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珺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分型及治疗策略

发表者:谢珺田 人已读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有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肥大、椎体滑脱、黄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边缘钙化等。典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和/或麻木加重,有时伴有腰部及下肢无力,坐位或下蹲短时休息后可再行走一段距离,但随着距离延长,这段无痛或轻微疼痛的行走距离逐渐缩短,而长时间休息后这一距离较长。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按解剖分为3型:中央椎管狭窄型、侧隐窝狭窄型和椎间孔狭窄型。中央椎管狭窄型往往影像表现严重,椎管轴位像呈“三叶草”型,反而临床症状轻微,可以没有任何阳性体征,二者极其“不成比例”。侧隐窝狭窄型临床表现较重,常伴行走后无力,但可以缺乏阳性体征。椎间孔狭窄型受累神经常为单根神经,症状体征常较典型。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等,可以短时有效但效果难以持久,微创治疗方法有效,但似乎也难以根本改变椎管狭窄的结构状态。因此也只有外科手术才能根本解除病变,达到“根治”的效果。而实际临床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退变常为多方面的,即可以同时合并出现多个间隙的各种狭窄类型:中央椎管狭窄型+侧隐窝狭窄型+椎间孔狭窄型,由此导致病变复杂化,手术亦相应趋于复杂,对于局部解剖结构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增大,继而手术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手术的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如FBSS等)发生几率增加。也就是说,并不是手术越大,病变解除得越彻底,临床效果越好。基于此,我国老年人慢性非癌痛诊疗专家共识提出“功能治疗”的理念,即不以消除病变结构为目标的保守治疗及以功能调节为主的微创手术治疗。由于人体代偿功能强大,病情严重程度与病变程度不成正比,这类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因创伤小,对生理结构和局部稳定性影响较小,常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本文系谢珺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谢珺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