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金建荣 人已读
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是:患者像服药一样用水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一结肠一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
工作时间达7h±1h,可拍摄5万多张照片,在智能胶囊吞服8~72h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
外。医生通过影像工作站回放图像记录仪所记录的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整个消化道的情
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1)吞服胶囊前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避免受检查者精神紧张,导致喉肌痉挛,胶囊吞服失败。
(2)检查前20~30min口服祛泡剂可以改善近段小肠黏膜观察的清晰度。
(4)侧卧位有利于胶囊通过幽门,如果胶囊长时间(1~2h)不能进入十二指肠,选甲氨氯普胺(胃复安)或莫沙必利有助于胶囊通过幽门。
(5)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不能脱下穿戴在身上的记录仪,不能移动记录仪的位置。
(6)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不要接近强电磁波信号源,以免造成信号干扰。
(7)检查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
(8)检查过程中不能进食,出现饥饿感,可饮用少许糖水或静脉滴注糖水。
(9)检查结束后,提示受检查者在胶囊排出体外前,应使用便盆排便,以便观察胶囊
否排出。胶囊1周以上未排出应告知医师。
胶囊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自2003年胶囊内镜在我国应用以来,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作为一种
“微型摄像机”,胶囊内镜能动态、清楚地记录小肠黏膜的情况。目前胶囊内镜检查已经成为检查小肠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针对食管、胃、大肠等部位的检查应用仍在探索中。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在胶囊内镜检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小肠学组对其进行总结,并参照国外规范,制定了“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
一、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的适应证
(一)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
胶囊内镜检查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首选。可应用于消化道急性、复发性及隐性
消化道出血,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大约有10%的消化道出血是不能通过胃镜及结肠镜找到原因的,既往通常采用的常规手段包括钡餐、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方法的诊断率均低于20%。由于胶囊内镜检查属于无创性、侵入性诊断方法,因而尤其适用于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肾脏器疾病患者,及难以承受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小肠钡灌肠等有创性检查的老年患者。文献报道胶囊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约为55%~80%,较高的诊断率及其无创性的特点使胶囊内镜检查被公认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而针对缺铁性贫血,可作为消化道失血的初筛。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胶囊内镜检查发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是血管畸形,其次是小肠肿痛和克罗恩病,肠道寄生虫(如钩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般认为早期应用胶囊内镜检查能提高阳性检出率。此外,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胶囊内镜检查还能为随后的小肠镜检查提供线肠可经肠镜处理,远端小肠病变可经腹腔镜治疗,若为占位性病变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二)疑似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多累及小肠,而局限在小肠的克罗恩病的诊断比较困难,通常见于青中年患
者出现腹泻、腹痛、贫血和C反应蛋白增加等克罗恩病的可疑临床表现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正常的患者。目前国内外多个研究结果均支持胶囊内镜检查是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的二线诊断方法,可用于小肠克罗恩病的初次诊断、监控疾病的复发、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对治疗的反应并可对未定型结肠炎加以明确。文献报道胶囊内镜对克罗恩病的诊断率在43%~77%之间;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89.6%和100%。
(三)疑似小肠肿瘤
在胶囊内镜问世之前,小肠肿瘤的发病率一直被认为很低,检出时通常是其晚期。而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胶囊内镜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小肠肿瘤的诊断率。小肠肿瘤患者通常是因为消化道出血或贫血而行胶囊内镜检查。常见的小肠肿瘤包括:腺癌、间质瘤、淋巴瘤、类癌、血管瘤、腺瘤等。
(四)监控小肠息肉综合征的发展
胶囊内镜可以用于监测家族性或遗传性息肉病患者,文献报道其可以发现大约90%以
上的息肉,其中50%大于1cm,用于监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
肠道多发息肉综合征安全有效,有可能避免手术治疗。但由于胶囊通过十二指肠较快,有可能造成这部分病变的假阴性,必要时需要与小肠镜检查相结合。
(五)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众多,为黏膜自身改变,钡餐等检查阳性率低。胶囊内镜检查能通过对黏膜的直接观察而发现异常,多为绒毛萎缩(扇贝样、裂隙样、马赛克样、黏膜变平、环行皱鉴消失及结节样改变),此外还有其并发症相关的表现,如溃疡性空肠炎、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及小肠腺癌等。
(六)检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胶囊内镜检查可以清晰地展示药物对小肠黏膜的损伤,包括红斑、糜烂、小溃疡、狭
窄等。研究结果显示,其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破损的检出率可高55%,
远远超过其他传统方法。
(七)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此外,某些临床病例虽无明确证据证明病变部位在小肠,但需要临床排除(如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消瘦等),也是胶囊内镜检查的指针。
(八)对消化道功能性疾病
胶囊内镜依靠消化道的运动向前推进,因此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内的运行时间可反应消化道的运动功能。有人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运动及传输时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对消化道动力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二、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
胶囊内镜检查最大的并发症就是胶囊不能排出,如果胶囊在胃肠道内停留超过2周以
上则定义为胶囊滞留,滞留的胶囊一般不引起症状,但部分仍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及相关内镜取出,因此,该检查的禁忌证主要就是围绕胶囊滞留而确定。
绝对禁忌证
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或无法通过手术取出)。
(二)相对禁忌证
(1)已知过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瘘管。
(2)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
(3)吞咽障碍者。
(4)孕妇。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胶凝内镜造成电子设备(心脏起搏器等)失效,而对部分有明确度梗阻表现的患者,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确定梗阻部位、初步别断病变性质),应充分告知
并在作好手术准备的情况下方可完成检查。
三、胶囊内镜检查前准备
(一)、饮食准备
一般患者只需在胶囊内镜检查前一天的晚餐进食半流质即可。平素有便秘的患者建议
在胶囊内镜检查的前两日起即开始少渣饮食,检查前一天的晚餐进食半流质。
(二)、肠道清洁准备
胶囊内镜检查前一天的晚上8点起进行必要的肠道清洁准备。
可选择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或20%甘露醇。以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商品名恒康正
清)为例,具体方案为:使用恒康正清2盒(平素有便秘者可使用3盒),每盒(内含A、B、C各1包)溶入1000ml温水中,在1.5~2h服完,观察排出的大便接近清水样即可。如使用甘露醇方案,则先服用20%甘露醇250ml,再饮水1000~2000ml,同样需观察排出的太便接近清水样。
肠道清洁准备后可饮水但不能再进食,在检查前4h起停止饮水。
(三)、消除肠道气泡
在胶囊内镜吞服前30min,服用消泡剂(西甲硅油乳剂或二甲硅油散)。
本文是金建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