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何大为 人已读
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TM)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肿瘤标记物在临床肿瘤学方面能够提供有关诊断、预后或治疗检测等方面的信息。
理想的肿瘤标记物具有以下特征:(1)灵敏度高,使得肿瘤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2)特异性好,即肿瘤患者为阳性,而非肿瘤患者为阴性,因此能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3)能对肿瘤进行定位,即具有器官特异性。(4)与病情严重程度肿瘤大小或分期有关,即肿瘤越大越晚期,肿瘤标记物浓度约高。(5)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即肿瘤标记物浓度增高或降低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6)监测肿瘤复发,即肿瘤治疗后肿瘤标记物浓度降低,肿瘤复发时明显增高。(7)预测肿瘤的预后,即肿瘤标记物浓度越高,预后越差,反之亦然。但至今还没有一种肿瘤标记物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TM的含量很微,需要用灵敏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等方法进行测定。
蛋白质类肿瘤标记物检测
甲胎蛋白检测
甲胎蛋白(AFP)是人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9000,胎儿出生后不久即逐渐消失。当肝细胞发生恶性病变时,细胞中合成AFP的基因又重新被激活,致使血中AFP含量明显升高。目前检测血清中AFP是临床上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
参考范围:CLIA、RIA、ELISA:血清<25ug/L
临床意义:
升高
(1)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阳性率为67.8%-74.4%。约有50%患者AFP>300ug/L,但也有18%的肝癌患者AFP不升高,值得注意。
(2)(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水平常<300ug/L。AFP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损失的肝细胞再生而幼稚化,此时肝细胞具有重新产生AFP的能力,随着受损肝细胞的修复,,AFP逐渐恢复正常。
(3)生殖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AFP可见升高,如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
(4)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400 ug/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应考虑胎儿有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
AFP异质体的意义
AFP是一种糖蛋白,不同来源的AFP由于糖链结构上的差异,对刀豆素(Con A)或者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结合能力是不同的,此种糖链结构不同的AFP称为AFP异质体,并以此分为结合型、非结合型两种。LCA结合型AFP在电泳时速度较慢,非结合型电泳速度较快,从而可将其分开。AFP异质体分析对于有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癌或良性肝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有鉴别诊断意义。通常以CLA结合型AFP≥25%提示为原发性肝癌,<25%者多属良性肝病。
癌胚抗原检测
癌胚抗原(CEA)最初发现于成人结肠癌组织中,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可溶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0。早期胎儿的胃肠道及某些组织细胞具有合成CEA的能力,出生后明显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时可见血清CEA升高,在乳癌、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也有升高。因此,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记物,虽然不能作为诊断某种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但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范围:CLIA,RIA,ELISA:血清<5ug/L。
临床意义
(1)血清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直肠癌、乳癌、胃癌、肺癌及胰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2)血清CEA连续随访监测,可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也可用于对化疗患者的疗效观察。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恶化时升高。
(3)肠道憩室炎、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肝炎和肺部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4)98%的非吸烟健康人血清CEA<5ug/L,吸烟者中约有3.9%的人CEA>55ug/L。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000的单链糖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前列腺癌患者正常腺管结构遭到破坏,可见血清中PSA含量升高。目前,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近年研究发现,血清总PSA(t-PSA)中有80%的PSA以各种结合的形式存在,称为复合PSA(c-PSA);20%的PSA以未结合的形式存在,称为游离PSA(f-PSA)。若t-PSA、f-PSA升高,而f-PSA/t-PSA比值降低,则考虑诊断前列腺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正确性。
参考范围:RIA、ELISA:血清:t-PSA<4.0ug/L,f-PSA<0.8ug/L,f-PSA/t-PSA比值>0.25
临床意义:
(1)前列腺癌患者可见血清PSA升高。以血清t-PSA>4.0ug/L判断为良性,则其阳性率为50-80%。t-PSA的血清浓度和阳性率随病程的进展而增高。前列腺癌手术后,t-PSA浓度可逐渐降至正常,若手术后t-PSA浓度不降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应考虑肿瘤复发或转移,因此t-PSA测定可作为监测前列腺癌病情变化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2)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也可见血清t-PSA、f-PSA水平轻度升高(一般在4.0-10.0ug/L),必须结合直肠检查、超生检查等进行鉴别。
(3)单独使用t-PSA或f-PSA诊断前列腺癌时并不能排除前列腺肥大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影响,特别是当t-PSA在4.0-10.0ug/L时,应用血清中f-PSA/t-PSA比值测定显得更有价值。f-PSA/t-PSA比值<10%提示前列腺癌,f-PSA/t-PSA比值>25%提示前列腺增生。
(4)约有5%的前列腺癌患者t-PSA在正常范围,但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升高。因此,两者同时测定,可提高前列腺癌的阳性检出率。
(5)其他恶性肿瘤如肾癌、膀胱癌、肾上腺癌、乳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6)采集患者的血标本前,若进行导尿或前列腺按摩,可导致血清PSA升高,应注意避免。
组织多肽抗原检测
组织多肽抗原(TPA)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胎盘和大部分恶性肿瘤组织中。它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目前认为TPA属于细胞骨架蛋白类,与细胞内的中间丝状体和细胞分裂素具有同源性。在体外试验中,抗TPA抗体可与细胞分裂素8、18和19起抗原抗体反应。体外培养时有丝分裂期间的增殖细胞TPA分泌活跃,因此血液内TPA水平与细胞分裂增殖程度密切相关,恶性肿瘤细胞分裂、增殖活跃,所以血清中TPA水平增高,临床上常用于辅助诊断迅速增殖的恶性肿瘤,特别是对已知肿瘤的疗效监测。
参考范围:RIA、ELISA:血清<80U/L。
临床意义
(1)许多肿瘤都可见到血清TPA升高,但主要见于膀胱癌、乳癌、卵巢癌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对膀胱转移细胞癌的诊断敏感性高。TPA在循环血液中的半衰期为7d,肿瘤切除后3-4周降至正常水平。由于TPA的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相关,如果TPA水平降至正常,说明肿瘤治疗有效,是监测肿瘤是否复发的良好指标。
(2)急性肝炎、胰腺炎、肺炎和胃肠道疾病也可见到血清中TPA升高。
(3)妊娠的最后3个月可见TPA升高。
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的糖蛋白。最初是从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离出来,后来发现其在子宫、肺、口腔、头颈等部位的鳞状上皮癌细胞的胞质中均存在,是一种较好的鳞癌肿瘤标志物。
参考范围:RIA、ELISA:血清<1.5ug/L。
临床意义:
(1)SCC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记物,宫颈癌、肺癌、头颈部癌、鼻咽癌时,血清中SCC升高,其浓度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宫颈癌的阳性率较高,为45-83%,头颈部癌的阳性率为34-78%,肺鳞癌的阳性率为39-78%,食管癌的阳性率为30-39%。临床上还用于监测这些肿瘤的疗效、复发和转移。
(2)肝炎、肝硬化、胰腺炎、肺炎、结核病、肾衰竭和银屑病等,SCC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3)血液标本应避免汗液、唾液和其他体液的污染,否则会引起测定值的假性升高。
本文是何大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