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中药浴是皮肤病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疗法,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部分。中药浴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温热法使药物透过皮肤、穴位等直接进入经络、血脉,输布全身,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药浴疗法通过热、药的共同作用,除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外,同时升高皮肤温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局部血、氧供给,改善微循环,维持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通过药浴还可去除皮肤上的污垢和细菌,提高皮肤抵御细菌侵袭的能力,减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在涂药前将患处原有的药物清除掉,可提高新涂药物的吸收。在紫外线治疗银屑病时,照射前将鳞屑和药物清除掉,可增加紫外线的治疗作用。另外,因药浴时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吸收进入血液,所以与内服药相比疗效快且舒适,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在治疗银屑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药浴一般适用于能自行活动者。饥饿、体弱、年老、儿童、精神欠佳者要慎用,如需洗疗最好有家属陪伴。当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疾患、神经精神系统疾患、出血倾向、体质虚弱、行动不便时不易进行这项治疗。女性经期、孕期也不宜进行中药浴。水位不宜过高,以胸部以下不感胸憋为宜;洗浴时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浴时可用软布或毛巾拭洗,禁用肥皂,要避免用力搓洗每次洗疗的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有些人常常认为泡得时间长点,水热点,把皮屑剥掉疗效才好,其实水温过高,皮肤表面的油脂更容易破坏,毛细血管扩张,会加剧皮肤的干燥程度。同时,长时间把全身浸泡在热水中,身体表面温度急剧上升,过多出汗,会引起血容量下降,血液粘稠,流速缓慢,而高温使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进入其中,从而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这也是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另外过度搓擦会刺激损伤皮损,往往会影响皮损的消退。洗完后,用温水冲去药液,及时在皮肤上涂抹油脂类乳膏或药膏,如凡士林、橄榄油等,可以锁住皮肤表面水分,缓解干燥瘙痒,也利于药物的吸收。在进行药浴后如发现有刺激现象,应停止药浴,及时向主治医生反应,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温馨提示:进出浴盆、穿衣时还要注意安全,防止地滑摔伤。如自己在家中洗浴还应注意每次都应把浴盆清洁干净,避免感染。
本文是王红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8-17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