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吕维富 人已读
2016年5月12曰,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国卫办医发〔2016〕12号文件】。该文件对我国县级医院的部门设置、人员配置、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设备和设施建设、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建设以及教学与科研等方面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这是为适应我国新的医改形势而制定的一个比较系统性、接地气的文件。该文件的最大的亮点是在《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中对县级医院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和推荐开展的诊疗项目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细读此文件可以总结出:该文件允许县级医院开展几乎全部的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这是对我国近年来争论不休的在县级医院是否可以开展介入放射学诊疗以及可以开展哪些介入技术给与了一个肯定的答复。可喜可贺!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之间在设备、人才和医疗投入等方面差异较大。不能因为政策允许就一窝蜂盲目上马,违规开展。最终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伤害,把介入放射学这门学科(技术)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为此,笔者结合自己30余年临床工作和管理经验以及有关文件精神谈谈如何在县级医院开展规范化化的介入放射学诊疗?
一、学科建制
根据《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有关规定:在“医学影像科内设置介入放射学专业组或科室”。该规定是把介入放射科界定在医学影像科下的专业组或亚专科,这也是目前我国介入放射学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影像科内的亚专科还是作为独立的专科,建立规范的、从业人员固定的介入病房单元是十分必要的。
介入病房是介入放射科的主体阵地,其床位的数量依各医疗机构总体病床数和介入放射学发展的水平差异而不同。初期床位数可以设10张左右,可以与肿瘤科、普通外科、综合内科、血管外科等相关学科共建病房,合作管理。在条件成熟后可以设置20-30张(或更多)独立的介入病房。
二、人员配置
介入放射学科应至少有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科主任;并有较扎实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至少在三级综合性医院介入放射科进修6个月以上、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胜任。
若与其它科室共建介入病房,可以有4-6名介入专科医师;若设立独立的介入病房,建议配备6-10名专职介入医师,负责病房、门诊和介入手术等日常工作。这些医生也应该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介入病房的护理单元可以与其它学科共有,在条件成熟时应该有介入病房独立的护理单元,以适应介入病房的专科护理特点。护理人员的数量与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之比为0.6:1。
三、设备设施
㈠介入导管室
开展介入放射学诊疗的医院应设置专用的介入导管室(或称介入手术室)。介入导管室应按照标准的手术室设计,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要求。包括:
1.导管室布局:应设置患者同道、工作人员同道和污物同道。工作人员出入口有更衣室,患者出入口处有消毒垫。
2.导管室内部设置:主要由手术操作室、控制室及辅助工作间组成。手术操作室是导管室的中心部位,各种手术操作均在这个中心场所内进行。导管室应有良好的放射防护设施,建立导管室时,其四周及天棚需有两层铅板屏障,以作为放射防护的必要设施。导管室的操作室应宽敞,面积在60m2或更大,以利于各种仪器摆放和抢救患者方便。控制室与手术操作室以铅玻璃隔开,窗口可以尽量大一些,以便观察。辅助工作间:包括观察室、洗手间、器械室、敷料间、库房、污物处置室、值班室、办公室、卫生间、更衣室等。
(二)设备和器材要求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及附属设备
应至少配备大型DSA机1台,高压注射器1台,心电监护仪1台,除颤器1台,麻醉机1台,吸引器1台,气管插管及其它必备的抢救设备。
2.防护设备
应向手术操作者提供铅屏、铅帘、铅衣、铅眼镜、铅帽、铅围脖、铅手套,对手术病人应提供甲状腺及性腺防护设备。
3.介入器材
主要包括用于介入手术的器械与材料。如器械台、方盘、刀片、药碗、止血钳、卵圆钳、麻药杯、弯盘、穿刺针、各种导管、指引钢丝、球囊和支架等。所有手术器械使用前应保证无菌,一次性材料不可重复性使用。
㈢介入导管室人员配置
按照有关文件要求,DSA作为大型X线设备,必须纳入影像科(放射科)统一管理。原则上每台DSA配备医学影像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技师1-2名;根据工作量需要配备专科护士2-3名。从事介入放射学相关工作的医师、技师和护士必须办理放射人员从业证书,纳入放射人员统一管理。原则上,DSA技师应具备DSA上岗证书。
四、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㈠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
1.介入病房和介入导管室必须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有明确的医疗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和主管部门,并充分发挥作用。
2.医疗、院感、药事、护理等部门必须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持续改进。各项诊疗活动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要求。
3.要定期开展院科两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估和监测,实施医疗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介入病房必须认真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分级护理、会诊、值班和交接班、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查对、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分级管理、危急值报告、病历书写与病历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审核等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㈡加强医疗安全风险管控
1.树立医疗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了医疗风险防范机制,有医疗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主管部门,并充分发挥作用。
2.建立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预警制度,定期分析医疗安全风险,并及时向临床科室进行了反馈。
3.患者安全目标得到细化、落实,责任到人。
4.其它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五、文件的缺憾之处
从本次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文件来看,应该是融合了放射介入、心内科、神经内外科、消化科、呼吸内科和超声科等众多专家的智慧制定了相关诊疗技术范围,也是一个九龙治海的结局;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我国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混乱局面。
从本文件看:同样是神经介入,在影像科下的介入放射科(组)只能开展1-3级介入手术,而神经内、外科可以开展所有的1-4级介入手术。同样地,就呼吸系统的介入技术来说,影像科下的介入放射科(组)不能开展气管支架置入这样的4级手术,而呼吸科可以开展。应该知道,在很多县级医院呼吸科可能连气管镜都不能做,反而是介入科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文字为一家之言,管窥之见,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本文是吕维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