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指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小便色黄的一类疾病。新生儿黄疸则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之分。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病理性黄疸见诸于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疾病。生理性黄疸:1、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般较轻浅,呈浅黄色,一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2、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染。3、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出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素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小儿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病理性黄疸: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1、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2、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3、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小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中医辨证:中医一般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是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1湿热型黄疸: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也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静点,每日1次。2热毒型黄疸::发黄多在出生后较晚的时间出现,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3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4脾湿型黄疸: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日常护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正常的护理类似。首先,小孩子要喂饱,新生儿是按需哺乳,孩子饿了就要吃,吃饱了热卡就足够。另外,要防止感染,感染也会导致出现黄疸,这是导致病理性黄疸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新生儿出生以后,免疫功能很差,应该减少无关人员的接触。新生儿妈妈患感冒或者有疾病,要及时的做好消毒隔离的措施,妈妈要戴口罩,抱孩子时候要勤洗手,喂奶的奶具要严格的消毒,防止感染。新生儿要保持大便的通畅,如果新生儿出现便秘的现象,或者大便排出延迟,也会导致黄疸消退较慢。总之,新生儿黄疸多有不同,应在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其皮肤黄疸的变化。对于皮肤黄过早出现或逾期不退者和黄疸逐渐加重者,或黄疸退后复出者,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诊。当婴儿出现黄染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