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及诊治

发表者:侯涛 人已读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归于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的,可引起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所以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因此有人认为寄生虫病有别于传染病,但因其大多数可经过虫媒、食物水源污染等而造成传播,故习惯上还是将其列入传染病学。

宿主是指寄生虫所寄居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如血吸虫可以寄生于钉螺及人体内。宿主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时,称为寄生虫感染(palasite infectione),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时称为寄生虫病(palasite disease)。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取决于寄生虫虫卵的毒力、数量、逃避宿主反应的能力,宿主的营养及免疫功能状态等。

迄今已发现可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多达270种以上,其中仅16%具有严格的人类宿主特异性,即这些寄生虫只有在人体内寄生才是其最适宜“生活场所”。一般来说,寄生于组织内的寄生虫要比寄生于腔道内的寄生虫致病性要强,幼虫比成虫的损害更严重;机会性寄生虫感染常引起致死性后果,如HIV感染后常见的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肺炎等。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物质均来自于宿主,故宿主常常营养不良;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体内移行和定居对宿主组织的损伤及破坏;3.毒性产物及免疫损伤:例如血吸虫抗原与宿主抗体复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病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生活和生产方式复杂多样,加之经济不发达,寄生虫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疾病,虽然经过建国后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在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至今仍是世界上寄生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寄生虫病相对少见,而且散发,许多从事寄生虫病调查的工作者大多不是第一线临床医师,所以难免会出现漏诊、误诊现象。艾滋病的流行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寄生虫的机会性感染率逐渐升高,因此,对寄生虫病的防控仍是预防及卫生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寄生虫的感染与发病,与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人们缺乏有效抵抗寄生虫感染的先天免疫力而对寄生虫呈普遍易感状态;同一宿主可同时感染多种寄生虫;多数寄生虫感染宿主后所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不足以免除同种寄生虫的再次感染,因而患者(即使在化疗治愈后)多次接触同一寄生虫仍可反复感染(例如血吸虫病)。一种寄生虫只能与某种或某些宿主建立寄生关系,称为宿主特异性。例如,阴道毛滴虫仅能寄生于人体。

寄生虫病的诊断需要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随着实验诊断技术的发展,血清免疫学诊断逐渐成为最常用最重要的诊断技术,例如用于诊断血吸虫的环卵沉淀试验、免疫印迹技术、循环抗原检测技术等。

寄生虫病的基本特征是:1.慢性感染与隐匿性感染,例如血吸虫病如不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2.重复感染,例如感染血吸虫治愈后反复接触疫水造成反复感染;3.多种寄生现象,人体可能同时感染2种及2种以上的寄生虫,彼此增大或减少致病作用,但绝大多数是加重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感染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例如血吸虫感染可以出现尾蚴性皮炎、肝脏损害、脾肿大等。寄生虫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1.发热 2.贫血 3.腹泻 4.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 5.肝脾肿大 6.皮肤损害 7.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阿米巴脑脓肿、脑囊虫病所致脑炎或继发性癫痫等。化验检查:绝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常出现血清IgE水平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高球蛋白血症,反过来推测:遇不明原因发热同时发现化验有上述3项异常时需仔细甄别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必要时可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来辅助诊断。

治疗:由于寄生虫的种类繁多,药物选择也相对复杂,并非一种药物包治百病。常见疾病及基本药物列举:1.疟疾,可用氯喹、伯氨喹啉 ;2.溶组织内阿米巴,可用甲硝唑;3.卡氏肺孢子虫可用复方磺胺甲噁唑;4.阴道毛滴虫,可用甲硝唑、替硝唑等;5.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各种肠道绦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等)可用吡喹酮等。

预防:基本原则是控制寄生虫病流行的3个环节。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如对蚊虫滋生较多的场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等)3.保护易感人群,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必要时可预防性服药和在皮肤涂抹驱避剂。

由于大多数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同时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较多,因此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奏效。故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群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实践证明,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是切实有效的。


本文是侯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