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出国要警惕虫媒传播的疾病

发表者:缪峰 人已读

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寄生虫病专科缪峰

近期,国内多地发生登革热疫情,基孔肯雅热疫情也受到了关注,蚊子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在疫情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人学习了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欠发达国家”发生的虫媒传播疾病方面的相关常识。

虫媒是从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向他人(或动物)传播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生物,它们能在人群中引起严重疾病。这些疾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以及难以获得安全饮用水和环卫设施的地方。致死率最高的虫媒传播疾病——疟疾,在2016年估计造成了52.7万例死亡。

疟疾

疟疾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通过受感染蚊子的叮咬传播。这种寄生虫在人体的肝脏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红细胞。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和呕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显现。如不治疗,疟疾可能中断对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迅速威胁生命。世卫组织建议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来预防、控制和消除疟疾。主要措施包括:使用药浸蚊帐和室内滞留喷洒;诊断测试;以及用有效抗疟药物治疗确诊病例。近年来,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许多环境下的疟疾负担。然而,疟疾传播仍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血吸虫病

在人体内,尾蚴发展为成虫。成虫寄生在血管中,雌虫在血管中产卵。一些虫卵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其它虫卵则困在人体组织内,引起免疫反应。尿路血吸虫病患者逐渐出现膀胱、输尿管和肾脏受损症状。肠血吸虫病患者则会逐渐出现肝脏和脾脏肿大、肠胃受损以及腹腔血管高压等症状。控制血吸虫病的基础是,开展药物治疗,灭螺,改善环境卫生,并进行卫生教育。

非洲锥虫病

非洲人类锥虫病也称为昏睡病,是一种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病。此病由锥虫属原生寄生虫感染所致。这些寄生虫被携带人类致病寄生虫的人类或动物感染的采采蝇(舌蝇属)叮咬后传给人类。在第一阶段,锥虫在皮下组织、血液和淋巴中繁殖。这被称为血液淋巴期,会造成阵发性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和骚痒。在第二阶段,寄生虫穿过血脑屏障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这被称为神经期。一般来说,这时候会出现更明显的疾病体征和症状:行为改变、意识模糊、感觉障碍和动作协调性差。该病名称提示的睡眠周期障碍是疾病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不进行治疗,一般认为昏睡病是致命的。

淋巴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俗称象皮病,通过蚊子传播。淋巴丝虫病破坏人体的淋巴系统,使身体局部出现不正常肿大,引起疼痛,病情严重时可造成残疾。

盘尾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又称河盲症,是一种由盘尾丝虫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通过黑蝇(蚋)反复叮咬传播。这些黑蝇滋生于急流的河流和小溪中,大部分在人们务农为生的、邻近肥沃土壤的偏远村庄。在人体内,成虫产出的胚胎幼虫(微丝蚴)移行至皮肤、眼睛和其它器官。雌性黑蝇叮咬被感染者吸血时,也会吞入微丝蚴。微丝蚴在黑蝇体内继续发育,然后会在黑蝇随后的叮咬中被传播给下一个人类宿主。迹象和症状:盘尾丝虫病属于眼病和皮肤病。症状由在人体内皮下组织中移动的微丝蚴引起,当微丝蚴死亡时诱发激烈的炎症反应。被感染者可能出现奇痒和各种皮肤改变。有些被感染者出现眼睛病变,最终发展为视力受损直至永久失明。在大多数病例中,围绕成虫形成皮下结节。

利什曼病

20多种利什曼虫属原生动物寄生虫均可导致利什曼病,人类感染是由于被感染的雌性双翅目白蛉科白蛉叮咬。

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见于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该病主要影响人类和猴子,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该病可造成破坏性极强的疫情,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运动可予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初步症状通常在感染之后3-6天出现。第一期也称急性期,特征是发热、肌肉疼痛、头痛、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在3-4天之后,多数病人好转,症状消失。但是,在少数病例中,疾病进入“毒性”期:重新出现发热,病人形成黄疸并有时出血,在呕吐物中出现血液(典型的“黑色呕吐物”)。进入毒性期的病人约有50%在10-14天之内死亡。对黄热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大力建议把疫苗接种作为一种预防措施,供前往流行国家的旅行者和当地居民使用。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它引起发热和严重关节痛。其他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此病大多发生在非洲、亚洲和印度次大陆。

恰加斯病

恰加斯病也称南美锥虫病,是原生动物寄生虫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可威胁生命的疾病。该病主要见于21个拉丁美洲国家的流行地区,多数通过锥蝽臭虫的粪便传播给人类。恰加斯病主要发生于拉丁美洲大陆,加勒比海岛没有出现过该疾病。但是,过去10年中在美国、加拿大、许多欧洲国家以及一些西太平洋国家中也越来越多地发现病例。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与世界其它地方之间的人口流动。

病毒性出血热

病毒性出血热泛指由数类病毒引起的、常伴以出血症状的一种严重疾病。通常病原分属四科,即沙粒病毒科(拉沙热、胡宁和普马拉)、布尼亚病毒科(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汉坦出血热)、线状病毒科(埃博拉和马尔堡)以及黄病毒科(黄热病、登革出血热、鄂木斯克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病)。

登革热

登革热由受染于四种登革热病毒中任何一种病毒的伊蚊叮咬所传播。该病发生在世界上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被具传染性的蚊虫叮咬之后3-14天出现症状。登革热是一种发热性疾病,它侵袭婴儿、幼儿和成人。症状的范围包括从轻度发热到使人丧失能力的高热,并伴有严重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痛以及出疹。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重要的是要保持不脱水。不建议使用乙酰水杨酸(例如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布洛芬)。登革出血热(发热、腹痛、呕吐、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主要影响儿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早期临床诊断和认真的临床管理,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本文是缪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