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松林 人已读
大夫,我儿子反复发高烧、咳嗽已经十多天了,我们当地大夫说我儿子患的是“大叶性肺炎、胸腔积液”,他们建议我们及时来咱河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来“洗肺”,不然我儿子的病情将急剧恶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今天我们就开车第一时间来咱医院了。大夫,快想想办法吧,给我儿子一个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儿子的疾病就全靠你们了,我相信咱们医院的技术水平是一流的,你们肯定会有好的办法的,求求你们了,拜托了!
看着焦急的患儿母亲,热情接待的是河南省儿童医院东三街院区呼吸科二病区的张松林主治医师。张大夫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患儿及细致阅读患儿胸部CT后,得知患儿是一个10岁的男孩,来至漯河,患儿患的是“大叶性肺炎合并胸腔积液”,在当地医院已住院治疗十余天,患儿仍反复高热,病情难以控制,它是一种严重的儿童肺部疾病。当地大夫建议的“洗肺”,其实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中一种最常用的技术,即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此技术在国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已开展二三十年。河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自2014年开展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已顺利完成数千例患儿的诊治,此技术在该院已相当成熟。河南省儿童医院东三街院区呼吸科一病区、呼吸科二病区及东区医院呼吸科,这三个呼吸科每月成功实施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大多保持在200余例,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由于患儿已连续反复高热咳嗽十余天,考虑到患儿病情比较危重紧急,患儿入院第二天上午,张松林主治医师就马上给患儿实施了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当纤支镜进入患儿左右支气管后,在场的全体医护人员被患儿的镜下表现震撼了,因为患儿的左下肺支气管开口及右上肺支气管开口被白色的看似痰栓的东西堵死了。张松林主治医师出于对职业的敏感性并迅速做出判断,患儿很可能是“塑型性支气管炎”,一种严重的儿童肺部疾病,病情凶险且不易控制。经过张大夫的精细认真的气管镜操作,成功取出了“支气管塑型”,树型的取出也验证了张大夫的最初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成功取出塑型后,患儿术后当天发热、咳嗽好转,术后第二天,患儿体温正常,咳嗽症状明显减轻。
那么什么是“塑型性支气管炎”呢?这个疾病不要说对普通民众比较陌生,就是对于没有开展气管镜的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也是一个“天外来物”,张松林主治医师如是说。据张大夫介绍,塑型性支气管炎主要是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而取出冻胶状的气道内生性异物,它通过阻塞气道、导致肺部分或全部通气功能障碍,严重时沿支气管广泛填充堵塞,取出时大多呈支气管树形状,故称为“塑型性支气管炎”。它首次由希腊内科医生Galen报道,他当时描述其为动静脉样咳出物。支气管塑型通常在患者气管内形成,可以由患者呼吸道直接咳出或通过支气管镜取出具有支气管分支形状的气管管型。新咳出或取出的管型常卷曲成团,呈黄白色,放入水中则可迅速展开呈树枝状,管型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目前大多为病例报道,没有具体的发病率统计数据,但随着气管镜在大多医疗机构的普遍开展,目前发现该病发病率是被低估了,也许我们现在发现的病例只是冰山之一角,所以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广大儿科医生的重视。目前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它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一个临床综合病理过程,研究认为可能的因素包括肺静脉压力增高、过激的炎症反应、支气管淋巴系统损伤、支气管树及气道上皮细胞功能受损、气道黏液过度分泌等等。该病常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尤其是行腔肺分流术后的先天性心脏病(如Fonton术),亦发生于各种肺部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肺囊性纤维病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等。塑型性支气管炎也可发生于血液系统疾病如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淋巴管瘤、行骨髓移植的白血病等。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发热、咳嗽、喘息、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也可表现为持续的低氧血症,查体:肺部可闻及喘鸣音或者患侧呼吸音减弱。该病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本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治疗,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呼吸困难者要及时吸氧,同时给予祛痰药物应用。当然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还是依靠支气管镜的检查及塑型及时取出。当无明显异物吸入史的患儿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短时间内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或通过常规的机械通气不能改善的顽固性低氧血症者,尤其是胸部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或阻塞性肺气肿时,应高度警惕塑型性支气管炎存在的可能,这时我们要及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没有条件开展气管镜的医疗机构,要及时让患儿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行气管镜检查诊治,避免误诊、漏诊,让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让祖国的花朵绽放的更绚烂美丽,更光彩夺目!
本文是张松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