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为什么腰痛:可能是腰椎退行性变引起
发表者:胡永珍 7212人已读
腰椎退行性变是导致临床腰椎疾病,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退变性侧凸等的基础。病变的临床表现除了腰椎畸形变、下腰痛等腰部症状之外,更多、更明显地表现为压迫神经带来的皮肤感觉障碍、肌力下降、跋行、深反射异常和病理征阳性等下肢症状,甚至可出现瘫痪。
腰椎退变的主要形式:
1、腰椎间盘的退变:腰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等3种组织构成。软骨板平均厚约1mm,中央处更薄。纤维环由内、中、外3层组成。外中层为胶原纤维,内层由纤维软骨组成。腰椎间盘是人体负荷最重的部分,正常椎间盘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可抵抗450kg的压力而无损伤。
椎间盘的退变发生很早,男性十几岁即可出现,女性稍晚,男女性50岁时约97%出现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负重和运动负荷加大,椎间盘软骨板不断受到磨损和反复微小损伤,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和变薄,并产生软骨囊样变性和软骨细胞坏死,与纤维环附着处发生松弛、脱落;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新生儿髓核含水90%,纤维环为80%,到35岁时分别降至78%和65%,因此,髓核逐渐萎缩,弹性及膨胀效能减低、空洞、干涸,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及钙盐沉积,软骨细胞增多甚至血管侵袭;纤维环因磨损失去正常形态和韧性,并增厚成为椎间盘主要成分;整个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随之减退,在各种负荷的作用下,椎间盘易在其受应力最大的部位,即纤维环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且这种变化不断积累加重。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X线征象主要为椎间盘高度的降低;MRI影像学改变有椎间盘信号减弱且不均匀,高度亦减小。
2、骨赘形成:即所谓的“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和纤维环松弛导致该节段不稳,由于椎体受到附着的纤维环和纵韧带的病理性牵拉刺激,引起相应的椎体骨赘形成。
骨赘的X线表现主要有三种形态:1)唇状骨赘:骨赘沿椎体上下缘水平延伸生长,边缘硬。2)鸟嘴状骨:由椎体上下缘纵向生长,与相邻椎体骨赘构成鸟嘴状,但两者之间互不相连。3)桥状骨赘:相邻上下椎体间骨赘形成,两者相互连接呈桥状,多为前纵韧带骨化所致。
3、关节突退变:脊柱的关节突关节为可活动的滑膜关节,随着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之间的力学关系发生变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腰椎屈曲和伸展运动时的支点位于髓核后方,椎间盘退变后,支点即后移,严重者支点可移至关节突关节。因此,关节突可受到严重磨损。早期表现为关节软骨表面粗糙不平及软化区出现,进一步发展则软骨破裂,甚至剥脱游离同时软骨下区骨密质增加,关节周围发生新生骨,关节变厚、增生、关节突关节退变增生,可向前、内侧突入椎管,造成侧隐窝和椎管的狭窄;如上下关节突增生内聚,可造成中央型椎管狭窄,并常伴有其他骨、软骨和软组织病变。
4、椎板和韧带的变化:正常椎板的厚度为5-7mm,退变后其厚度可达10mm,甚至有最厚达20mm的病人。病变节段相邻椎板的间隙变小,甚至消失。椎板间和关节囊的黄韧带可由正常的3~4mm增厚到10mm或10mm以上.这些病变均可导致椎管狭窄。
本文是胡永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3-18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