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又叫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常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一周内,由于生后数天内热卡和液体摄入不足、排便延迟等,使血清胆红素升高,几乎2/3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出现这种黄疸;患儿可有生理性体重下降显著及血钠增高;黄疸常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而得到缓解,母乳不足时也可以添加配方奶。 处理: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尽早开奶,鼓励少量多次喂哺母乳,每天10~12次,保证足够乳量及能量的摄入,减少生性体重下降幅度。注意避免错误地喂糖水,使哺乳次数减少,不利于乳汁的分泌。如血胆红素升高达光疗标准,应予以干预,可继续母乳喂哺,同时进行光疗,不要停止母乳喂养,而错失宝宝吃初乳的机会。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传统意义上的母乳性黄疸: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较晚,常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黄疸又加重,即胆红素峰值常在生后7~10天出现,黄疸持续2~3周甚至2~3个月才消退。常指生后1~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其诊断常是排除性的。母乳性黄疸的确切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部分母亲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可在肠道通过增加肠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分离,使未结合胆红素被肠道再吸收,从而增加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负担;也有研究提示与肝脏UGT酶基因多态性有关。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尿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停母乳24~72小时,胆红素迅速下降约50%。重新哺乳,胆红素可再度上升,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处理: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任何治疗,如果黄疸上升明显,必要时暂停母乳;但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应给以干预。 注意:新生儿光疗标准也和以往不同,需要根据胆红素曲线图判断,因此需要到新生儿门诊就诊,让大夫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