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卫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大动脉炎分型及CT诊断

发表者:吴海卫 人已读

作者:罗松,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动脉疾病,以节段性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为特征。大动脉炎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虽然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确诊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沉等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可以提示病情的活动情况,但与本病的发生无必然的相关性。影像学检查在大动脉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DSA检查在确立大动脉炎的诊断中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CT技术的进展,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能从多个层面显示大动脉炎的形态学改变,逐渐成为大动脉炎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基于其临床表现和受累血管的影像特征。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了大动脉炎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40岁; ②患肢间歇性运动乏力;③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④双上肢收缩压差>10 mmHg; ⑤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⑥主动脉及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其他原因引起。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表现也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中晚期患者所累血管管壁及管腔会有明显的改变,临床表现结合CT血管成像能使诊断较为明确。

版权申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