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食管胃肠疾病
发表者:吴亮 人已读
很多患者在胃镜或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非常焦虑,特别是拿到病理报告后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部分息肉可能是良性的,不需特殊处理;而有些息肉则可能是肿瘤的前期征兆,需要及时治疗。那么哪些息肉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又该如何治疗呢?
一、关于“胃息肉”
总的来说,胃息肉,通常在胃镜检查时发现,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仅在极少数病例中引起症状。根据临床病理特征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增生性息肉
1、病因
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见地区中,近75%的胃息肉为增生性息肉。此外,在其它具有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靠近溃疡和糜烂灶,以及胃肠造口吻合术等部位观察到的胃息肉也多为增生性息肉。
2、临床表现
(1)增生性息肉通常无症状,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随着时间推移,息肉可处于稳定、增大或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根除而消退。
(3)部分息肉可出现表面上皮糜烂而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通常比较隐匿,但是偶尔也可以十分明显。
(4)极少数情况下,胃窦的有蒂息肉会因脱垂进入或穿过幽门而可能导致间歇性梗阻。
(5)增生性息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其几率为1%-20%;增生性息肉若大于1cm或有蒂,则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
3、治疗
(1)小于0.5cm的一般可以不做特殊处理,定期观察(推荐每1-2年复查1次胃镜,必要时活检送病理检测)。
(2)大于0.5cm的增生性息肉应完全切除。
(3)所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均应行根除治疗。
(二)胃底腺息肉
1、病因
(1)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不大,胃底腺息肉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十分低,且大多数胃底腺息肉为散发性。
(2)研究显示,胃泌素瘤、佐林格-埃利森综合征或者长期PPI(质子泵抑制剂,英文缩写PPI,就是各种名字末尾带“拉唑”二字的药,如:奥美拉唑等)治疗所致的高胃泌素血症与胃底腺息肉有关。此外,长期(≥5年)PPI治疗使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增加至4倍,而短期(<1年)PPI治疗则不增加该风险。部分患者在停用PPI后胃底腺息肉消退。
2、临床表现
(1)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通常于中年发病,约40%的患者存在多发性息肉。
(2)胃底腺息肉通常也无明显症状,而在进行内镜检查时偶然被发现。仅在罕见情况下息肉很大,可引起梗阻或腹痛、呕吐等症状。
(3)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和PPI所致息肉几乎不存在恶变潜能,极少进展为癌症。
3、治疗
(1)胃底腺息肉常为多发性,对具有代表性的息肉进行活检即可。
(2)直径大于等于1cm的胃底腺息肉、发生溃疡的息肉或者位于胃窦部的息肉都应切除,以确认诊断和排除异型增生或者肿瘤。
(3)对于息肉大于等于20个的患者、胃底腺息肉位于胃窦部的患者、胃底腺息肉发生早(早于40岁)或合并十二指肠腺瘤的患者,应考虑家族性息肉综合征的可能性,并应行结肠镜检查。
(4)对于PPI所致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患者,若息肉大于等于20个或者息肉大于1cm,建议停用PPI。
(5)由于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极少进展为胃癌,一般不常规推荐此类患者定期行上消化道内镜监测。而对于确诊为家族性息肉综合征的患者,则推荐内镜监测上消化道息肉。
(三)胃腺瘤
1、病因
(1)胃腺瘤(或称隆起型上皮内瘤变)是最常见的胃肿瘤性息肉,在胃息肉中占6%-10%。
(2)通常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2、临床表现
(1)大多数胃腺瘤都无症状。
(2)息肉所致的临床症状最可能为消化道出血(通常为隐匿性,但偶尔可为显性出血),罕见情况下可表现为梗阻。
(3)据估计8%-59%的胃腺瘤与胃癌相关。
3、治疗
(1)考虑到发生胃癌的风险较高,所有的胃腺瘤均应切除。切除通常在内镜下完成,但是对于含有浸润性癌的病灶或存在多发性腺瘤的患者,偶尔可能需要外科手术。
(2)腺瘤性胃息肉切除后1年,复查胃镜评估原切除部位有无复发、是否存在新发或之前遗漏的息肉,并确认幽门螺旋杆菌是否根除和/或发现早期癌症。
(四)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
1、病因
通常分为3种类型:
(1)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占70%-80%。此型和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所致的持续高胃泌素血症有关。
(2)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占5%-8%,由分泌胃泌素的肿瘤所致的持续高胃泌素血症引起。
(3)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散发性,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0%。
2、临床表现
(1)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更常发生于有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常伴恶性贫血。
(2)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常是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或佐林格-埃利森综合征的诊断性检查中被发现的,这类患者因消化性溃疡病、腹痛、腹泻或出血而就诊。
(3)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与非典型的类癌综合征有关。
(4)1型和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进展缓慢。3型最具侵袭性,在行切除术的患者中最多65%发生了局部转移或肝转移。
3、治疗
(1)对于小于1-2cm的1型和2型胃类癌,首选内镜下切除。
(2)对于多发的进行性肿瘤患者,应考虑行胃窦切除术以消除胃泌素的刺激。
(3)散发性(3型)胃类癌患者可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同时进行局部淋巴结清扫。
(4)对于小于等于2cm的1型和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推荐前3年每6-12个月复查1次胃镜,此后每年1次。
(五)炎性纤维样息肉
1、病因
(1)炎性纤维样息肉极为罕见,在所有胃息肉中所占不足0.1%。
(2)炎性纤维样息肉是间质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黏膜下层及黏膜层。
(3)病因基本上仍不明确。
2、临床表现
(1)大多数炎性纤维样息肉无临床症状。
(2)较大息肉可引起腹痛、早饱、贫血及胃出口梗阻。
(3)目前认为炎性纤维样息肉是一种反应性的非肿瘤病变。
3、治疗
炎性纤维样息肉切除后通常不会复发,因此不推荐进行监测。
(六)胃息肉小结
胃息肉一般不可怕,活检病理来认识它,特殊类型积极处理,认真做好定期复查!
二、关于“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指高于周围结肠黏膜凸向肠腔的隆起物。结肠息肉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发生溃疡和出血,直肠的息肉可导致里急后重(表现为下腹部不适,有便意,想解大便,但又无发解出),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结肠息肉可能是肿瘤(如,腺瘤),也可能不是(如,炎性息肉)。根据临床病理特征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炎性息肉
1、是非肿瘤性的腔内黏膜隆起物,由基质成分、上皮成分和炎性细胞组成。
2、炎性息肉不会转变为肿瘤,若无症状则无需切除。
(二)错构瘤性息肉
1、是由该部位正常存在的组织生长成的紊乱肿块;幼年性息肉和Peutz-Jeghers息肉是错构瘤性息肉。
2、幼年性结肠息肉病和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而散发性幼年性息肉患者则不然。
(三)锯齿状息肉
1、是一组恶变潜能各异的异质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无蒂锯齿状息肉,后者与无蒂锯齿状腺瘤同义。
2、无蒂锯齿状息肉,尤其是有典型组织学异型增生时,可能是结肠癌的前期病变。
(四)增生性息肉
1、是最常见的结肠非肿瘤性息肉。
2、远端小型增生性息肉几乎不会进展为结直肠癌。
(五)腺瘤性息肉
1、是肿瘤性息肉。
2、临床上,腺瘤通常无症状,最常在结肠癌筛查中查出。
3、组织学含有绒毛状成分、息肉体积大和重度异型增生,往往提示容易癌变。
(六)结肠息肉的治疗
1、跟胃息肉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如果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绝大多数情况下(明确是炎性息肉的可暂观察)推荐行活检钳除(小于5mm)或结肠镜下切除(大于5mm),甚至外科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2、一句话:别犹豫、切了它、积极随访!
本文是吴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11-25