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杜士君 人已读
1、情感障碍所致的继发性妄想:
患者女,2011年6月就诊,就诊时18岁,高三刚毕业。
自述喜欢一个男生一年余,2011年2月表白被拒,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紧张担心,一个月后出现幻听,总能听到有人在说话,感觉周围同学都在议论自己、监视自己、讨厌自己。
2011年4月底到北京某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嘱服药治疗,但患者及家人均排斥。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坚持学习,正常参加高考,并考入一所二本学校。
对此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的策略。药物用的是盐酸舍曲林(维持剂量50-75毫克)和奥氮平(维持剂量5毫克),心理治疗主要是帮助患者接受“单相思”的普遍性、接受“爱与被爱都是一种美好体验”、缓解患者的敏感心理。
经过2个月内5次的心理治疗后,患者反应良好,情绪逐渐平稳,在家的饮食起居、与同学的交往基本恢复正常,幻觉妄想均消失,正常入学。患者在10月份自行停药,幻觉妄想症状再未出现。此后每隔一两年随访一次,患者已正常生活工作,目前状态良好。
2、知觉障碍所致的继发性妄想
患者女,2012年1月就诊,就诊时15岁,高一学生。
2011年10月底转入新学校一周后出现幻听,总听到班里后排男生在议论自己,说“新来的……”、“学习不好,跟老师好”,先是说其“学习不好”,后来又说其“人品不好”、“长的不好”、“人贱”等,由此怀疑这些男生一直在监视自己、迫害自己。
在当地精神专科医院、北京某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嘱服阿立哌唑,服后嗜睡、睡醒来胸闷,自感症状并未缓解。
对该患者仍然采取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的方式。治疗初期的一个月,主要集中于缓解消除患者的幻觉妄想症状。因此,药物用的是奥氮平,心理治疗用的是暴露疗法。一个月后,患者自述幻觉妄想症状消失,药物改用盐酸舍曲林,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治疗。心理治疗始终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改善父母的夫妻关系、提高父母的教养艺术、提高父母自我接受程度;另一个重点是从提高患者的学习成绩、改善人际交往现状入手,提高患者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
经过两年多正好20次的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又历经两次转学情绪有所波动,父母也各自经历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但最终都顺利克服。患者于2014年7月顺利考入一所二本学校的理想专业,暑假期间顺利停药。目前大学在读,情绪大致平稳,学习进步,学习动力不断增强,自我接纳程度提高。与人交往虽仍有困惑,但已能自我安抚,不任其泛滥影响学习生活。
3、意识障碍所致的继发性妄想
患者男,84岁,2016年6月入住我院急诊,急诊主要诊断为:肺炎、感染性休克。入院两天后患者突然出现间歇性的意识障碍,精神烦躁,大喊大叫。据陪床家属反映,喊叫内容中,有一些是反抗迫害一类的话语。时有凭空闻语、凭空视物现象,似正与人交流。不配合治疗,对其采取限制措施后,患者更加反抗,上述症状也更加明显。患者上述症状,晨轻暮重的特点比较明显。经我科会诊后,考虑为“谵妄状态”,给予小剂量奥氮平对症治疗。三天后回访,随着患者躯体疾病的好转和对症处理,患者已神智清楚,问答切题,自知力完整,上述症状已明显改善,患者对之前的病情有部分记忆。
4、智能障碍引发的继发性妄想
患者男,17岁,2012年2月上旬就诊,高一在读学生。
首次就诊是其母亲经熟人推荐而来,患者本人被动就诊。母诉其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2011年12月起就不愿去上学,成绩不好;另一个是与同学交往少,不会聊天,只会说“你好”一类的话,找不到其它话题。
患者本人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低头侧脸,回避与医生目光接触。随着咨询的进行,尤其是在听到医生严肃批评其母对孩子过高期望、过度保护的话语后,才逐渐有一些瞬间的对视,回答医生问题时声音小且含糊不清,但坚持上学的态度坚决。
除详细询问病史外,还给患者做了一些心理评估。联合瑞文测验结果显示患者智商为53,智力水平百分等级为1,智力等级为缺陷。怀疑其为“精神发育迟滞(轻度)”。
截止到2014年4月,对该患者及其家庭的咨询维持了两年多,共14次。虽然学习和人际交往问题一直贯穿咨询的始终,但是,其母一直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是不是精神分裂症?
从其母后期补充交代的病史看,患者确实有一些精神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为怪异。自2011年12月不愿上学以来,患者总有一些行为怪怪的,比如在学校面壁、上教室讲台后不下来、吃粉笔吃纸,跟别人后面跑步,跟得特别紧,别人回头看他也不知收敛,走在路上会突然跪下。去咨询时,看见咨询室里有糖,拿起就吃。路上看见有摩托车,上去就试。另一个是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夸大妄想症状。2011年患者不愿上学的一个原因,就是出现了斑秃,感觉所有同学都在笑话他。拿妈妈的手机乱发短信,骂所有通讯录上的人,好象别人都欺负过他一样。在QQ上和几篇作文中,宣称自己的爸爸是开妓院的,自己有把AK47,600元钱谁要,说自己是“为妖而生的,我要灭了全世界所有的妖”、“地球啊,我生是你的鬼,死是你的魂,我是不会抛弃你的。你走到哪,我跟到哪,你毁灭之后我再死,你的魂到哪我也跟到哪”
尽管也有一些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怀疑患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但根据其父母补充的孩子的成长史(比同龄人发育慢、母亲过高期待过度保护、父亲冷漠疏离、初中三年住校等),结合临床观察和心理评估结果,确定患者仍属精神发育迟滞,其精神症状属继发性妄想。
因此,对该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治疗,始终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强力推动其母亲放下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和过度保护,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二是对患者多予支持性治疗,教授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技巧,允许其按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地改变,尽可能寻找和培养患者的潜力和擅长之处,以提升其自信心。三是缓解夫妻矛盾,改善家庭气氛,培养父亲与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药物治疗,患者大约维持了一年多的小剂量的盐酸舍曲林和奥氮平治疗,后期其母一直服盐酸舍曲林抗焦虑。
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患者于2014年考入一所大专院校。2016年1月患者在父母的陪伴下,最后一次来咨询,是几年来唯一主动的一次。自述学习和人际交往尚可,咨询目的主要是明确自己既往的疾病诊断,征求一下医生对未来生活的建议,因为目前的自己比较迷茫。此次咨询沟通顺畅,患者原有的精神症状均已消失。
5、性格障碍所致的继发性妄想
患者男,13岁,2014年6月就诊,初一在读学生。
家长述其近两年来走路噘嘴、转头,但胳膊不动,与以前行为明显不一样,说他也不改。反复追问同一个问题,家长反复回答后仍继续追问,比如问他妈妈为什么在精神上缠着他,坚信父母不是亲生的,反复要求和父母、尤其是父亲做亲子鉴定。
原在当地按“强迫症”治疗,后来改为“精神分裂症”。2014年1月到北京某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同样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嘱服阿立哌唑、丙戊酸镁和苯海索维持治疗。治疗近半年,效果不明显。
尽管患者有明确的精神症状,比如认为其母在精神上缠着他可能是有幻觉在作怪,坚信父母不是亲生的是血统妄想。但是,追溯患者的生活史,其幻觉妄想症状的心理脉络还是清晰可见的:
患者从小胆小敏感,怕黑不敢独睡,尤其是病后;每次到新环境都适应困难,分离焦虑明显;不会拒绝,不敢与人发生冲突;对身边的任何异常都高度警惕,看见地铁封口也要反复追问为什么,经常会说看见鬼一类的话;两年前到当地医院就诊,曾和一个犯罪嫌疑人对视过一眼,两年后仍担心人家会报复自己。
其父脾气暴躁,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非打即骂。其母对孩子,既期待过高,又过度保护,在衣食上可谓是无微不至,但情感的需求却完全忽略。孩子在上小学前,都是吃住在姥姥家,他形容“姥姥奶奶是大恶人、妈妈是恶人”。
考虑到患者的性格基础,明确其诊断为伴有精神症状的强迫症,排除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在首次面诊时,与其父母进行了充分的解释沟通,帮助父母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孩子自身的感受。赢得父母的信任后,建议父母认真倾听理解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试错,严禁各种形式的干预。在药物治疗上,考虑在孩子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后,逐减精神科用药,改用盐酸舍曲林治疗。
虽然经过半年3次的心理治疗,孩子自身症状、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都有了明显改变,但是,在药物治疗上,却遇到了一些麻烦。孩子在停用阿立哌唑,改服盐酸舍曲林(只用了50毫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兴奋症状。只好停服舍曲林,重新服用阿立哌唑。与该家庭的咨询关系,也经历了重大考验。之后的近两年时间,该家庭与医生的联系明显减少。2016年10月,在医生的再次邀请后,患者一家再次接受心理治疗。
在这一次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及其父母协商,采取了更为稳妥的治疗方案:原药物治疗方案不动,心理治疗以家庭治疗为主,主要方向是调整父母的教育方式,学习在倾听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下,恰当引导孩子的行为。
经过一年半左右的7次面诊、5次电话咨询和数十次的网络咨询,患者的适应能力和其父母倾听孩子情绪、引导其行为的教养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其中发生了“旅途精神病”和与同学冲突等几件大事,但最终都化险为夷,孩子的心智成长和父母的教养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目前该患者虽仍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但原有的精神症状已全部消除,学习和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已经开始着手减药事宜。
6、精神刺激所致的继发性妄想
案例1:患者女,18岁,2012年5月底就诊,大一学生。
首次就诊是电话咨询。其母诉其与舍友发生冲突、被舍友男友在网上谩骂、四处求正义无果,难以入睡半个月后,出现幻听和妄想症状,经常会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幻听和妄想症状也已经持续两周。
对患者立即采取药物治疗,服用奥氮平1.25毫克,患者睡眠和幻觉妄想症状即已明显改善,维持此治疗,邀其择期面诊。
患者于当年7月暑假期间面诊,经过40天内两次面诊和回家休养,幻觉妄想症状消失,停止药物治疗。
对该患者的心理治疗,在深刻体会和认同其感受的前提下,主要是教授其解决现实困难(两门功课的补考、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策略)的办法。患者的悟性和反应良好,与医生的沟通顺畅。咨询次数虽少,但医患间有很高的信任度。
此后连续随访6年,患者的幻觉妄想症状再未出现,顺利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目前工作生活适应良好。
案例2:患者女,20岁,2015年2月就诊,大二学生。
首次就诊也是电话咨询。父母诉其近一周来不眠不休,坚信家里被监听,坚决要求父母把家中财物转移并妥善保管;父母开车在路上,坚信后面的车辆都是跟踪而来,欲对其家庭成员图谋不轨;与亲朋好友谈话,认为对方话里有话,都是在针对自己、嘲笑自己。因家人有一些生活经验,怀疑其可能是精神方面的问题,本想带她到当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但患者本人坚决抵制。
因患者无家族史,自小生活经历简单、乖巧懂事、品学兼优,考虑其可能是由某种精神刺激所导致的癔症性精神病,建议使用奥氮平10毫克对症治疗,并邀请其家庭择期面诊。患者在连续酣睡3天后(每天睡眠时间超过12小时),症状明显缓解,自己也承认前几天不正常。经过父母做工作,两周后前来面诊。
考虑到患者强烈的病耻感,咨询中医生特别注重了沟通的策略性。因此,整个咨询过程十分顺畅。患者对医生很信任,咨询结束后家长反馈,孩子奇怪父母一下子怎么找到这么牛的医生的。患者对医生分析的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导致她出现的上述精神症状,频频点头称是。但是,在医生和其澄清到底是什么样的事,导致她出现如此强烈的不安全感时,患者本人只说是学业压力大的缘故。因目前在读双学位,两门专业都是该学校内最热、也最难学的。
对患者关于学业压力导致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出现精神症状的解释,医生虽仍有狐疑,但是,为保护患者自行调整和康复的愿望和能力,面诊时医生对此并未深究。面诊后,其父母再次与医生联系,提供了患者情感有波折的经历,为医生的怀疑提供了佐证。
该患者仅与医生沟通过这一次,小剂量奥氮平(2.5毫克)间断服了一年左右时间。此后尽管其生活遭遇了更大的挫折,但恢复得很好,停药两年后随访,其生活、学习和工作均适应良好。
7、暗示所致的继发性妄想
患者女,30岁,2012年2月第二次来科室就诊,未婚,待业中。
首次咨询是2008年6月,由科室另一名医生接待。当时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经治医生给予乌灵胶囊治疗。
3年多后再次就诊,诉近两年身体经常这疼那疼的。2011年12月在朋友建议下,找大仙看。大仙说能隔空针炙,患者自行躺在家中,确实有针感,胳膊、腿都动,幅度还特别大。后来发展到能在自己的眼睛里看到大仙,和大仙对话、握手,甚至做爱。大仙说在其腹内放了一个死婴,患者当时也坚信不疑。后又找其他所谓“大师”看,其幻觉妄想内容更为奇特,咨询时患者自己也表示难以说出口。
尽管患者幻觉妄想症状明显,但仍排除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考虑是其高暗示性的癔症性人格所致的继发性妄想。药物治疗仍采取盐酸舍曲林加奥氮平,心理治疗则以帮助患者接受自我的各个成分、尤其是心灵阴影部分为主要治疗方向。
在2012年共接待患者10次,因患者的领悟能力很好,治疗两个月后原有精神症状已基本消失。此后自行停药3个月,因生活事件刺激,症状再次反复。继续用药和心理治疗半年,症状完全消失后完全停药。两年后患者因感情及工作问题再次找医生咨询,心境虽波动很大,但精神症状再未出现。
两年前随访,虽然患者仍有其现实生活困难,但已与常人无异,痛并快乐地活着。
对治疗继发性妄想的三点体会:
1、原发性妄想与继发性妄想的鉴别:正如江开达主任所总结的“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共同特征是对某一心理现象(情绪、记忆表象、知觉)赋以难以理解的特殊的妄想性意义”,原发妄想与继发性妄想的关键区别,在于其妄想性意义的难以理解性。
但是,是否难以理解,是由谁来决定呢?我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治医生对人性了解的多少和深刻程度。打个比方,也就是经治医生对人类“心灵地图”的熟悉程度。如果经治医生拿着几十年前、甚至十年前国内某城市的地图,按图索骥去找某个地标,以中国近些年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他很可能会迷路,很可能会认为其他人说的他不知道的地方是捏造。人类历史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普遍被接受的真理,最初可都被当作异端邪说深刻批判过。
2、认真花时间了解继发性妄想的心理发展脉络,可能会为患者的治愈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其实,如果经治医生治疗经验丰富,即使是一些原发性妄想案例,也有治愈的可能。我最敬佩的心理学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就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此人坚信自己就是耶稣基督。艾瑞克森没有开门见山地指出他不是耶酥,而是巧妙地问他是不是木匠(耶酥是个木匠)。患者回答说“没错”,于是艾瑞克森请他帮忙在医院的院子里修建一处设施。于是,“耶酥”每天都要走出病房,在院子里忙上一整天的木匠活,并且和其他工人沟通。这样一来,他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臆想,重新回到现实生活”(摘自简·海利所著的《不寻常的治疗》。
感兴趣的读者还可阅读其它介绍艾瑞克森治疗方法的书籍,如《催眠之声伴随你》、《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
3、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就可能导致继发性妄想。如果患者既往生活经历简单、内心的自我比较善良脆弱、承受挫折和应变能力差,即使是他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也可能会诱发幻觉妄想症状。几年前,医生就曾接待过一位青年女性,因目睹上级愤怒斥责其同事擅自带手机到机房后,出现“童样痴呆”表现,并伴随一些幻觉妄想症状。
本文是杜士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