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肖明第 人已读
摘要:手术后3个月内,是小儿心脏瓣膜病病人康复的主要阶段。此时要注意保持患儿足够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换瓣术后主要需注意两点:一是心功能的维护。手术后3个月内,是小儿心脏瓣膜病病人康复的主要阶段。此时要注意保持患儿足够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出院后应根据医嘱适当服用地高辛、开搏通、利尿剂等药物。随心功能的改善可适当进行活动,定期到医院复查,如果心功能状况良好,半年后可逐渐恢复至正常的活动。但仍应避免剧烈活动。
换瓣后另外一个重要的注意是抗凝药物的应用。一般来讲,换生物瓣者只需要抗凝三个月,而换机械瓣者则需终生抗凝。千万不要忘记按时服抗凝药,否则会导致血液在瓣膜表面形成血栓及血栓脱落引起身体各部位栓塞,也可能造成瓣膜无法工作;若服用抗凝药过量则会引起身体各部位出血。患儿家长必需按以下要求去做:
(1)应清楚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根据医嘱每日在同一时间服用,不得随意改服抗凝药的品种、剂量及服药时间。
(2)出院第一年开始每1~2周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1次,以后应每隔1个月化验1次凝血酶原时间,第二年可3~6个月化验1次。凝血酶原时间就是表示病人的血液需花多长时间凝固,其结果应是正常人的1.5~2倍,若低于1倍半或高于2倍半,应增减服药剂量的1/8~1/4,并于3日后再化验,直至接近要求。
(3)某些药物能干扰抗凝治疗的效果:苯巴比妥类药物、阿司匹林、潘生丁、消炎痛、氯霉素、新霉素等药物能增强抗凝作用,维生素K等止血药则削弱抗凝作用。上述药物必须应用时,由医生指导及观察使用,并作多次化验查,以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4)某些疾病能影响抗凝治疗的效果:肝炎、心衰、发热、甲亢可致口服抗凝药敏感性升高;腹泻时肠道吸收较差,可减弱口服抗凝药的效果。
(5)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外伤,以防大出血: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应及时检查,以调整服药剂量。并且在应用抗凝药物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的发生,如有无黑便、尿、咯血、头昏、晕厥或突发性胸闷、偏瘫或失语等。若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外伤出血可局部压迫或加压包扎。
(6)其他:若病人需要做其他手术,应咨询心血管外科医生,遵医嘱执行,在术后36~72小时要重新开始抗凝治疗。
专家提示:对于进行换瓣的患儿,如果是进行生物瓣替换,术后一般需要抗凝3-6个月,机械瓣替换术后则需终生抗凝。
小知识:换瓣术后为什么要抗凝?
由于人工瓣膜(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不是人体本身的组织,血液容易在人造瓣膜及其周田发生凝固,造成血栓而影响人工瓣膜的功能,如果血栓脱落还可造成血栓栓塞(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对于患者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凡换瓣的病人都要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
本文是肖明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