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孙岩 人已读
全身不舒服但有查不出严重问题时请警惕“心身疾病”!
王阿姨最近一直总觉得心里不舒服,晚上睡觉也睡不好,有一天早上去买菜在菜场里突然一阵觉得胸闷、心慌、大汗、浑身发抖,幸好及时呼救,叫来急救车送往附近的三级医院抢救。一番检查后,并没有发现明显严重的异常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只显示心律不齐和偶见的早搏,血压也只是稍微偏高。考虑王阿姨平素身体还算健康,只是餐后血糖稍微有点高,医生建议她回家好好休息,并开了心脏科的药物,并定期门诊随访。
王阿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觉得自己要不行了,人马上就要没有了”,而现在的她总是很担心当时的情况会再发生,整天惶恐不安,也不敢一个人出门,总害怕自己在外面发生了什么意外没人来帮忙
王阿姨不知如何是好,拿了一堆没有明显异常的检查报告跑来门诊找我,她匆匆忙忙、紧紧张张,语速很快,像一只受了惊的小鸟。我们聊了聊,才得知王阿姨女儿最近出嫁了,丈夫过世的后,现在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平时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我想了想对他说:“我建议你到心理科去看一看!”
心理科?王阿姨一脸疑惑,焦急甚至带点不开心的说“我是心脏不好,又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心理科那是疯子才去的地方呀。”
我连忙解释说:“有的情况下了解你为什么生病比你生了什么病更有用哩!你很有可能得的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被称作“心理生理疾病”,这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简单来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琐碎和各种突发事件都会给我们的内心造成压力,以及我们内心的一些愿望和现实产生冲突而当这些不当影响不能得到很好缓解的时候,虽然我们看似理智的大脑会一直在帮我们压抑,但我们的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帮我们表达出来。
就拿王阿姨来说,平时身体就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丈夫的去世对她就造成了一次打击,最近看着女儿忙着出嫁更不好表现自己受伤的一面,不断的压制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女儿嫁出去之后,王阿姨突然感到孑然一身,一下子变得无比空虚,常常想去女儿那看看,却发现女儿有了新家庭以后自己却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种种因素影响下,王阿姨终于“病”倒了,王阿姨的女儿知道了母亲的情况也常常回来看看王阿姨。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诊者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范围非常广,设计各个系统,从胃溃疡、哮喘,到冠心病、癌症等都是其不同表现。常见的心身疾病按照系统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压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既然上面的定义里说到,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与发展都与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那么他就一定与这些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从传统的生理因素开始转向其他方面,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病更重要”。他强调的是人,而不是病。中国的汉字“病”,如果仔细、拆开来看,你也会发现它也有个“人”在其中。同样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心身的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生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是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特定的身体素质和躯体状况都会发生特定的心身疾病。
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特定的时代及其不同文化背景给不同的人造成不同的影响,想象一下在以胖为美的时代厌食症的发生率会不会和今天大家以瘦为美的审美的时代的一样呢?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内因,主要包括情绪因素和个性特征。长期而严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恐慌等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生活应激事件: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发生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是指那些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和应对的特殊事件。包括:失恋、离婚、丧失亲人、工作变动、突发灾难等,它们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创伤,并导致躯体不适。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即愉快、积极的情绪)和负性情绪(即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
如此解读来看,王阿姨本身患有的躯体疾病已是一个信号,在经过爱人去世、女儿出嫁这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后,加上王阿姨原本风风火火、敏感焦虑又不爱善于在女儿面前表达情绪的性格和行为倾向,同时处在这个快节奏、表面化、忽略内心感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心身疾病就这么发生了。
一些关于心身疾病症状的有趣理解:
一个人疾病的症状就像是树冠上面的枝叶,症状是最外面、最表层的现象。当去了解这个病人的时候,光去了解“树冠”肯定是不全面的,还要看到树枝、树干、土壤、空气。
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对别人和自己感情上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需要,不清不楚的地方。
结肠炎的人很容易服从、听话,但是带有一定的强迫特征,内心比较矛盾也比较吝啬。
心脏病的人比较忙碌、好胜、急躁。
荨麻疹的人渴望得到感情,甚至有时候有罪恶感和自我惩罚。
神经性皮炎是对早年抚摸不够的一种代偿。
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溃疡的形状就像被压抑已久的火山喷发。
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既然我们说到,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心身疾病的预防就要做到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
然而生物、生理方面是我们常常会关注的,相对比来说,心理层面的感受就容易被忽视,加之由于我国大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较少和长期形成的就医习惯,90%的心身疾病患者会选择去各科就诊而就是很少去心理科。就像王阿姨一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心理有问题”,当然,“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看问题才是问题”,疾病的问题本来是客观存在,在我们不理解甚至带有一些偏见的情况下,他本身的意义就改变了。尝试着去理解疾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就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觉到自己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的困扰中,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应该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或者主动的寻求帮助,可以借助运动、娱乐、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甚至严重时可以去心理科就诊。
王阿姨经过介绍去到了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一名心理医生那里开始接受治疗,同时我的门诊仍旧继续随访,原本的躯体疾病也在同时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王阿姨告诉我,“医生,你给我开的这个心药真的很管用!”
本文系孙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孙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