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10其他耳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如何治疗

发表者:李凡成 人已读

一、什么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BPPV),也称为耳石症,管石症,是一种表现为因体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的疾病,属于前庭末梢器官常见病变,具有自限性(即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不治而愈)。该病发率高,约占所有眩晕的2040%。因其病理改变为处于内耳椭圆囊的碳酸钙结晶颗粒因某种原因脱离椭圆囊,游离于半规管或壶腹嵴,从而导致头位变动时发生眩晕。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有哪些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很多,其机理主要是一侧耳石脱落,导致两侧前庭功能不对称,因此前庭器官向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也不对称,从而导致BPPV的发生。

1、老年性退行性变:40岁以上即可出现。病因的关键在于内耳器官老化。

2、头部外伤:多见于头颅外伤后,或外伤数天、数周后发生眩晕,机理较多,如前庭衰竭、前庭震荡、脑震荡,也可见于颈部急剧转动受伤(头部加速或减速运动受伤,医学上称为“甩辫子伤”),可引起BPPV。其机理主要是耳石脱落。

3、耳部病变:如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也属于中医感冒范畴)、前庭神经元炎(也属于中医感冒范畴)、梅尼埃病(出现于缓解期)、特发性突聋(出现于恢复期)、耳部手术后,或内耳气压伤,均可引起BPPV,耵聍或外耳道异物亦可引起,但较罕见。耳部疾病引起的BPPV的机理,主要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因此前庭向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也不对称,遂引起眩晕。

4、内耳供血不足:由于某些或某种原因(常见者为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内耳供血不足,引起内耳退行性变,耳石脱落,或两耳前庭功能不对称。

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如何诊断

1、病因:有上述BPPV的病因,或无明确的诱发病因。

2、症状特点:主要是呈位置性眩晕,伴有眼震。

1眩晕较典型:发作时眩晕呈旋转性或摇晃性,而不是头昏、头重脚轻感,但在眩晕发作后,有可能伴随有头昏或头重脚轻感。

2)眩晕随位置改变而发生眩晕多在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头位改变是指,如,由忽然低头、仰头时,或由立位变成卧位、卧位变立位,平躺时由一侧向另一侧变换时。

3)医生检查时,眩晕有疲劳性:在检查时,眩晕开始时由弱渐强,达到高峰后随之渐弱;每次眩晕发作一般数秒钟,较短暂,也有发作时间较长的;多次诱发眩晕后眩晕感会较前减弱,呈疲劳性。

4)眼震:可自觉有眼球震颤(一般很少有患者向医生讲出这种感觉);医生检查时眼震可呈旋转性或水平性,并具有衰减性(疲劳性)。

四、本病与其他眩晕性疾病如何鉴别诊断

1、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主要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所致,常见者如脑干病变,后颅窝肿瘤,小脑、脑干、第四脑室肿瘤,以及其他某些病变等。鉴别的要点在于,中枢性位置性病变可能同时具有头痛进行行加重,听力受损,以及其他颅神经受累症状。检查方面,最重要的有二点,一是头颅CTMRI检查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影像(多属于颅内肿瘤),二是耳鼻咽喉科医生检查时,眼震无疲劳性。

2、其他外周性眩晕:对于医生而言,鉴别比较容易。对于患者而言,如果无位置性眩晕,不必从本病考虑。

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如何治疗

在治疗方面,虽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不自而愈,但其自愈的时间久暂并不确切因此仍当积极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有:

(一)药物疗法

1、西药:抗眩晕药、抗胆碱药。此类药物很多,目的是抑制前庭反应,减轻眩晕、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对疾病本身并无治疗效果。常用药物如:盐酸异丙嗪(非那根)、氟桂利嗪、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等。症状消失即停药,一般不必久服。

2、中药治疗: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而配合不同的中药组成处方,以汤剂为主。

(二)前庭习服疗法

前庭习服疗法(Cawthorne-Cooksey前庭体操训练)的疗效机理,是诱导中枢神经代偿,增强对眩晕耐受性,从而使症状自行消失。以下方法介绍的文字来源:http://haodf.health.sohu.com/zhuanjiaguandian/vertigo_382139593.htm(请点击)

前庭功能异常的病人多数可以采用Cawthorne-Cooksey训练。训练内容从简单的眼动到复杂的扔球等,持之以恒的认真训练可以加快前庭功能的恢复。可由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或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训练。

1、躺在床上或坐位

1.1眼球运动,由慢到快

1.1.1上下运动:双眼向上看,再向下看

1.1.2、左右运动:双眼向一侧看,然后转到另一侧

1.1.3远近注视:注视手指病人面前1米处逐渐移近病人至0.3米,病人双眼跟随手指移动。

1.2头部运动,先慢、再快、然后闭眼

1.2.1头前屈、后伸

1.2.2左右转头

2、坐位

2.1同上眼球与头部运动

2.2耸肩与转肩

2.3前屈,并从地下捡起物体

3、站位

3.1同上眼球、头和肩部运动

3.2睁眼和闭眼时从坐位到站位

3.3在眼球水平双手间传递小球

3.4从坐位到站位,中间转身

4、活动(室内)

4.1以站房间中间的人转圈,并与该人传递球。

4.2睁眼与闭眼时穿过过房间

4.3睁眼与闭眼时上下斜坡

4.4睁眼与闭眼时上下台阶

4.5任何需要弯腰、伸展和有目标的运动,如打保龄球和篮球。

(三)体位疗法(患者可自行进行)

患者闭目坐立,向一侧卧(可引起眩晕症状),保持该体位至眩晕自行消失;30秒钟后,改向对侧卧,如此反复两侧转换,直至眩晕消失。可每天23次,一般在12天可缓解症状,一至二周使症状消失。

(四)管石解脱法

此法属于医生操作性治疗手法,需要医生熟练掌握才可进行。具体方法略。

(五)耳石(微粒)复位法

耳石复位疗法是目前国内大型医院诊断与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手段。

采用特制的耳石复位治疗设备进行复位治疗。该设备比较先进,具有眩晕检查诊断、耳石复位治疗的双重作用,据我们应用的经验,该设备诊断较灵敏,疗效往往较好。检查费、治疗费各在300多元。

以上诸方法,可根据情况,适当配合性应用,其中主要是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

附:医案三则

例一(谭警书教授医案)

肖某,男,43岁。本院医生。

199246日初诊:眩晕一周,每于睡卧或起床时头位改变过程中发生短暂眩晕,无耳聋耳鸣或耳内胀满感,平日较怕冷。舌淡胖苔白润,脉缓右尺弱。证属肾阳不足,耳失温养。治以温肾壮阳兼化饮祛痰,以真武汤合二陈汤加减:

附片6g生姜5片白芍20白术15茯苓15泽泻15g法半夏10陈皮10g炙甘草5g

5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服。愈,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未再发。

例二(李凡成医案)

龙某,女,78岁,长沙市人。

20015年1004日初诊:反复眩晕二个月,与体位有关,直立位时头部不能稍低与上抬,躺下睡眠时的体位眩晕感最显著,引起恶心感重或欲呕吐,无呕吐物,伴头昏沉感,额部明显。近期曾住院内科治疗二周无效,建议看耳鼻咽喉科。近来常有体倦,食欲不佳,睡眠可,有高血压病药物控制良好,舌质偏淡苔白,脉弦缓略滑。经眩晕诊断治疗检查,确诊为耳石症,但在复位治疗过程中,呕吐不止难以承受,遂中止复位治疗,改以药物治疗。处方:

党参15白术15茯苓15法夏10陈皮6甘草6郁金10丹参15石菖蒲10川芎6红花5柴胡6枳实10

4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同时处敏使朗盒,嘱可每天服3次,每次一粒,饭后服。一周而愈,至今未再发。

例三(李凡成医案)

何某,女,51岁。长沙市人。

2016年620日初诊:头晕三个月,视物旋转,症状的发作与体位有关,发作时无恶性呕吐。外院几次检查诊断为耳石症,抗眩晕药效果不佳。平时容易疲劳,口干苦,口粘,食欲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缓。耳石复位治疗过程中因呕吐不止,遂中止复位治疗。处方(超微颗粒):

党参10白术10茯苓10天麻10枳壳10黄芩10竹茹10法夏10陈皮10郁金10三七10丹参10

14剂,每天1剂,分2次开水冲服。

7月2日复诊:显著好转。目前在眩晕体位时未再发作眩晕,但仍然有容易疲劳,思睡,两颞部常有血管跳动感,后枕部紧束感,食欲可,或有口苦,大便调,无腿痛腰痛。舌质淡红胖有齿痕,苔薄,脉沉数无力。

党参10白术10茯苓10法夏10陈皮6黄芩10知母10当归10三七粉2(冲服)升麻10黄芪10竹茹10柴胡6丹参10

21剂,服法如前。愈。

主要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咽喉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素珍主编: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人民军医出版社

3、李凡成,徐绍勤主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文是李凡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